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两种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并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这在考古发掘中也有出土。

都知道,现今的社会是一个金钱化的时代,正所谓,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钱已经贯穿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衣食还是住行,不管是人情还是礼往,甚至,是一人的尊严,都取决于金钱。

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两种货币

现今如此,那么,古代呢?在古代,钱的变化又象征着什么呢?

古代的人都很迷信,所以,有些打破常规的做法,往往会被“背上”不好的“说法”,甚至,连钱亦是如此。中国使用钱币的历史较早,周朝就有“铲币”,而且,每个朝代都会发行自己的货币,也各有名称。比如:清朝的“半两”,汉朝的“五铢钱”、唐朝的“开元通宝”等等。

然而,至于金银的铸币,尽管,出现的时间不晚,但是,真正被使用还是在近代。古时一般的铸币材料都是铜,而宋朝的“交子”、明朝的“宝钞”则属于纸币。古时的货币发行,一样得遵循货币规律。就拿明朝的唯一官方纸币来说,“大明宝钞”就是由于滥发导致了通货膨胀,之后,不得不废止了。

同样,当“崇祯通宝”一面市,大家一片哗然,觉得天下要乱了。那么,这是何故?原来,朱由检上位不久,开始铸造自己的年号钱,很有创意的在铜钱的穿孔下方的背面铸上了马的图形。现在,这种钱被称为“飞马钱”,在收藏界的称呼则是“崇桢奔马”、“跑马崇祯”。

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两种货币
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两种货币

这可以说,这是一个“反常”之举,铜钱一贯都是素面。然而,之前的历史上也出现过一次,就是唐代乾元年间,铜钱上铸有飞鸟图形,只不过,这种铜钱只用了三年。此“飞马钱”一出,民间立刻就“沸腾”了,说是“一马乱天下”。果真,第二年,李自成造反了,自号“闯王”。这“闯”字不就是有个“马”吗?

这如果算一个巧合,那么,后来发生的事情,让大家更是笃信了这个“预言”。话说,多尔衮领兵进攻南京时,南明弘光政权的内阁首辅马士英居然逃了。这也有个“马”字,之后,南京城就沦陷了。而且,这铜钱还是在南京铸造的,至今还保留地名——钱厂桥,当时的铸币厂就在今南京杨公井偏西不远处。

其实,这些都只能算是巧合,民间也只是以这种说法来发泄不满而已。但是,这种铜钱,由于其工艺的复杂性,带来了大小、轻重很大的差异性,所以,也可能会造成了实际钱财上的“混乱”,并会导致实际财产的流失。而这种情况的产生,往往是国家金融体系失控产生的结果。

钱,是百姓最看重的,就如古代人喜称它们为“元宝”一样。一旦,金融秩序被打乱,就等于打乱了老百姓的心,民心一乱,国家能不有事吗?

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两种货币
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两种货币

到了清代,类似同样的预言又出现了,这一次是“光绪元宝”。

那么,这次又做了什么改动?

古代铜钱的形状,其实,是有深意的。古人说“法象天地”,这小小的外圆内方铜钱,真是大有乾坤。圆,即天,即乾,即君,方则是地、坤、臣的含义。组合在一起,就是“皇权至上,君临万方”的意思。而“光绪元宝”将这个“方孔”给堵严实了。

这还了得,嬴政当年设计这样的铜钱形状,就是要体现这个皇权的思想,而历代都在沿用,大家也都明白这个含义,一用就是2000多年。结果,光绪年间一改,却把国家给改没了。其实,这也是牵强附会。那时的清朝本就上下一片混乱,此币的出现与每个混乱时期的理由一样,就是:借新旧币的兑换来贬值货币,也是变相的搜刮百姓钱财。

而老百姓不一定懂货币的原理,但是,他们一定知道这钱到手上还值不值钱?至于什么“铜板”,由于孔没了,不透气啦,所以,国运就被堵了,国家要遭殃的说法,只是大家对手中钱不值钱的另一种表述方式。说了十年,光绪驾崩。此后很快,满清就灭亡了。

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两种货币
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两种货币

有人分析,用惯了的东西,突然一改,大家肯定难以接受,尤其是钱,所以,才会有此类说法。

铜钱使用起来,的确携带方便,而且,还减少了磨损,便于保管。而形状的改动,的确会带来一时的情绪抵触,最终,带来情绪上的伤害,则是钱的本身。后来,各地铸币压根不理会朝廷的政令,无限铸币,最终,导致货币泛滥,结果,钱就是不值钱了,而老百姓的心中当然就有怨恨了。

大家再看这改版后的铜币,其实,有了现代硬币的风范。

它的更多意义不是预言一个国家的衰亡,而是对现代制币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实际上,国家一派祥和之时,各种“改革”所遇到的阻力都不会太大,因为,此时老百姓的生活,并未得到什么冲击。但是,当国家面临忧患是时,其实,底层的感触最深刻,稍微的一点变动,都会引起风吹草动。

而这个时候,当每天都要用到的“钱”都变了,大家当然会惊恐,这是要变天的前兆啊,自然就会为其再添加一些神秘的断言。

参考资料:

【《史记·周本纪》、《宋史》、《明史·食货志》、《“崇祯通宝”两种背“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