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元和中興: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短暫一統,奈何憲宗晚年昏庸付諸東流

《長安十二時辰》讓大唐長安盛世又賺了一波眼球,片中的背景就是“開元之治”的唐朝盛象。然而自755年的安史之亂後,大唐的國勢開始由盛轉衰,藩鎮割據林立,地方擁兵自重。不過中唐以後,有這麼一位皇帝,他試曾仿太宗、玄宗之功,在位期間唐王朝一度呈現中興氣象,這就是唐憲宗的“元和中興”。

元和中興: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短暫一統,奈何憲宗晚年昏庸付諸東流

一、國勢衰頹,安史亂後

自玄宗以後,長達八年的天寶之亂使得唐朝元氣大傷,地方軍閥開始越來越跋扈,跟朝廷形成抗衡,朝内有宦官左政,外廷黨争,吐蕃、回纥等邊患不斷。到德宗寶應年間,地方藩鎮還發生了四鎮之亂和泾原之變,後者使得德宗再次出逃京城,德宗第一次跟着玄宗一起出逃川蜀避難,這使得朝廷的威望跌到不行。

藩鎮這個頭疼問題使得地方百姓受苦,中央也受苦。朝廷每年的稅收止于江南八道,主要靠江淮地區供給。在憲宗之前,順宗還來了次“永貞革新”,試着肅清内政中央集權。然而不幸的順宗被宮廷内部鬥争推下台,而改革也求之過急,革新100餘天就全盤推翻了。在宦官加藩鎮的壓力,順宗不得不“永貞内禅”給太子,唐憲宗終于登上舞台。

元和中興: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短暫一統,奈何憲宗晚年昏庸付諸東流

二、選賢改政,朝綱初振

面對國家分裂、皇室衰微的嚴峻局勢,憲宗沒有氣餒,也不像前任心浮氣躁,他好好跟朝臣商議治國之策,先是開展一系列内政改革,然後是制定征藩政策。憲宗經常熬夜閱讀典籍實錄,最喜歡讀太宗的《帝範》,借此總結曆史經驗。史載憲宗日夜加班批閱奏折,大有“卧薪嘗膽”的氣概,誓要平亂制藩,再創一統。

為政之道,在于得人,憲宗深得其精髓。他孜孜求賢并加以重任,宰相如杜黃裳、李吉甫等多是主張平藩、頗具韬略的名臣,朝政漸顯清明,薦拔人才也成為一時風尚。宰臣明斷,組成了強有力的決策中樞。為保國政較少失誤,憲宗還虛心納谏,從善如流。憲宗裁員也非常厲害,那些屍位素餐的官員,上至宰相全部換掉,給朝廷省錢。

元和中興: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短暫一統,奈何憲宗晚年昏庸付諸東流

在理财方面,憲宗以身作則,自己先是拒絕用奢侈品,後是縮減後宮。朝廷方面也是大面積給公務員減俸,這有效緩解了政府運作的财政負擔。但是憲宗并不吝啬财物,南方旱荒該撥錢赈災的一分不減。鑒于之前兩稅法的弊端,憲宗委派李巽等人整頓江淮财政,為朝廷平藩備足大把銀子,畢竟征戰打的就是經濟。

除了德宗遺留的内政問題,元和初期邊境亦烽火疊起,京師漕運也被強藩控制。憲宗一方面繼承德宗“北和回纥,南通南诏”的政策,利用大食與吐蕃在中亞的沖突,有效減輕吐蕃對邊境的威脅。另一方面花錢興修水利,恢複江南漕運的暢通,促進江南農業生産的發展,保障了對藩作戰的後方财源基地。

元和中興: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短暫一統,奈何憲宗晚年昏庸付諸東流

三、幾度征藩,初現中興

做好充分準備後,憲宗随即開始征藩的實踐操作。憲宗剛即位先讨伐西川的節度使劉辟叛亂一事,當時朝廷是主戰主和的聲音都有,憲宗力排衆議,聽宰相杜黃裳讨伐之策,用神策軍使高崇文統領朝廷軍,果然不到1年就把川蜀搞定。劉辟叛亂同時,夏綏節度使楊惠琳也武力對抗朝廷,憲宗果斷下令讨伐,把夏綏收拾得非常幹淨。

鎮海節度使李琦氣焰也非常嚣張,他在順宗時期就已經跟朝廷杠上了,不過憲宗剛想出兵征伐,李琦自家後院起火,他的外甥聯合地方兵馬使窩裡反,李琦不到一個星期就被押到長安遊行示衆。搞定這幾個小喽啰後,憲宗随即把目标轉向淮西的淄青、成德等藩鎮,淮西讨叛也是憲宗“中興”之業的關鍵一戰。

元和中興: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短暫一統,奈何憲宗晚年昏庸付諸東流

從元和九年到十二年,這一戰打了3個冬天,過程也比西川、浙西等戰役要難的多。這主要是因為淮西藩鎮根深蒂固,從代宗時期開始就自領軍務,在德宗時跟朝廷鬧沖突,到憲宗用兵的時候算起來都過了35年。藩鎮們不太服氣,派刺客去幹掉當朝宰相武元衡,還試圖密謀血洗洛陽,幸好此事被揭發沒得逞,這就直接把事情鬧大了。

憲宗先是調六道兵力對淮西、成德兩線作戰,然而先是并沒有戰事進展的1.5年,朝廷軍在前線反而一再失利。現實的教訓使憲宗改用“先取淮西,後取恒冀”的建議,先手滅掉河北行營,再專力對付淮西。淮西僵持不下的局面,在李愬被任命為節度使後出現了轉機。李愬抓住風雪奇襲的戰機,一舉攻陷蔡州,自此淮西宣告臣服。

元和中興: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短暫一統,奈何憲宗晚年昏庸付諸東流

這個戰果的威懾力非常好,河北藩鎮失去了地理上的依托,相繼淪陷。次年,從成德到淄青等鎮先後納地臣服。盧龍節度使非常識相,怕自己是下一個被整的目标,趕緊納地歸命。自此,割據曆史最悠久的“河朔三鎮”也回到了朝廷的懷抱中。《資治通鑒》載“朝廷的威望終于振作起來”,國家出現了幾十年都不曾見的一統局面。

四、短暫盛世,昙花一現

憲宗二十八歲登基,雄心勃勃銳意進取,元和期間唐朝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轉,這也被史家稱為“元和中興”。《新唐書》把他擡到太宗、玄宗的水準,認為三百餘年的唐朝傳了二十任皇帝,拿得出手的無非三任,其中就有憲宗。唐憲宗在唐朝走下坡路的時候力挽狂瀾,使得國家再度統一,憲宗足為“中興之主”。

元和中興: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短暫一統,奈何憲宗晚年昏庸付諸東流

然而,“元和中興”最終沒有挽救唐朝的命運。唐憲宗自中興後逐漸膨脹起來,以為自己功績特别高,開始不聽谏,跟他前任一樣寵信宦官,所用非人,朝政敗壞得一幹二淨。憲宗晚年興土木、修宮殿、供佛骨,最終傻傻地被外戚們搞掉。下一任穆宗在位期間,轉盛的唐朝再度轉衰。中唐以後,“元和中興”不過是昙花一現的盛世,自此之後大唐再無中興。

唐憲宗前期勵精圖治,使得唐朝短暫中興,他本來有望追回“貞觀之治“的成就,然而晚年憲宗就畫風大變,并沒有堅持勤政治理朝綱,使唐朝中興不再。在中國古代,其實也不乏像憲宗這樣的封建帝王,但幸運的是,中華文明去其糟粕,将他們的正面一面流傳下來。而如今,正是在這種勵志勤勉的精神的傳承之下,我們國家從崛起走向富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材料:

《舊唐書》

《新唐書》

《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