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太子,是不想順利繼位的。我想筆者這樣說,大家都不會反對。皇子一生下來,就注定要為了儲位而争鬥,即使某些朝代有“立嫡立長”的傳統,那些小一點皇子,都會想方設法謀害嫡子或長子,進而達到繼位的目的。
有的太子更是因為等不及,在皇帝還沒駕崩的時候,就選擇起兵奪位。有的太子不敢奪位,隻好在儲位上兢兢業業,以求将來自己能夠順利繼位。而在唐朝,就有這麼一位令人不解的太子。
他就是唐順宗李誦。大曆十四年,唐德宗正式下诏,冊立長子李誦為皇太子。直到貞元二十一年,唐德宗通過遺诏傳位,李誦正式即位,是為唐順宗。算下來,李誦在儲位上,一共待了25年之久。

唐順宗當了25年太子,内心想必十分煎熬。一方面,他要好好表現,希望在此期間,父親不要改立太子。另一方面,他要提防其餘皇子,與他争奪儲君之位。一天沒能順利即位,李誦都不能掉以輕心。
都說太子是個高危職業,事實确實如此。唐德宗就的确動過改立太子的心思,好在宰相李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才讓唐德宗放棄了這個想法。由此可見,這25年的太子生涯,李誦過得必定十分不易。
好在最後還是順利繼承了皇位,成為一國之君,既然如此,唐順宗勢必會好好珍惜,做個勵精圖治的好皇帝。然而就在半年之後,唐順宗卻選擇了禅讓,當起了太上皇,這一操作實在讓人看不懂。
他25年來,日日擔驚受怕,好不容易即位,為何在位半年就選擇禅讓呢?他是心甘情願,還是被迫如此呢?筆者認為,兩個方面都有,他之是以選擇禅讓,出于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力不從心
太子生涯并不好過,這讓李誦心裡十分壓抑,長期如此,對他身體産生很大的影響。由于整天擔驚受怕,害怕别人誣陷自己,又要在皇帝面前好好表現,緻使李誦的壓力很大。于是在貞元二十年,他突然中風,一時間失去了語言能力。
當時唐德宗已步入晚年,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看到兒子病重,他也跟着病倒了。一時間皇帝、太子同時病重,這對國家極其不利。是以唐德宗十分想讓兒子好起來,每天不顧自己的病情,派人四處尋訪名醫為太子治病。
直到唐德宗病逝的那一天,李誦都沒辦法從床上起來,去見父親最後一面,這也成為父子倆終身的遺憾。就是因為李誦的身體不好,是以當上皇帝後,整日為了國事操勞,讓他感到力不從心,或許退位反而是最好的選擇。
第二、被人脅迫
衆所周知,很多皇帝到了晚年,都會變得疑心愈發嚴重,唐德宗也不例外。他晚年時期猜忌大臣,是以不敢将大權交給他們,這使得很多奸佞之人趁虛而入,這其中就有個叫劉貞亮的人。
劉貞亮原名俱文珍,後來跟着養他的宦官,改姓為劉,取名叫劉貞亮。劉貞亮深得唐德宗信任,一時間成為當時的宦官首領,在朝中位高權重,很多有勢力的人都選擇依附他。
唐順宗即位後,支援翰林學士王叔文等人,實行新的改革方針。然而這些方針觸犯了宦官勢力的利益,進而遭到劉貞亮等人的反對。由于劉貞亮的介入,導緻王叔文被罷了官,革新派遭受重大打擊。
後來唐順宗又有意重新提拔一個人,繼續支援改革,劉貞亮這才明白,最主要的問題,就出在皇帝身上。于是他聯合了其餘宦官,以及那些反對革新派的大臣,共同逼迫唐順宗讓位于太子李純。
唐順宗沒有辦法,隻好禅位于太子李純,是為唐憲宗。唐憲宗與劉貞亮交好,他即位後,就将革新派全部放逐,又提拔劉貞亮為右衛大将軍,知内侍省事。
出于這兩個原因,唐順宗不得不選擇退位。然而唐順宗隻當了五個月的太上皇,就因病去世了。這時距離唐德宗駕崩,還不到一年的時間,他還來不及迎接新的一年,就撒手人寰了。
唐順宗這一生的确命苦,當了25年太子,每一天都過得很壓抑。好不容易即位,卻因内外各種因素,在位半年就不得不退位。而當了五個月太上皇,就不幸病逝。他還來不及實作自己的抱負,就在遺憾中離開了。
(參考文獻《新舊唐書》《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