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三國志(李九齡)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閑。

由于蜀漢這個政權很是帶有理想主義和浪漫色彩,加上傳統文學形象的宣傳,讓它的色彩很鮮明,更受大家的喜歡。像所謂的“卧龍”、“鳳雛”、“五虎上将”這些人物也很有個人魅力,讓蜀漢(雖然很多人在蜀漢開國前就去世了,隻能說是劉備集團,但為了友善稱呼,小編統稱為蜀漢)的前期看上去人才濟濟。而蜀漢後期又給人人才斷層的感覺。一些人就歸咎于諸葛亮,認為諸葛亮事必躬親,什麼事情都自己幹,不讓雛鷹起飛,才導緻蜀漢後期無人可用。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這件事。
蜀漢後期真的人才斷層嗎?
蜀漢後期的人才沒有前期那樣耀眼,這一點是沒什麼問題的。但要說蜀漢後期人才斷層,小編認為這個問題還是需要商榷一番的。因為蜀漢一直有很多人才。比如說取得過“洮西大捷”的姜維、張翼;在興勢圍悍拒并截擊曹爽的王平、費祎;“魏滅蜀之戰”中想要支援成都但被拒絕,降晉後與東吳争奪交州的霍弋;坐鎮越巂郡十幾年,陸續擺平南中各個豪帥,跟随姜維北伐殺傷二倍敵人而慷慨赴死的張嶷;蜀漢滅亡以後還用幾千人對抗東吳幾萬大軍,固守永安的羅憲,這些人很顯然也是蜀漢的人才。小編隻是提了幾個比較有名的、傳記内容比較詳實的,另外還有句扶、柳隐、王含、蔣斌等等人,隻能說蜀漢後期的人才不如前期,但小編并不認為有太嚴重的人才斷層的問題。
蜀漢後期人才為什麼不如前期耀眼?
蜀漢後期的人才為什麼不如前期那樣耀眼呢?
可能确實在能力上存在差距
三國後期曆史受關注度不高
三國前期的曆史更加精彩一些,受到的關注度也更加多,活躍于這個時期的人更容易建功立業,比如說打赢一場對後續造成很大影響的戰役;取得一個州或者幾個郡這樣的戰績,有實打實的曆史功績,當然會被認為是名臣名将。而人們對三國後期的興趣寥寥,很多人物并不熟悉,而且三國後期的形勢差不多已經固化,沒辦法像之前的亂世中取得大的功績,比如說蜀漢獲得勝利的“興勢之戰”,它本質上是一場防守戰,沒有太多地改變各方之間的形勢,那它的意義肯定是不能與“赤壁之戰”、“入川之戰”、“漢中之戰”相提并論。缺乏這些有重要意義的大規模會戰的包裝,蜀漢就給人沒有人才的感覺。
蜀漢國力出現下滑
從諸葛亮時期,政治清明、風化肅然,不僅能夠保證蜀漢的穩定,還能主動北伐來壓制曹魏的發展;到後來入朝臣無直言,在野民有菜色,諸葛瞻和姜維争鬥,宦官黃皓幹預朝政,頻繁大赦影響法治。蜀漢的國力是有下滑的趨勢的。
而且蜀漢也由當初的銳意進取變得消極和封閉,諸葛亮時期有條不紊地北伐;蔣琬時期從東邊北伐的計劃被槍斃;費祎幹脆不北伐,給姜維一萬人讓他自己去浪;當了姜維時期,好不容易能夠放開手幹,但又受到反戰派的強力反對。整體國力出現頹勢,保持這個國家運作的人才當然也有責任;蜀漢的魅力降低,也會影響到人們對它以及維持它的人才的感觀。
史料缺失問題
想要承認一個人才是名臣或者名将,首先得有史料來支援。就連網絡上吹得很兇的陳到和他手下影都見不到的白毦兵,也有一個小傳和諸葛亮寫的一封信作為支援。而陳壽寫《三國志·蜀書》的時候實在是太多簡潔。蜀漢不置記注史,導緻史料缺失,很多人沒有個人傳記。
在《三國志》中,《魏書》三十卷,《吳書》二十卷,《蜀書》僅十五卷。其中《蜀書》第十五卷有一個《楊戲傳》,楊戲寫過《季漢輔臣贊》,裡面有很多蜀漢的人才,其中很多人都沒有獨立立傳,陳壽在後面附了小傳,理由是缺少史料。這個附列的小傳的内容又幹癟得可憐。上面提到的陳到,具體内容幾乎沒有,大體上就是一個履曆,加點“名位常亞趙雲,俱以忠勇稱”的評價;被視為“蜀中無大将”的典型的廖化吊打過曹魏名将的郭淮,這件事反而在廖化的小傳(附在《宗預傳》後)中沒有記載。可見《蜀書》的記載缺乏到什麼程度。
蜀漢人才“斷層”該不該由諸葛亮背鍋?
首先小編認為蜀漢人才沒有斷層,其次退一步講,即便人才的延續有問題,也不該由諸葛亮來背鍋。蜀漢人才的問題是受限于蜀漢國土狹小、人口有限的客觀環境。諸葛亮事必躬親确實是不對的,處于什麼位置辦什麼事,這才是合理的健康的運轉方式。但如果說諸葛亮由于事必躬親,導緻諸葛亮去世後蜀漢三十年都不産生人才,這個結論簡直玄幻。
何況我們可以看看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一些比較突出的人才:蔣琬、費祎、王平、姜維都是諸葛亮賞識并提拔起來的。魏延雖然是劉備提拔的,但也受到諸葛亮的重用,而不是像文學形象中那樣被打壓。蔣琬、費祎足以保境安民,姜維更是蜀漢後期北伐的主要支柱。可以說諸葛亮提拔起來的人才貫穿到蜀漢滅亡。如果僅因為錯用馬谡和事必躬親來指責諸葛亮不會選拔、培養人才,甚至把蜀漢後期人才不足的鍋扣到諸葛亮的頭上,小編以為未免太過武斷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