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齡有個保姆,伺候她50多年未婚,臨終遺言:把我葬在保姆旁邊
在古代,主仆之間往往有着不可逾越的鴻溝,身份低微的仆人們被主人呼之即來、揮之即去。遇上性情溫和的主人,日子或許還能過得稍微輕松一些;若是遇上性格暴戾的主人,便免不了挨打挨罵了。
到了民國,随着西方思想的傳入,接受新思想的人士樹立起了人人平等的觀念,主仆關系也逐漸有所改善。其中,就有一位名為李燕娥的保姆,不僅受到了女主人的關懷,死後還葬在了女主人的旁邊。
而她的女主人,正是孫中山先生的夫人宋慶齡。
李燕娥究竟有何功績,她何德何能,能與宋慶齡葬在一起?

李燕娥
偶然相識
1912年,李燕娥出生于廣東中山,家境十分貧寒。幼年時,李燕娥失去了雙親,隻能寄人籬下,依靠叔叔撫養長大,生活艱辛。
十六歲時,叔叔便把她嫁給了一個不務正業的男人。婚後不久,她就遭到了丈夫的打罵,最後終于不堪忍受,選擇遠走他鄉。
1927年,李燕娥來到上海。在同鄉譚媽的介紹下,李燕娥被引見給了宋慶齡。聽聞李燕娥的不幸遭遇後,宋慶齡頓時心生同情,讓她留下來當自己的保姆。
初次見面,宋慶齡與李燕娥怎麼也不會想到,身份背景完全不同的兩人,竟會結下一生的情誼。
宋慶齡
一生相伴
李燕娥感激宋慶齡願意留下自己,隻能以百倍的忠心來回報宋慶齡的恩情。她無微不至地照顧着宋慶齡的生活起居,從不喊苦喊累。
這一切,宋慶齡都默默地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沒有把她當成保姆,而是當成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宋慶齡把李燕娥年長,但卻始終稱呼李燕娥為“李姐”,她們經常一起吃飯散步,像是真正的親姐妹一樣,既是親人,也是朋友。
李燕娥的生日是農曆十月初十,宋慶齡一直記着她的生日,為她慶生。即使不在她身邊,也要囑咐其他人為李燕娥準備生日禮物。回家鄉時,還會特意給李燕娥帶一些家鄉的特産。
這份情誼是互相的。李燕娥為了能一心一意地照顧宋慶齡,此後始終沒有再嫁,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陪伴在宋慶齡身邊。她雖然沒有受過什麼教育,但也懂得做人最基本的道理,愛憎分明。是以,當面對國民黨特務的旁敲側擊時,她經受住了重重考驗,堅定地站在宋慶齡一方。
當時,由于宋慶齡身份特殊,國民黨反動派想打探她的消息,便想方設法收買她身邊的人。李燕娥就成為了他們的重點關注對象,但不論是金錢引誘,還是試圖以更好的工作來打動她,最終都失敗了。李燕娥不為所動,始終一心向着宋慶齡。
宋慶齡非常感動,她們兩人也不僅隻是親友,更是同一條戰線上的革命戰友。宋慶齡贊揚她是“不拿槍的警衛員”。
解放後,宋慶齡長時間住在北京,李燕娥就留在上海,打理宋慶齡在上海的居所。二人分隔兩地,但她們始終牽挂着彼此。
時光飛逝,轉眼間,兩人共同度過了數載歲月,皆已白發蒼蒼,但她們深厚的情誼從未有絲毫改變。
永遠相守
李燕娥上了年紀,身體不複從前,宋慶齡不但不讓她照顧自己,反而對她噓寒問暖,關心她的身體狀況。吃飯時,也和她同坐一桌,吃同樣的飯菜,還把她愛吃的菜放在她面前。
後來,李燕娥患上了子宮癌,宋慶齡又擔憂又焦急,便把她接到北京,請最好的醫生給她治療。
然而,由于癌細胞擴散速度太快,很快就到了晚期,即使是最好的醫生也束手無策。李燕娥沒有别的親人,孑然一身,但由于宋慶齡的陪伴,使她在生命的最後,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溫暖。
1981年2月,李燕娥在病痛的折磨下,離開了人世。彌留之際,她滿眼淚花,表示自己一去,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宋慶齡。
五十四年的陪伴,由此劃上了句号。李燕娥曾對宋慶齡說,要服侍宋慶齡一輩子。最終,她用一生兌現了這句承諾。
聽聞噩耗,年邁的宋慶齡傷心欲絕。為了表示對李燕娥的重視,她吩咐把李燕娥葬在了宋氏墓地。
幾個月後,宋慶齡也因病逝世。她被安葬在上海的宋氏墓地,即今天的宋慶齡陵園,而在其父母墓地的另一側,就是李燕娥之墓。兩座墓式樣大小一緻,同樣簡單樸素,沒有主仆高低之分。或許,她們将在另一個世界重逢,笑着說起從前的故事…….
宋慶齡與李燕娥非親非故,身份背景也截然不同,但卻建立了深厚的情誼。宋慶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孫中山先生所倡導的“平等博愛”思想,而李燕娥也懂得知恩圖報,全心全意照顧宋慶齡,共同走過了半個世紀。
宋慶齡長期活躍在政界高層,交往的人都是名流大腕,和他們相比,李燕娥隻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常人,但宋慶齡卻并沒有是以輕視她,而是以誠相待,正因如此,才換來了李燕娥一生的守護。
然而,現實中這樣的例子寥寥無幾,相反,恩将仇報的人卻不在少數。三年前,杭州保姆縱火案震驚全國。
一個名為莫煥晶的保姆,試圖采用先縱火再滅火的伎倆騙取主人的信任,最後卻造成了女主人和三個子女葬身火海的慘劇。主人一家心地善良,從未虧待莫煥晶,不成想卻換來這樣的結果。惋惜之餘,也不禁令人憤怒:生而為人,怎麼可以如此泯滅良知,喪盡天良?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逐漸變得淡薄,哪怕是親人朋友,也時常會為了利益而反目成仇。相比之下,宋慶齡與李燕娥之間的深厚情誼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贊揚她們的同時,我們也應當反思:有時候,是否應當放慢腳步,不再執着于追名逐利,而是多關心身邊的人,回歸初心,感受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