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清八旗子弟們真實形象:沒錢窮講究排場要足,絲毫不知大清将亡

“大清已經亡了”是現在年輕人們十分愛用的諷刺調侃語句。年輕人用它來形容封建又離奇,似乎不應該發生在現代社會的事件、現象和思想。不過,現在的随意調侃,在百多年前卻是一段真實的曆史,是中華民族的血淚。往前幾百年,滿清入關,奪取了大明朝的江山。

在那時,滿清是志得意滿的,八旗也是出類拔萃的,但經過了幾百年的養尊處優,到了清末之時,所謂的“八旗子弟”,似乎已經變成了遊手好閑、好逸惡勞的代名詞。清末的八旗子弟可能沒錢,但排場一定要足夠大;任何有損于他們眼前利益的舉措,他們都要堅決反對到底;他們的所作所為,完全沒有“大清将亡”的危機感。

晚清八旗子弟們真實形象:沒錢窮講究排場要足,絲毫不知大清将亡

滿清八旗,開國有功但凡看過清宮劇的人,在看到清朝的時候,很難不想起八旗。而且受清宮劇的影響,大家對于八旗多半都有些概念,即使說不全,也能說出正黃旗、正白旗、鑲黃旗,還知道清朝的皇帝總是正黃旗的。對于我們來說,“八旗”隻不過是曆史書裡的概念、是電視劇裡調侃,不過對于滿清來說,八旗制度是他們奪取江山的重要保障。

八旗,源于女真人的狩獵組織,在努爾哈赤整頓編制之後,成為了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和軍事組織形式,可以說是清代的根本制度。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設定了黃、白、紅、藍四色旗;1615年,又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正式确立了八旗制度,并沿用至清代滅亡。

晚清八旗子弟們真實形象:沒錢窮講究排場要足,絲毫不知大清将亡

這八旗平時是民,戰時皆兵,具有極強的戰鬥力。入關前,八旗有組織、有紀律、有戰鬥性,與當時大明軍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說是勢如破竹地奪取了江山,是重要的開國功臣。因而,那時的八旗子弟作為開國的“重臣”、地位特殊,幾乎世代都受或受到特殊照顧。即使八旗的後代們天資平庸,同樣可以依靠祖宗蔭蔽世代享有官銜、領一份月錢。在入關後,因為八旗制度的改組和擴大,八旗兵源充足、遍布全國,八旗在征剿“三藩之亂”,對新疆、西藏的戰争以及對沙俄的戰争中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八旗制度從正式建立到滿清滅亡,總共經曆了296年時間,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八旗對内制止分裂、戍邊屯墾,對外痛擊殖民、收複失地,在維護國家統一、發展和鞏固多民族的統一國家、保衛國家領土、防止外來侵略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

但到了清末,清王朝閉關鎖國、西方列強大舉來犯,八旗制度中落後的一面日益凸顯:世代受到特殊照顧的八旗子弟們已經沒有了祖先們的骁勇善戰,他們大多遊手好閑、不事生産,甚至偶有一些願意學習技藝、自食其力的八旗子弟,還會受到其他旗人的冷眼。顯而易見的,這樣的八旗子弟,最終的命運當然是和滿清王朝一起被掩埋在曆史的故紙堆中。

晚清八旗子弟們真實形象:沒錢窮講究排場要足,絲毫不知大清将亡

養尊處優,驕奢淫逸真正上過戰場的八旗兵們,當然是能騎善射、骁勇善戰的,但就像我們經常會說的“富不過三代”一樣,那些靠着祖宗蔭庇、一生下來就養尊處優的八旗子弟們早就已經忘記了戰場殘酷、打江山和守江山都不容易,他們關心的大約隻是吃喝玩樂和那一份“八旗子弟”的尊嚴是否受到挑釁。

根據清代的八旗制度,八旗子弟不許随便離開本旗,在京的旗人也不能随便離京。功勳卓著的八旗後代,大多都有世代傳承的官銜,而一般的旗人去當兵也有一份錢糧。但随着旗人的不斷繁衍,八旗制度下的旗人越來越多,甚至多到官職都“不夠分”了,每個人能領到的“月錢”也被日益增長的人口“攤薄”了。

晚清八旗子弟們真實形象:沒錢窮講究排場要足,絲毫不知大清将亡

到了清末,不少旗人幾乎可以用“窮困”來形容,但即使沒錢,這些八旗子弟也是不願意真正用自己的手藝去賺取一份收入的。對于八旗子弟來說,一旦想要“自食其力”去工作,那便是“沒出息”,是要受到他人冷眼的。不過,八旗子弟即使再窮,也是有一份月錢可以領的,這便養成了他們遊手好閑、好逸惡勞的惡劣性格。他們大多整天在京城裡遛鳥取樂,回家之後就抽上幾口“大煙”,活脫脫是一群不幹好事的“富N代”。

要說生産,八旗子弟可能不行,但要說到玩樂,那八旗子弟可以說是樣樣精通。對于他們來說,打茶圍、養畫眉、鬥蟋蟀、放風筝都是基本操作,誰能想出新的玩法,必定能受到夥伴們的大力吹捧。除此之外,他們還十分追求“藝術生活”,唱戲、彈琴、種花、逗狗都是他們的生活必需品,而這樣空虛的生活,又将他們推向了吸食鴉片的深淵,最終弄散盡家财,甚至還要将祖墳裡的樹木、石料偷出來賣掉,以換取煙資。

晚清八旗子弟們真實形象:沒錢窮講究排場要足,絲毫不知大清将亡

更可怕的是,即使八旗子弟已經窮困到要靠偷祖墳裡的東西變賣換錢,他們依舊十分講究排場。在外,他們總是出手闊綽,否則便會感覺丢了臉面,哪怕是抽大煙,他們都會選擇有檔次的煙館和品質上乘的大煙,總之一切都不能丢了面子。站在他們的角度來看,他們盡力維持着的是旗人的尊嚴、清高和優雅的風度。

而在老舍眼裡,他們将蛐蛐罐子、鴿哨、幹炸丸子都變成了文化,但對天下大事一無所知。他們不知道也不在乎大清是不是将亡了,他們隻關心自己的月錢還能不能按時領到。因而,在維新變法要求八旗子弟“自食其力”時,他們痛哭流涕、不停地“上訪”,要求廢除維新變法,并最終得逞。這令大清失去了自救的機會,而八旗子弟們也在這樣的醉生夢死中,迎來了自己的末日:大清亡了。

晚清八旗子弟們真實形象:沒錢窮講究排場要足,絲毫不知大清将亡

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八旗制度将滿清帶進了關内,同樣是八旗制度,讓滿清最終走向滅亡,由此可見,再優秀的事物,假如不能與時俱進,也必定會落後成時代的負累。我們現在所說的“八旗子弟”,已經是一個貶義詞,它不是指清兵入關時骁勇善戰的青年,也不是指雅克薩之戰中保家衛土的将士,更不是辛亥革命後逐漸變成勞動人民、自食其力的有過旗籍的青年,而是那些遊手好閑、好逸惡勞、腐化沉淪的腐朽人物。

我們不能對于八旗制度一概否定,因為它曾為國家統一做出過巨大貢獻,因為旗人中也有像老舍那樣的有識之士,但我們至少應該弄明白,曾經的骁勇為何會沉淪,因為以史為鑒才能知興替。很顯然,這是因為祖宗蔭蔽、“家長溺愛”造成的後代子孫的遊手好閑。

晚清八旗子弟們真實形象:沒錢窮講究排場要足,絲毫不知大清将亡

清末,距離先輩們打下江山已經過了200多年,所有骁勇善戰的故事都已經成為了史書中的幾行字,受到優待的八旗子弟已經忘記了這份優容是從何處而來。因而,我們需要記住,假使一個人并不是憑自己的真才實學、艱苦奮鬥而獲得了成功和優待,那麼這份“優待”未見得是一件好事。

這份“優待”将會令人隻知道躺在祖先的功勞簿上享受,而忘記自己也應該努力奮鬥,最終導緻懶惰、驕奢等種種惡劣品質的誕生。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總覺得大人吃點苦沒什麼,畢竟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但這種思想很有可能令孩子最終成為一個貪圖享樂、不知奮鬥的人,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更有可能成為一個和“八旗子弟”一樣的人。這難道是家長們所希望看到的嗎?

晚清八旗子弟們真實形象:沒錢窮講究排場要足,絲毫不知大清将亡

因而,在教育孩子上這一點 ,也許我們應該向西方進行一些學習。當然,并不是學習“快樂教育”那一套,而是學習他們鼓勵孩子從事一定的工作來擷取報酬。東方的家長們,總是覺得如果讓孩子們做家務來換取零用錢,會讓孩子養成金錢至上的觀點,但其實不然。東方的小孩普遍缺少對于金錢的觀念,現在時常有孩子打遊戲充值了數萬、數十萬的新聞,大多也都是因為孩子們并不知道大人賺錢有多辛苦。

而這些觀念是從小培養的。西方的資産階級并不将大量财産很快交給兒女,而是在給他們樹立了正确的金錢觀、價值觀之後,鼓勵他們從事各種工作來換取報酬,例如割草、為鄰居照看小孩,又或者是出售自己制作的檸檬水。這樣的教育能讓孩子們知道想要得到什麼,必定先要付出,沒有什麼是可以簡簡單單的就得到的,受到這樣教育的孩子,自然也能學會努力奮鬥,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靠自己去争取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等着家長們将勝利的果實摘下來,送到自己面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