天天看點

揭秘齊魯長勺之戰,兩國孰強孰弱,又反映出怎樣的軍事思想

揭秘齊魯長勺之戰,兩國孰強孰弱,又反映出怎樣的軍事思想

這是史說星語的第242篇原創文章

話說,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公,在其剛剛即位之初,便向鄰居魯國發動了兩次戰争,一次是乾時之戰,為的是保住自己剛剛得來的王位;另一次便是今天筆者要聊的長勺之戰。但是,在乾時之戰大勝魯軍之後,長勺之戰卻慘敗而歸。都說齊國比魯國強大,長勺之戰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役,真的是這樣嗎?那這次戰役所反映出的軍事思想又有些什麼?

揭秘齊魯長勺之戰,兩國孰強孰弱,又反映出怎樣的軍事思想

其實春秋初期,魯國和齊國的兵力基本相同,有戰車千乘,士兵三萬。而齊國雖然在乾時之戰中,讓魯國損失慘重,甚至連魯莊公所乘坐的指揮車都被齊軍擄走了,但戰敗之後的魯國在長勺之戰前已經有所恢複,将兩軍差距縮小了一大截。而且長勺之戰的發生地是在魯國境内,地理位置的熟悉度自然魯國更占優勢,畢竟跑人家地盤上打架自然要吃些虧的。

揭秘齊魯長勺之戰,兩國孰強孰弱,又反映出怎樣的軍事思想

長勺之戰是諸侯間一次規模不大的戰争,但這次戰争反映出的軍事思想,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觀點,對後世頗有啟迪。早在西周,古代戰争理論著作《軍志》中就已經有了“先人有奪人之心,後人有待其衰”的作戰原則。

揭秘齊魯長勺之戰,兩國孰強孰弱,又反映出怎樣的軍事思想

曹刿正是根據齊、魯兩軍的實際情況,将“後人有待其衰”的原則,具體化為“敵疲我打”的作戰方針,進而獲得勝利,為中國古代戰争史創造了一個在戰術上“後發制人”獲勝的典型戰例。

揭秘齊魯長勺之戰,兩國孰強孰弱,又反映出怎樣的軍事思想

從長勺之戰前的形勢看,雖然由于乾時之戰的勝利,齊軍的力量較魯為強,但齊軍是勞師遠征,深入到魯國腹地去欺侮人家,在群眾、地理等條件上,都不如魯軍。是以齊、魯的強與弱是相對的,并非絕對。

揭秘齊魯長勺之戰,兩國孰強孰弱,又反映出怎樣的軍事思想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單純地進行力量的較量,當然相對強的一方,獲勝的可能性大。曹刿根據實際情況,運用“後人有待其衰”的理論,按兵不動,蓄銳以待,讓敵人的戰鬥力消耗在加大了的接敵運動中,俟其疲憊氣竭時,再使用全部力量,“一鼓作氣”壓向敵人,勝利當然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揭秘齊魯長勺之戰,兩國孰強孰弱,又反映出怎樣的軍事思想

其次,曹刿還懂得正确掌握時、空關節點的重要意義,恰到好處地選擇了開始進攻的最優時機。戰機的時效性特别強,掌握的好不好效果大不相同。曹刿選擇在齊軍三鼓之後開始沖鋒時發起進攻,極為恰當:過早,則齊軍戰鬥力還沒有衰減到兵疲意沮的程度;過遲,則可能陷于被動,無法發揮一鼓作氣的威力。

揭秘齊魯長勺之戰,兩國孰強孰弱,又反映出怎樣的軍事思想

曹刿的戰争理論對後世影響相當大。“以逸待勞”、“卷迹藏聲,蓄盈待竭”等原則,都從長勺之戰中得到過啟迪。

此外,通過曹刿和莊公的對話,可以看出曹刿繼承了中國古代軍事思想一向就重視政治因素的優秀傳統,和與他同時的軍事家管仲一樣,懂得民心向背對戰争的影響,認為“凡兵之勝也,必待民之用也”。

揭秘齊魯長勺之戰,兩國孰強孰弱,又反映出怎樣的軍事思想

曹刿在決定追擊之前,認真地檢視車轍、旗幟,判斷齊軍是否真潰、有無伏兵。這一方面反映了曹刿重視調查研究,對戰争态度慎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當時戰争的時代特點。随着社會的急劇變化,戰争已開始向謀略化發展,人們的戰争思維,已經開始擺脫“不相詐也”的束縛!

你如何看待長勺之戰

評論區交流一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