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租房的那些心酸事兒

古人租房的那些心酸事兒

房子

這兩個字引起的悲歡苦樂,

古今皆然。

今人租房不易,而對古人來說,

租房也是件辛苦活兒,

他們的感受,

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大名鼎鼎的,

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蔔居》一詩中傾訴過:

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

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

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

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嚣塵。

01

白居易

“居不易”

古人租房的那些心酸事兒

▲ 南宋畫家所繪《八高僧故事圖》中的“白居易問禅”

古人的房屋之殇,從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經曆中,就可窺見一斑。

白居易29歲考中進士,32歲官任“校書郎”,級别正九品,薪水每月一萬六千錢。他在長安東郊長樂裡租了四間茅屋。因為離上班的地方遠,他又養了一匹馬代步,此外雇了兩個保姆,每個月的花銷是七千五百錢,剩下的錢存起來。但存了十年,他也沒能在長安城裡買起一套房子。

後來白居易覺得這樣長期租房不是辦法,就跑到長安的“燕郊”——陝西渭南縣買下一處宅子,平時住在機關,逢假期和休息日回到渭南的家中。

由此可見,白居易在《蔔居》這首七言律詩中所言并非無病呻吟。不過供得起保姆和寶馬的花銷,說明他的處境還不算太差。對于絕大多數的租房平民,住房的緊張與簡陋已接近極值。

唐憲宗元和四年,壽州霍丘縣,一位名叫王筠的仆人租住的房屋内“唯幾案繩床而已”;北宋的大學士陶毂也記載過老百姓的擁擠生活:“四鄰局塞,半空架版,疊垛箱籠,分寝兒女”——逼仄處絲毫不讓當代群租房。

那麼古人租房的煩惱,究竟緣何而起呢?

02

租房的煩惱

緣何而起

租房的煩惱盛行在唐宋之時。

唐宋社會的發達和商業的快速發展,導緻市民階層興起、人口流動加快,大型城市迅速聚集了大量的外來人口。外來人口增多,租房消費應運而生,種種煩惱由此而來。

根據著名學者嚴耕望先生的估計,盛時的唐代長安城,常住人口175萬多,若加計流動人口,至少增至180餘萬。宋代的情況有過之而無不及,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說,京城開封“以其人煙浩穰,添十數萬衆不加多”。

面對人口密集和遷移頻繁的現實,古今以來無房人最好的選擇都是一樣的——租!著名的文豪蘇轼兄弟就曾長期借住公署,其父蘇洵也長年租房。直到蘇洵病故,除了眉山老宅,也沒有給兒孫留下什麼房産。

◎本文節選自《中華遺産》,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