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曆史上最神奇的兩種貨币

貨币是商品交換的産物,并且,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币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币。至西周晚期除貝币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币,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都知道,現今的社會是一個金錢化的時代,正所謂,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的。在現在這個競争激烈的社會中,錢已經貫穿到了生活的各個方面,不管是衣食還是住行,不管是人情還是禮往,甚至,是一人的尊嚴,都取決于金錢。

中國曆史上最神奇的兩種貨币

現今如此,那麼,古代呢?在古代,錢的變化又象征着什麼呢?

古代的人都很迷信,是以,有些打破正常的做法,往往會被“背上”不好的“說法”,甚至,連錢亦是如此。中國使用錢币的曆史較早,周朝就有“鏟币”,而且,每個朝代都會發行自己的貨币,也各有名稱。比如:清朝的“半兩”,漢朝的“五铢錢”、唐朝的“開元通寶”等等。

然而,至于金銀的鑄币,盡管,出現的時間不晚,但是,真正被使用還是在近代。古時一般的鑄币材料都是銅,而宋朝的“交子”、明朝的“寶鈔”則屬于紙币。古時的貨币發行,一樣得遵循貨币規律。就拿明朝的唯一官方紙币來說,“大明寶鈔”就是由于濫發導緻了通貨膨脹,之後,不得不廢止了。

同樣,當“崇祯通寶”一面市,大家一片嘩然,覺得天下要亂了。那麼,這是何故?原來,朱由檢上位不久,開始鑄造自己的年号錢,很有創意的在銅錢的穿孔下方的背面鑄上了馬的圖形。現在,這種錢被稱為“飛馬錢”,在收藏界的稱呼則是“崇桢奔馬”、“跑馬崇祯”。

中國曆史上最神奇的兩種貨币
中國曆史上最神奇的兩種貨币

這可以說,這是一個“反常”之舉,銅錢一貫都是素面。然而,之前的曆史上也出現過一次,就是唐代乾元年間,銅錢上鑄有飛鳥圖形,隻不過,這種銅錢隻用了三年。此“飛馬錢”一出,民間立刻就“沸騰”了,說是“一馬亂天下”。果真,第二年,李自成造反了,自号“闖王”。這“闖”字不就是有個“馬”嗎?

這如果算一個巧合,那麼,後來發生的事情,讓大家更是笃信了這個“預言”。話說,多爾衮領兵進攻南京時,南明弘光政權的内閣首輔馬士英居然逃了。這也有個“馬”字,之後,南京城就淪陷了。而且,這銅錢還是在南京鑄造的,至今還保留地名——錢廠橋,當時的鑄币廠就在今南京楊公井偏西不遠處。

其實,這些都隻能算是巧合,民間也隻是以這種說法來發洩不滿而已。但是,這種銅錢,由于其工藝的複雜性,帶來了大小、輕重很大的差異性,是以,也可能會造成了實際錢财上的“混亂”,并會導緻實際财産的流失。而這種情況的産生,往往是國家金融體系失控産生的結果。

錢,是百姓最看重的,就如古代人喜稱它們為“元寶”一樣。一旦,金融秩序被打亂,就等于打亂了老百姓的心,民心一亂,國家能不有事嗎?

中國曆史上最神奇的兩種貨币
中國曆史上最神奇的兩種貨币

到了清代,類似同樣的預言又出現了,這一次是“光緒元寶”。

那麼,這次又做了什麼改動?

古代銅錢的形狀,其實,是有深意的。古人說“法象天地”,這小小的外圓内方銅錢,真是大有乾坤。圓,即天,即乾,即君,方則是地、坤、臣的含義。組合在一起,就是“皇權至上,君臨萬方”的意思。而“光緒元寶”将這個“方孔”給堵嚴實了。

這還了得,嬴政當年設計這樣的銅錢形狀,就是要展現這個皇權的思想,而曆代都在沿用,大家也都明白這個含義,一用就是2000多年。結果,光緒年間一改,卻把國家給改沒了。其實,這也是牽強附會。那時的清朝本就上下一片混亂,此币的出現與每個混亂時期的理由一樣,就是:借新舊币的兌換來貶值貨币,也是變相的搜刮百姓錢财。

而老百姓不一定懂貨币的原理,但是,他們一定知道這錢到手上還值不值錢?至于什麼“銅闆”,由于孔沒了,不透氣啦,是以,國運就被堵了,國家要遭殃的說法,隻是大家對手中錢不值錢的另一種表述方式。說了十年,光緒駕崩。此後很快,滿清就滅亡了。

中國曆史上最神奇的兩種貨币
中國曆史上最神奇的兩種貨币

有人分析,用慣了的東西,突然一改,大家肯定難以接受,尤其是錢,是以,才會有此類說法。

銅錢使用起來,的确攜帶友善,而且,還減少了磨損,便于保管。而形狀的改動,的确會帶來一時的情緒抵觸,最終,帶來情緒上的傷害,則是錢的本身。後來,各地鑄币壓根不理會朝廷的政令,無限鑄币,最終,導緻貨币泛濫,結果,錢就是不值錢了,而老百姓的心中當然就有怨恨了。

大家再看這改版後的銅币,其實,有了現代硬币的風範。

它的更多意義不是預言一個國家的衰亡,而是對現代制币有了更多的現實意義。實際上,國家一派祥和之時,各種“改革”所遇到的阻力都不會太大,因為,此時老百姓的生活,并未得到什麼沖擊。但是,當國家面臨憂患是時,其實,底層的感觸最深刻,稍微的一點變動,都會引起風吹草動。

而這個時候,當每天都要用到的“錢”都變了,大家當然會驚恐,這是要變天的前兆啊,自然就會為其再添加一些神秘的斷言。

參考資料:

【《史記·周本紀》、《宋史》、《明史·食貨志》、《“崇祯通寶”兩種背“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