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元和中兴: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短暂一统,奈何宪宗晚年昏庸付诸东流

《长安十二时辰》让大唐长安盛世又赚了一波眼球,片中的背景就是“开元之治”的唐朝盛象。然而自755年的安史之乱后,大唐的国势开始由盛转衰,藩镇割据林立,地方拥兵自重。不过中唐以后,有这么一位皇帝,他试曾仿太宗、玄宗之功,在位期间唐王朝一度呈现中兴气象,这就是唐宪宗的“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短暂一统,奈何宪宗晚年昏庸付诸东流

一、国势衰颓,安史乱后

自玄宗以后,长达八年的天宝之乱使得唐朝元气大伤,地方军阀开始越来越跋扈,跟朝廷形成抗衡,朝内有宦官左政,外廷党争,吐蕃、回纥等边患不断。到德宗宝应年间,地方藩镇还发生了四镇之乱和泾原之变,后者使得德宗再次出逃京城,德宗第一次跟着玄宗一起出逃川蜀避难,这使得朝廷的威望跌到不行。

藩镇这个头疼问题使得地方百姓受苦,中央也受苦。朝廷每年的税收止于江南八道,主要靠江淮地区供给。在宪宗之前,顺宗还来了次“永贞革新”,试着肃清内政中央集权。然而不幸的顺宗被宫廷内部斗争推下台,而改革也求之过急,革新100余天就全盘推翻了。在宦官加藩镇的压力,顺宗不得不“永贞内禅”给太子,唐宪宗终于登上舞台。

元和中兴: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短暂一统,奈何宪宗晚年昏庸付诸东流

二、选贤改政,朝纲初振

面对国家分裂、皇室衰微的严峻局势,宪宗没有气馁,也不像前任心浮气躁,他好好跟朝臣商议治国之策,先是开展一系列内政改革,然后是制定征藩策略。宪宗经常熬夜阅读典籍实录,最喜欢读太宗的《帝范》,借此总结历史经验。史载宪宗日夜加班批阅奏折,大有“卧薪尝胆”的气概,誓要平乱制藩,再创一统。

为政之道,在于得人,宪宗深得其精髓。他孜孜求贤并加以重任,宰相如杜黄裳、李吉甫等多是主张平藩、颇具韬略的名臣,朝政渐显清明,荐拔人才也成为一时风尚。宰臣明断,组成了强有力的决策中枢。为保国政较少失误,宪宗还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宪宗裁员也非常厉害,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上至宰相全部换掉,给朝廷省钱。

元和中兴: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短暂一统,奈何宪宗晚年昏庸付诸东流

在理财方面,宪宗以身作则,自己先是拒绝用奢侈品,后是缩减后宫。朝廷方面也是大面积给公务员减俸,这有效缓解了政府运行的财政负担。但是宪宗并不吝啬财物,南方旱荒该拨钱赈灾的一分不减。鉴于之前两税法的弊端,宪宗委派李巽等人整顿江淮财政,为朝廷平藩备足大把银子,毕竟征战打的就是经济。

除了德宗遗留的内政问题,元和初期边境亦烽火迭起,京师漕运也被强藩控制。宪宗一方面继承德宗“北和回纥,南通南诏”的策略,利用大食与吐蕃在中亚的冲突,有效减轻吐蕃对边境的威胁。另一方面花钱兴修水利,恢复江南漕运的畅通,促进江南农业生产的发展,保障了对藩作战的后方财源基地。

元和中兴: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短暂一统,奈何宪宗晚年昏庸付诸东流

三、几度征藩,初现中兴

做好充分准备后,宪宗随即开始征藩的实践操作。宪宗刚即位先讨伐西川的节度使刘辟叛乱一事,当时朝廷是主战主和的声音都有,宪宗力排众议,听宰相杜黄裳讨伐之策,用神策军使高崇文统领朝廷军,果然不到1年就把川蜀搞定。刘辟叛乱同时,夏绥节度使杨惠琳也武力对抗朝廷,宪宗果断下令讨伐,把夏绥收拾得非常干净。

镇海节度使李琦气焰也非常嚣张,他在顺宗时期就已经跟朝廷杠上了,不过宪宗刚想出兵征伐,李琦自家后院起火,他的外甥联合地方兵马使窝里反,李琦不到一个星期就被押到长安游行示众。搞定这几个小喽啰后,宪宗随即把目标转向淮西的淄青、成德等藩镇,淮西讨叛也是宪宗“中兴”之业的关键一战。

元和中兴: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短暂一统,奈何宪宗晚年昏庸付诸东流

从元和九年到十二年,这一战打了3个冬天,过程也比西川、浙西等战役要难的多。这主要是因为淮西藩镇根深蒂固,从代宗时期开始就自领军务,在德宗时跟朝廷闹矛盾,到宪宗用兵的时候算起来都过了35年。藩镇们不太服气,派刺客去干掉当朝宰相武元衡,还试图密谋血洗洛阳,幸好此事被揭发没得逞,这就直接把事情闹大了。

宪宗先是调六道兵力对淮西、成德两线作战,然而先是并没有战事进展的1.5年,朝廷军在前线反而一再失利。现实的教训使宪宗改用“先取淮西,后取恒冀”的建议,先手灭掉河北行营,再专力对付淮西。淮西僵持不下的局面,在李愬被任命为节度使后出现了转机。李愬抓住风雪奇袭的战机,一举攻陷蔡州,自此淮西宣告臣服。

元和中兴: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短暂一统,奈何宪宗晚年昏庸付诸东流

这个战果的威慑力非常好,河北藩镇失去了地理上的依托,相继沦陷。次年,从成德到淄青等镇先后纳地臣服。卢龙节度使非常识相,怕自己是下一个被整的目标,赶紧纳地归命。自此,割据历史最悠久的“河朔三镇”也回到了朝廷的怀抱中。《资治通鉴》载“朝廷的威望终于振作起来”,国家出现了几十年都不曾见的一统局面。

四、短暂盛世,昙花一现

宪宗二十八岁登基,雄心勃勃锐意进取,元和期间唐朝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这也被史家称为“元和中兴”。《新唐书》把他抬到太宗、玄宗的水准,认为三百余年的唐朝传了二十任皇帝,拿得出手的无非三任,其中就有宪宗。唐宪宗在唐朝走下坡路的时候力挽狂澜,使得国家再度统一,宪宗足为“中兴之主”。

元和中兴:安史之乱后唐朝的短暂一统,奈何宪宗晚年昏庸付诸东流

然而,“元和中兴”最终没有挽救唐朝的命运。唐宪宗自中兴后逐渐膨胀起来,以为自己功绩特别高,开始不听谏,跟他前任一样宠信宦官,所用非人,朝政败坏得一干二净。宪宗晚年兴土木、修宫殿、供佛骨,最终傻傻地被外戚们搞掉。下一任穆宗在位期间,转盛的唐朝再度转衰。中唐以后,“元和中兴”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盛世,自此之后大唐再无中兴。

唐宪宗前期励精图治,使得唐朝短暂中兴,他本来有望追回“贞观之治“的成就,然而晚年宪宗就画风大变,并没有坚持勤政治理朝纲,使唐朝中兴不再。在中国古代,其实也不乏像宪宗这样的封建帝王,但幸运的是,中华文明去其糟粕,将他们的正面一面流传下来。而如今,正是在这种励志勤勉的精神的传承之下,我们国家从崛起走向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材料: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