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為何卻不給軍機大臣一個正式的名分呢?

自雍正七年創立軍機處後,一直到清王朝滅亡,軍機處共經曆了近兩百年的曆史。在這段時間内,軍機處成為統治集團的決策中樞,雖清代不設宰相,但在人們的眼中,軍機大臣就是真宰相。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從雍正朝一直到宣統朝,軍機處為何一直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分。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為何卻不給軍機大臣一個正式的名分呢?

軍機處的建立,在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可謂是一個創舉。作為皇權的附庸,它将專制皇權推向了史無前例的巅峰。軍機處的建立,使得原來作為行政中樞的内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被貶抑為閑曹,大學士雖居高位卻沒有實權,成為無公事可辦的榮譽頭銜。

軍機處成立後,整個國家的政治運作體制發生了改變,由原來的内閣承旨,六科封駁,公事用題本内閣承辦、私事用奏本直達禦前的方式,改為皇帝親書谕旨或口授,軍機大臣承旨批谕徑自廷寄各地。中央和地方官署的本章,經内閣閱看,附以意見後,仍要交給軍機處送給皇帝審議。這樣,皇帝的旨意就被無阻礙地貫徹下去,不受監督,不受限制,不受朝臣的掣肘了。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為何卻不給軍機大臣一個正式的名分呢?

雍正帝肯定對自己的這個創造十分得意,他完全擺脫了那些令人生疑的朝臣們。與内閣相比,軍機處至少有三大優點:

一是“簡”。它機構簡單,人員少,隻設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前者是兼職,俗稱“大軍機”,多從大學士、尚書、侍郎中選任,人數并不固定。他們雖有領班和一般大臣之分,但沒有隸屬關系,各自對皇帝一人負責。後者是大臣的僚屬,負責滿、漢文字工作,俗稱小軍機。整個機構最多時不過三十四人,并且“有官而無吏”。由于成員都是由中央各衙門特别選進的,如不稱心,随時可以罷職回到原來衙門,因而省去了不少繁文缛節。

二是速。軍機處辦事效率極高,省卻了以往各衙門輾轉交送的時間并且當日事當日畢。奏折經批複後,或明發上谕,或廷寄,皆于當日完成,未有延誤一日者。廷寄的速度相當之快,有“馬上飛遞”日行三百裡,日行四、五、六百裡以及日行八百裡等之别。皇帝的意志是以毫無阻滞地直達地方。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為何卻不給軍機大臣一個正式的名分呢?

三是“密”。軍機處地居宮禁,不易受到外界的幹擾,并嚴禁外官擅入值廬。就是負責送水、打掃的太監,都是15歲以下且不識字的太監擔任。軍機大臣都是皇帝的親信,他們入值時,太監不得在側,起草诏旨,也嚴格限于值房之内。軍機處用印,也要嚴格按照程式進行,用畢馬上交還。

正是有了上面三個優勢,軍機處一經設立便功效卓著。其中的妙處,正像清末禦史張瑞蔭所說:“内閣之制,在前明有嚴嵩之奸,張居正之專擅,周延儒、溫體仁之邪佞傾國。及至本朝,乾綱自秉,舊染一新。然以聖祖仁皇帝之天禀聰明,猶有鳌拜、明珠、索額圖之小作威福。自設軍機處,名臣賢相不勝指屈,類皆小心謹慎,奉公守法……”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為何卻不給軍機大臣一個正式的名分呢?

因而,皇帝對軍機處成員不吝賞賜,或是绫羅綢緞,或是時鮮果蔬。每日入值的大臣、章京都有膳房供飯,備受恩寵。然而,奇怪的是,終清之世,這樣一個權大威重的機構在法律上,一直不是正式的國家機構,也沒有獨立的衙門。

光緒《大清會典》隻稱其為“辦理軍機處”,軍機處大臣為“内廷差使”,隻有值廬,并無衙署。自從雍正時期創立後,軍機處被各位皇帝有意識地發展完善,成為一代定制,甚至越來越具備了行政中樞的職能。然而從結構上看,軍機處始終更像是皇帝的私人秘書班底。這當然與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的初衷有關。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為何卻不給軍機大臣一個正式的名分呢?

軍機處的出現既然與清廷用兵有着密切關系,并且冠以“軍機”之名,自然帶有強烈的臨時色彩。而它所承擔的工作在龐大的政權機構中均有專門的部門負責,這些機構上千年的政治實踐演變而來的,雍正和他的後人并沒有足夠的理由另起爐竈。

事實上,法定的中樞機構一直是内閣,而軍機處則是糅合了智囊團、貼身秘書及行政中樞多種功能的混合物,帶有強烈的禦用機構色彩。單就軍機大臣一職而言,并沒有多麼崇高的地位,因為最早擔任軍機大臣的張廷玉,在自陳履曆時,絕口不提軍機大臣之職。

雍正帝設立軍機處,為何卻不給軍機大臣一個正式的名分呢?

軍機處自誕生後,就逐漸代替了議政大臣會議和内閣,而承擔行政中樞之責,更為重要的是,清代的皇帝絲毫沒有感受到它的威脅。反而成了皇權的禦用工具,成為專制集權發展到新階段的一個重要标志。也許,不将軍機處“扶正”,讓它沒有名分正是皇帝控制它的妙處所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