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14.西安府同知宣昶(chǎng)家族墓

1972年7月,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組收到上海書店轉交嘉定縣城東公社明墓出土的明成化年間北京永順堂刻印、附有插圖版畫的說唱本和傳奇刻本書12冊,其中1冊南戲《劉知遠還鄉白兔記》,11冊說唱本。唱本中的五本刊有刻本年代,為公元1471~1478年,引起了考古人員的關注,随即對這批唱本的來龍去脈進行了詳細調查。

據原保管這批唱本的村民回憶,唱本具體出土地點是在城東公社澄橋大隊宣家生産隊西北的宣家墳,12冊書出在宣家墳西面一座墓的女屍頭旁,旁邊還有1隻木梳妝盒,盒内裝有木梳等,木棺蓋上有一個“宜”字。

考古人員據此多次到現場調查,發現這是一處墓葬群,位于今嘉定區新成路街道澄橋村宣家宅西,練祁河南岸,占地面積10餘畝,東、北、西三面環河,名叫“宣家濱”,當地農民呼為“老墳泾”。墓道前原布列石牌坊、石碑、石象生等。牌坊、石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毀,石象生有石馬、石虎、石羊各1對,至今還立在墓道兩邊(彩版一八∶1)。墓道寬3.5米。墓後原有半圓形土堆,俗稱“托山”。托山前為主墓,主墓南面,從北到南,東西兩旁還有三排墓。1967年生産隊平整土地建造豬棚時,陸續進行挖掘,前後挖掉10多座墓葬,全部為糯米漿三合土澆築石闆磚室墓,分雙穴或三穴室,每穴室上蓋石闆,石闆上及墓圹外圍再用糯米漿三合土層層澆築,使整座墓渾然一體。墓内出土随葬品據鄉民講,除刻本書外,還有銅鏡、金銀玉飾件、木梳等,已散失。考古人員調查時在村民家、河岸邊先後發現石墓志10餘方(連志蓋),現場初看墓主全部為宣昶家族成員,墓志所記墓主生卒年月,最早為宣德(1426~1435年),最晚為正德年間(1506~1521年)。由于交通限制,墓志未搬回。

1978年4月,生産隊平整土地時又發現1座墓葬,為糯米漿三合土澆築石闆磚室墓,木棺椁,棺長1.9米,寬0.55~0).6米。棺内1具男屍,身着官服,頭戴烏紗帽,帽已腐爛。發髻上插銀耳挖簪1件,胸部放置仿漢銅鏡1面。另城東公社還發現白玉麻花紋手镯1件,也是宣家墳出土。主要遺物介紹如下。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上海明墓:14.西安府同知宣昶家族墓

從墓志銘結合史料記載可知,宣家墳至少包括宣昶夫婦及其父母、兄嫂、兒子的墓在此。又出土12冊唱本的墓,有的以舊公文紙裁開作封面或襯底,一張舊公文紙上手書“西安府撫民同知顧”,“成化貳拾參年拾月初染日知縣陳言救荒患事”,并蓋有“三原縣印”。三原縣明代屬西安府,宣褪出任過陝西西安府同知,加之出唱本的女棺上的“宜”,字,可能為“宜人”,宜人為命婦五品的封号。宣昶曆官廣東惠州、陝西西安府同知,官職四品,故出唱本的墓葬很可能為宣昶夫婦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