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采取閃電戰?其實是侵略者外強中幹的表現

二戰初期,納粹德國打造的閃擊戰攻勢淩厲,似乎無往而不勝。那麼,德國為什麼要采取閃擊戰這種作戰方式?進行閃擊戰需要什麼條件呢?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采取閃電戰?其實是侵略者外強中幹的表現

從敵對雙方實力強弱的對比來看,德國人力不足、資源缺乏,無力支援曠日持久的戰争,隻有運用“閃擊”戰略才可能使其稱霸戰略得逞。也就是從政治角度說,“閃擊戰”也可以說是侵略者色厲内茬、外強中幹的表現。

納粹德國明白,自己所發動的這次戰争是侵略戰争,是争霸戰争,是掠奪戰争,不僅與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對立,而且也違背了本國人民的意願。戰争越持久,人民的反抗就越強烈。納粹德國妄圖以閃擊戰的勝利來鞏固内部統治,維持民心士氣,以免人民群衆的反對而影響戰争的結局。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采取閃電戰?其實是侵略者外強中幹的表現

“如果說國家目标、戰略目标和政策政策主要代表國家對戰争的‘需要’,那麼國家力量則代表‘可能’,隻有把需要與可能有機結合起來,戰略目标才能得到實作,戰争才能取得勝利。”德國法西斯在二戰中采取了分化瓦解、力避兩線作戰以及閃擊作戰的軍事政策,很大程度上就是跟德國的國家力量及綜合國力有關系。

德國在二戰前的版圖大約為46.4萬平方公裡,人口約7000萬,國家小,人口少,資源有限,尤其缺少戰略原料,一些戰略物資都要靠進口。戰前,德國原油、鐵礦砂的進口量占65%,橡膠的進口量占85%,鋅、鋁、礬土的進口量占90%以上。

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對德國的打擊要比英法嚴重,但納粹運動的迅猛發展、希特勒上台後的擴軍備戰,讓德國的備戰工作要比其對手英法下手更早,處于領先地位。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采取閃電戰?其實是侵略者外強中幹的表現

例如:1938年英國軍費占國民生產毛額的7%,德國則占17%;1939年,英國軍費猛增至國民生產毛額的18%,但仍低于德國的23%,盡管如此,戰争前夕,德國經濟已經暴露出許多嚴重問題。例如國債高築;外彙枯竭,儲存幾乎等于零;許多戰略原料尚未做到自給自足;彈藥供應也不充足。以上經濟方面的弱點,也是決定德國戰略方針采取閃擊戰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采取閃電戰?其實是侵略者外強中幹的表現

納粹德國的閃擊戰在二戰初期大行其道也有其自身的優勢。首先,從技術裝備來看,當時德國擁有生産先進的坦克、飛機等武器的巨大能力,為其實施閃擊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手段。縱觀人類曆史,先後經曆了徒手戰争、冷兵器戰争、熱兵器戰争、機械化戰争,一直到新時代核威懾下的資訊化戰争等一系列軍事革命,這些軍事革命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

在坦克、飛機、無線電技術裝置等新式武器裝備批量生産并廣泛利用的條件下,二戰前後,發生了從熱兵器戰争到機械化戰争演變的軍事革命,對二戰以至今後的戰争都産生了重大的影響。科技的發展使德國發動閃擊戰成為可能。

二戰德國為什麼要采取閃電戰?其實是侵略者外強中幹的表現

是以說德國能發動閃電戰而英法不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德國的科技和軍事理念已經領先對方,二次世界大戰實際上是一場綜合國力的對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