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明末清初的地圖就可以看出來,滿清是肯定會入關的,隻是或許時間要久一點,因為它當時已經差不多北定蒙古,南侵北韓,估計 長一點俄羅斯日本也幾乎都有可能,我們可以具體分析一下事物的走向。

自身有了實力才有一切可能,先來看一下滿清的實力。
滿清的實力
僅崇祯一朝,滿清就七次南略,四次攻入華北平原,最著名的就是崇祯三年的己巳之變和崇祯十一年因為滿清入塞化為泡影。并且北定蒙古 南平朝先之後,先後組建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
從萬曆年間開始,征伐明朝都出現了蒙古騎兵的身影。
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努爾哈赤建立八旗之時,已編有蒙古牛錄七十六個,并将部分蒙古人編入滿洲牛錄,分隸滿洲大臣之下。天聰初年,皇太極将新降蒙古人衆及原編入滿洲旗下之部分蒙古人另編蒙古二旗。天聰九年(1635)正式編立蒙古八旗,每籍設固山額真(漢名都統)一人,梅勒章京(漢名副都統)二人,甲喇章京(漢名參領)二人,分統所屬蒙古牛錄(漢名佐領)。之後,續将歸附蒙古人衆編入,到崇德末年共有佐領一百一十七個、半分佐領五個。1642年十月,皇太極調用空前雄厚的兵力,第四次入犯明境,命阿巴泰為“奉命大将軍”,“率内滿洲、蒙古、漢人二十四固山,各固山額真官軍一半,外番蒙古兵一半往征明國。即“壬午虜變”。
同時清朝“以弓馬定天下”,這些用弓馬為清朝從東北征服全國的是清朝統治集團最信賴的群體——八旗兵。八旗兵包括滿八旗、漢八旗和蒙八旗,很長時間内是清朝最為精銳的武裝力量。
而漢八旗的特性就是:
八旗之中的漢八旗主要源自明末主動歸附後金(清朝)或在之後的戰争中被清朝擄掠于遼東的人丁。漢八旗以漢人為主,也包括極少部分漢化的女真人和蒙古人。如果說“弓馬娴熟”是滿八旗和蒙八旗的标志,那麼“精于火器”則是漢八旗最為重要的特征。人數也非常穩定,約為2.4萬人。
以初入關的時候來說:滿兵不過7萬,漢軍2.6萬,蒙軍2.4萬。
總共大約12萬, 先不論漢八旗,光是滿蒙就有接近十萬的弓馬娴熟的軍隊,這也是他數次南略,北定蒙古、南平北韓的根基。
當然如果滿清不入關,影響曆史的除了它自身軍事實力,還有上司人的韬略以及 意向。
上司人的韬略以及性格(皇太極、多爾衮)
先看皇太極:
皇太極雙重性格 打小不受寵 母親被冷落 沒人管像個野小孩 但自己自強不息讓自己強大冷酷起來。從小養成 冷靜冷酷 内心強大 城府 ,是以在勒死大妃阿巴亥也展現他的殘忍冷酷的一面。但另一面 漢文化影響下 雄才大略 知人善用 目光長遠 天縱英才如果不是壯年而死也稱的是明君一位了。
然後多爾衮:
從它能打敗豪格得以上位就可以看出城府之深、可見一般,重點皇太極 還能騙過皇太極。而它大膽啟用明朝投降的那些名将,更有其過人的一面,但是心理 還是有一定的陰暗面,從死後 順治對他态度就可以得知。
綜合來看,兩位都是雄才大略,絕不會局限于白山黑水間,必然會向周邊擴張,從地圖來看,最有可能的就是南滅北韓,向北徹底征服蒙古,再打敗俄羅斯,後期遠征歐洲。
然後就來看一下蒙古和俄羅斯的情況,來分析一下事物的可行性。
蒙古
蒙古時期尤其以林丹汗勢力最大,但是因為皇太極采取的懷柔之策,逐漸分化了蒙古,各自為戰,一盤散沙 ,最後更打敗了蒙古,隻是沒有将其滅亡,但是以當時來看後金滅亡它隻是時間問題。
俄國
文藝複興之後,歐洲大國紛紛興起,但是當時的俄國仿佛不是歐洲國家,非常落後,到處盛行農奴制--實際上農奴的數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權力在減少。俄國錯過文藝複興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時機。神職人員愚昧無知;文學暗淡無光,數學和自然科學無人問津。同西歐相比,俄國幾乎還在中世紀時期。在西歐,此時牛頓的《自然哲學原理》剛剛問世,文學和哲學事業繁榮昌盛。而此時彼得大帝此時還沒有出生。
北韓
大明剛經曆抗倭援朝沒有多久,充分證明了北韓的戰力低下。
以十二萬 戰績彪炳的八旗軍去對付這些國家,很大機率可以将其滅亡,是以清朝如果1644的時候,暫不入關,很大機率可以北定蒙古,南平北韓,然後遠征 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