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晚清八旗子弟们真实形象:没钱穷讲究排场要足,丝毫不知大清将亡

“大清已经亡了”是现在年轻人们十分爱用的讽刺调侃语句。年轻人用它来形容封建又离奇,似乎不应该发生在现代社会的事件、现象和思想。不过,现在的随意调侃,在百多年前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往前几百年,满清入关,夺取了大明朝的江山。

在那时,满清是志得意满的,八旗也是出类拔萃的,但经过了几百年的养尊处优,到了清末之时,所谓的“八旗子弟”,似乎已经变成了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代名词。清末的八旗子弟可能没钱,但排场一定要足够大;任何有损于他们眼前利益的举措,他们都要坚决反对到底;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没有“大清将亡”的危机感。

晚清八旗子弟们真实形象:没钱穷讲究排场要足,丝毫不知大清将亡

满清八旗,开国有功但凡看过清宫剧的人,在看到清朝的时候,很难不想起八旗。而且受清宫剧的影响,大家对于八旗多半都有些概念,即使说不全,也能说出正黄旗、正白旗、镶黄旗,还知道清朝的皇帝总是正黄旗的。对于我们来说,“八旗”只不过是历史书里的概念、是电视剧里调侃,不过对于满清来说,八旗制度是他们夺取江山的重要保障。

八旗,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在努尔哈赤整顿编制之后,成为了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和军事组织形式,可以说是清代的根本制度。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设置了黄、白、红、蓝四色旗;1615年,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正式确立了八旗制度,并沿用至清代灭亡。

晚清八旗子弟们真实形象:没钱穷讲究排场要足,丝毫不知大清将亡

这八旗平时是民,战时皆兵,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入关前,八旗有组织、有纪律、有战斗性,与当时大明军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地夺取了江山,是重要的开国功臣。因而,那时的八旗子弟作为开国的“重臣”、地位特殊,几乎世代都受或受到特殊照顾。即使八旗的后代们天资平庸,同样可以依靠祖宗荫蔽世代享有官衔、领一份月钱。在入关后,因为八旗制度的改组和扩大,八旗兵源充足、遍布全国,八旗在征剿“三藩之乱”,对新疆、西藏的战争以及对沙俄的战争中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满清灭亡,总共经历了296年时间,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八旗对内制止分裂、戍边屯垦,对外痛击殖民、收复失地,在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保卫国家领土、防止外来侵略等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但到了清末,清王朝闭关锁国、西方列强大举来犯,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日益凸显:世代受到特殊照顾的八旗子弟们已经没有了祖先们的骁勇善战,他们大多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甚至偶有一些愿意学习技艺、自食其力的八旗子弟,还会受到其他旗人的冷眼。显而易见的,这样的八旗子弟,最终的命运当然是和满清王朝一起被掩埋在历史的故纸堆中。

晚清八旗子弟们真实形象:没钱穷讲究排场要足,丝毫不知大清将亡

养尊处优,骄奢淫逸真正上过战场的八旗兵们,当然是能骑善射、骁勇善战的,但就像我们经常会说的“富不过三代”一样,那些靠着祖宗荫庇、一生下来就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们早就已经忘记了战场残酷、打江山和守江山都不容易,他们关心的大约只是吃喝玩乐和那一份“八旗子弟”的尊严是否受到挑衅。

根据清代的八旗制度,八旗子弟不许随便离开本旗,在京的旗人也不能随便离京。功勋卓著的八旗后代,大多都有世代传承的官衔,而一般的旗人去当兵也有一份钱粮。但随着旗人的不断繁衍,八旗制度下的旗人越来越多,甚至多到官职都“不够分”了,每个人能领到的“月钱”也被日益增长的人口“摊薄”了。

晚清八旗子弟们真实形象:没钱穷讲究排场要足,丝毫不知大清将亡

到了清末,不少旗人几乎可以用“穷困”来形容,但即使没钱,这些八旗子弟也是不愿意真正用自己的手艺去赚取一份收入的。对于八旗子弟来说,一旦想要“自食其力”去工作,那便是“没出息”,是要受到他人冷眼的。不过,八旗子弟即使再穷,也是有一份月钱可以领的,这便养成了他们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恶劣性格。他们大多整天在京城里遛鸟取乐,回家之后就抽上几口“大烟”,活脱脱是一群不干好事的“富N代”。

要说生产,八旗子弟可能不行,但要说到玩乐,那八旗子弟可以说是样样精通。对于他们来说,打茶围、养画眉、斗蟋蟀、放风筝都是基本操作,谁能想出新的玩法,必定能受到伙伴们的大力吹捧。除此之外,他们还十分追求“艺术生活”,唱戏、弹琴、种花、逗狗都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而这样空虚的生活,又将他们推向了吸食鸦片的深渊,最终弄散尽家财,甚至还要将祖坟里的树木、石料偷出来卖掉,以换取烟资。

晚清八旗子弟们真实形象:没钱穷讲究排场要足,丝毫不知大清将亡

更可怕的是,即使八旗子弟已经穷困到要靠偷祖坟里的东西变卖换钱,他们依旧十分讲究排场。在外,他们总是出手阔绰,否则便会感觉丢了脸面,哪怕是抽大烟,他们都会选择有档次的烟馆和质量上乘的大烟,总之一切都不能丢了面子。站在他们的角度来看,他们尽力维持着的是旗人的尊严、清高和优雅的风度。

而在老舍眼里,他们将蛐蛐罐子、鸽哨、干炸丸子都变成了文化,但对天下大事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也不在乎大清是不是将亡了,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月钱还能不能按时领到。因而,在维新变法要求八旗子弟“自食其力”时,他们痛哭流涕、不停地“上访”,要求废除维新变法,并最终得逞。这令大清失去了自救的机会,而八旗子弟们也在这样的醉生梦死中,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大清亡了。

晚清八旗子弟们真实形象:没钱穷讲究排场要足,丝毫不知大清将亡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八旗制度将满清带进了关内,同样是八旗制度,让满清最终走向灭亡,由此可见,再优秀的事物,假如不能与时俱进,也必定会落后成时代的负累。我们现在所说的“八旗子弟”,已经是一个贬义词,它不是指清兵入关时骁勇善战的青年,也不是指雅克萨之战中保家卫土的将士,更不是辛亥革命后逐渐变成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有过旗籍的青年,而是那些游手好闲、好逸恶劳、腐化沉沦的腐朽人物。

我们不能对于八旗制度一概否定,因为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过巨大贡献,因为旗人中也有像老舍那样的有识之士,但我们至少应该弄明白,曾经的骁勇为何会沉沦,因为以史为鉴才能知兴替。很显然,这是因为祖宗荫蔽、“家长溺爱”造成的后代子孙的游手好闲。

晚清八旗子弟们真实形象:没钱穷讲究排场要足,丝毫不知大清将亡

清末,距离先辈们打下江山已经过了200多年,所有骁勇善战的故事都已经成为了史书中的几行字,受到优待的八旗子弟已经忘记了这份优容是从何处而来。因而,我们需要记住,假使一个人并不是凭自己的真才实学、艰苦奋斗而获得了成功和优待,那么这份“优待”未见得是一件好事。

这份“优待”将会令人只知道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享受,而忘记自己也应该努力奋斗,最终导致懒惰、骄奢等种种恶劣品质的诞生。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总觉得大人吃点苦没什么,毕竟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但这种思想很有可能令孩子最终成为一个贪图享乐、不知奋斗的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和“八旗子弟”一样的人。这难道是家长们所希望看到的吗?

晚清八旗子弟们真实形象:没钱穷讲究排场要足,丝毫不知大清将亡

因而,在教育孩子上这一点 ,也许我们应该向西方进行一些学习。当然,并不是学习“快乐教育”那一套,而是学习他们鼓励孩子从事一定的工作来获取报酬。东方的家长们,总是觉得如果让孩子们做家务来换取零用钱,会让孩子养成金钱至上的观点,但其实不然。东方的小孩普遍缺少对于金钱的观念,现在时常有孩子打游戏充值了数万、数十万的新闻,大多也都是因为孩子们并不知道大人赚钱有多辛苦。

而这些观念是从小培养的。西方的资产阶级并不将大量财产很快交给儿女,而是在给他们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之后,鼓励他们从事各种工作来换取报酬,例如割草、为邻居照看小孩,又或者是出售自己制作的柠檬水。这样的教育能让孩子们知道想要得到什么,必定先要付出,没有什么是可以简简单单的就得到的,受到这样教育的孩子,自然也能学会努力奋斗,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靠自己去争取自己想要的,而不是等着家长们将胜利的果实摘下来,送到自己面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