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年巨獻 預見未來|mRNA能否沖破近40年的艾滋病疫苗研發阻礙?

每經記者:李孟林

開年巨獻 預見未來|mRNA能否沖破近40年的艾滋病疫苗研發阻礙?

今年,距離全球首次報告發現艾滋病病例已經過去40餘年。但迄今為止,艾滋病依然是不能治愈的疾病。

經過3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全球依然沒能研發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又稱艾滋病毒)給疫苗研發帶來的挑戰是完全不同級别的,因為它在變異、隐身和逃避免疫控制上是真正的‘大師’。” 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IAID)病毒緻病機制領域的研究主管保羅·盧索(Paolo Lusso)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說。

在國際艾滋病疫苗倡議協會(IAVI)副主席達格納·勞弗(Dagna Laufer)看來,“HIV不是一種病毒,而是數百萬種不同的病毒,這給疫苗研發帶來巨大的挑戰。”

但以mRNA(信使核糖核酸)技術為基礎的新冠疫苗的廣泛運用給HIV疫苗研發領域帶來了新的曙光。

“mRNA新冠疫苗的快速研發和成功接種,已經證明了mRNA疫苗的高效和實用,我認為這些特點在HIV疫苗研發上也同樣成立,” 盧索對記者表示。

2021年8月,在蓋茨基金會的資助下,IAVI和莫德納合作,正式啟動全球首款基于mRNA技術的 HIV疫苗臨床試驗,試驗結果有望在2023年出爐。由NIAID所長安東尼·福奇和盧索共同負責的mRNA 艾滋病疫苗預計也将于2022年第四季度開啟I期臨床試驗。

在新冠疫情中得到檢驗的mRNA技術能否再次帶來新的突破?每經記者就此采訪到上述兩項mRNA HIV疫苗試驗的主要負責人,分析解構這種疫苗的獨特優勢以及研發前路中可能面臨的挑戰。

艾滋病疫苗為何 “難産”?

開年巨獻 預見未來|mRNA能否沖破近40年的艾滋病疫苗研發阻礙?

2021年是人類首次報告艾滋病病例四十周年。

目前,通過高效抗逆轉錄病毒療法(雞尾酒療法),艾滋病已經被控制為一種慢性疾病,暴露前預防藥物(PrEP)也已經大幅降低了高危人群感染病毒的風險。然而,作為終結艾滋病流行的最有效武器,疫苗仍未問世。

艾滋病疫苗研發為何如此艱難?

盧索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于在變異、隐身和逃避免疫控制上面臨的挑戰更大,HIV疫苗的研發進展一直緩慢。

科學研究表明,HIV病毒表面的蛋白質有一層糖分子包裹,像是穿了一件外套一樣,導緻免疫系統難以識别HIV,進而無法産生抵禦感染的抗體。

此外,HIV在病毒複制産生子代的過程中,其遺傳物質會發生高度改變,導緻其變異速度極快,人體的免疫系統完全跟不上。有研究指出,單個HIV感染者體内的病毒變化,要比全世界範圍在一個流感季節裡積累的流感病毒變異還要多。

HIV還分為兩種主要類型,每個類型下面又有多種不同亞型,不同亞型在流行過程中不斷重組形成新的亞型。 國際艾滋病疫苗倡議協會(IAVI)副主席勞弗對記者表示,HIV給疫苗研發帶來的挑戰在于,它幾乎可以說不是一種病毒,而是數百萬種不同的病毒。

IAVI是一家非營利性的國際組織,旨在通過協調學術界、産業界和政府等公私領域資源,加速HIV疫苗的研發。達格納·勞弗主管該組織贊助的HIV候選疫苗的臨床試驗工作。

實際上,從過去數十年的艾滋病疫苗研發,也能一窺其中的不易。

1984年,時任美國衛生部長瑪格理特·海克勒在一場新聞釋出會上宣布,HIV就是導緻艾滋病的元兇,并樂觀預測疫苗在兩年内就能面世。然而,在此後的三十七年間,從一開始的滅活疫苗、減毒活疫苗等傳統手段,再到蛋白亞機關疫苗、病毒載體疫苗、DNA疫苗等新思路,科學家嘗試了多種路線,以及不同路線結合的“聯合疫苗”,皆未能取得成功。

這期間,隻有五款疫苗走到了大規模III期臨床試驗的階段,其中隻有一款疫苗被證明可以有效預防感染,但效力隻有31.2%,未能達到大規模應用的門檻,而且這一資料在後續試驗中未能重制。

mRNA技術在新冠疫苗中的成功運用給科學界攻克HIV病毒點燃了新的希望。新冠疫情暴發後一年左右的時間,已經有數款新冠疫苗完成從研發、臨床試驗到緊急獲批的流程,堪稱醫學史上的奇迹。

mRNA:更易觸發免疫應答

開年巨獻 預見未來|mRNA能否沖破近40年的艾滋病疫苗研發阻礙?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mRNA的中文翻譯為信使核糖核酸,顧名思義,它的功能是向人體發送信号,指導細胞生成病毒的特定蛋白質,進而激發體内的免疫應答。

在新冠疫苗的應用中,mRNA進人體之後,會訓示細胞産生沒有感染能力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片段,免疫系統識别出這種外來蛋白後,就會産生出抗體并激活其他免疫細胞來進行攻擊。由于刺突蛋白正是新冠病毒用來解鎖感染人體的組成部分,因而注射完疫苗之後,人體就能學會如何識别和抵禦新冠病毒。

在實驗性HIV疫苗裡,mRNA指導細胞産生HIV的包膜糖蛋白(envelope proteins),這是唯一能夠誘發保護性中和抗體的HIV病毒成分,在疫苗設計中的作用與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類似。

開年巨獻 預見未來|mRNA能否沖破近40年的艾滋病疫苗研發阻礙?

保羅·盧索(左) 病毒學家羅伯特·M·錢諾克(右)

圖檔來源:受訪者供圖

盧索指出,與傳統的疫苗路線相比,mRNA最獨特的優勢在于讓人體本身成為了“疫苗工廠”:mRNA利用人體細胞合成的包膜糖蛋白和HIV病毒真實入侵人體後的包膜糖蛋白“極度相似”。

他解釋道,包膜糖蛋白的結構極其複雜,而産生這種蛋白的細胞會給它帶來多種“修飾”,比如在其表面覆寫上一層糖分子(糖基化修飾),這讓它看起來更像人體本身的蛋白質,進而逃脫免疫系統的識别。

是以,疫苗誘發的蛋白與HIV的蛋白越相似,免疫系統就越容易識别後者,“假如包膜糖蛋白是在實驗室或者工程細胞株上合成的,出現的修飾會和病毒本身不一緻,免疫系統可能就無法産生應答”。

mRNA的優勢不止于此。在盧索團隊中負責疫苗設計的NIAID研究員、中國科學家張鵬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用經過優化後的mRNA技術産生的包膜糖蛋白在細胞上的表達量很高,而且表達範圍很廣,“以前的載體蛋白技術隻能針對一種細胞,mRNA進入人體後,包膜糖蛋白可以在肌肉、上皮、肝髒等細胞上得到多元化的表達”。

張鵬希望未來這種mRNA多元化的表達能力可以在淋巴細胞上得到實作,因為免疫系統中的淋巴細胞是HIV感染和攻擊的靶細胞。

此外,mRNA疫苗的序列設計比較簡單,更容易實作大規模生産,這兩點在新冠疫苗上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全球首款mRNA艾滋病疫苗進入臨床試驗

開年巨獻 預見未來|mRNA能否沖破近40年的艾滋病疫苗研發阻礙?

其實在新冠疫情之前,科學界對mRNA疫苗技術的研發已經持續多年,隻不過從來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有效性試驗。

“mRNA新冠疫苗的快速研發和成功接種,已經證明了mRNA疫苗的高效和實用,我認為這些特點在HIV疫苗研發上也同樣成立。” 盧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2021年8月19日,在蓋茨基金會的資助下,IAVI和莫德納合作,正式啟動全球第一個基于mRNA技術的 HIV疫苗臨床試驗。

這次測試用mRNA技術遞送兩種HIV病毒抗原,先以名為eOD-GT8 60mer的抗原(一種包膜糖蛋白)進行初始免疫,再用名為Core-g28v2 60mer的抗原進行加強免疫,希望這種組合能夠激活特定細胞群,并引導它們産生針對HIV的廣譜中和抗體。

eOD-GT8 60mer的效力已經得到初步證明。同年2月份,IAVI和開發該抗原的Scripps研究所聯合公布了以非mRNA技術進行的I期臨床試驗結果,97%的受試者都産生了促使廣譜中和抗體分泌所需的B細胞反應。随後,莫德納公司加入試驗,以自家mRNA平台來遞送這兩種抗原。

勞弗對每經記者表示,基于mRNA技術的 HIV疫苗的I期臨床試驗的結果将于2023年出爐。假如結果理想,II、III期臨床試驗将随後展開。

2021年12月9日,由NIAID所長安東尼·福奇和盧索共同負責的mRNA HIV疫苗項目在《自然-醫學》雜志上發表了動物試驗結果。這款疫苗由mRNA提供制造HIV包膜糖蛋白“Env”和結構蛋白“Gag”的編碼指令,受試動物的肌肉細胞将這兩種蛋白組裝起來,産生出類似HIV但沒有緻病能力的病毒樣顆粒(VLP),進而刺激動物體内産生廣譜中和抗體等免疫反應。

廣譜中和抗體能夠識别HIV毒株共享的、不容易發生變化的區域,進而具備捕獲多種HIV毒株的能力。由于HIV的變異速度極快,如何讓人體在遇到HIV時快速産生廣譜中和抗體,是疫苗研發追求的終極目标之一。

試驗顯示,與未接種疫苗的恒河猴相比,接受初免疫苗後多次加強接種的恒河猴,感染猴/人免疫缺陷嵌合病毒(SHIV)的風險降低了79%。(注:由于動物無法感染HIV,是以科學界常用SHIV這種由人類合成的重組病毒來測試疫苗在動物身上的有效性。)

盧索表示,團隊正在籌備開展I期臨床試驗,最早可能在 2022年第四季度開始啟動。若順利實施,其将成為第二個開啟臨床試驗的mRNA HIV疫苗。

有效對抗多種HIV毒株是難點

開年巨獻 預見未來|mRNA能否沖破近40年的艾滋病疫苗研發阻礙?

圖檔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勞弗表示,新冠疫苗的成功證明mRNA是安全的,人體對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基于mRNA疫苗的設計可以快速修改,大規模生産也比較容易,這些特點有望在HIV疫苗開發中得到延續。

“不過,研發HIV疫苗自有其特殊的挑戰,我們并不期望mRNA技術能夠解決這些内在難題,這需要HIV免疫學和疫苗學研究的進展配合解決,”勞弗對記者坦誠道。

勞弗和盧索均認為,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讓疫苗對流行于全球的主要HIV毒株産生廣泛适用的有效性。

盧索表示,這意味着疫苗需要用mRNA來遞送多個包膜糖蛋白,因為免疫系統需要見識過不同毒株之後,才能對包膜糖蛋白的“共享區域”産生聚焦的免疫反應,進而誘發廣譜中和抗體的産生。

這個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勞弗指出,全球首款基于mRNA技術的HIV疫苗的I期臨床試驗所用的抗原組合隻能誘導B細胞反應,這隻是産生廣譜中和抗體的第一步,未來還需要進一步的疫苗注射。

盧索的團隊在猴子身上接種疫苗的時間持續了兩年,至少注射了六劑加強針才看到廣譜中和抗體的出現,而且其滴度還很低,“我們的試驗結果是一個大的突破,但離終點線還很遠”。

盧索估計,可能在人體上也需要同樣數量的加強針才能達到相當的效果。他援引相關研究指出,一部分被稱為“精英控制者”的HIV感染者能夠自己産生出廣譜中和抗體,不需要服用藥物,但抗體通常是在持續感染數個月甚至數年之後才産生的。

“給人打六劑甚至更多的加強針可行嗎?當然不可行!“盧索說。下一步的研究重點是讓疫苗更加高效,希望能把加強針的數量減少到四針左右。

作為疫苗設計的主要負責人,張鵬表示,第二次的動物試驗正處于收尾階段,希望通過優化疫苗的抗原序列、配方、劑量和免疫時間,新的方案能夠顯示出更高的效力,進而為優化臨床試驗的設計提供幫助。他預測,從I期試驗開始到III期試驗結束,最少還需要三年的時間。

記者:李孟林

編輯:蘭素英

視覺:劉陽

排版:蘭素英 馬原

每日經濟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