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何說諸葛瞻才是蜀漢亡國之根?臨死前的遺言,恰恰說明問題所在

引言

《論語·季氏》有言:“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颛臾,而在蕭牆之内也。”成語禍起蕭牆自此經常被用于形容禍亂發生在家裡。在中國古代最為鮮明的展現就是諸多皇子争奪王權,以緻大權旁落;但是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若是臣子離心離德,各有盤算,皇帝本人又無法調和或把持朝政,這也可以說是一種禍起蕭牆。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必定陷入内憂外患之中,輕則元氣大傷,重則被滅國。三國時期蜀漢的後期就是這樣的。

衆所周知,諸葛亮去世後,為蜀漢留下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人才。文有費祎、董允、蔣琬等,武将以姜維為首,雖不及諸葛武侯的才幹,卻也足以守成。

為何說諸葛瞻才是蜀漢亡國之根?臨死前的遺言,恰恰說明問題所在

▲諸葛亮及費祎劇照

奈何“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諸葛亮安排好了蜀國朝堂、算計了敵陣中的司馬懿,也最終除掉了有謀反之心的魏延,但終究算漏了一個人,那就是他自己的親生兒子諸葛瞻。

01

諸葛瞻是老來子,諸葛亮去世時他隻有7歲。諸葛亮曾經這樣評價自己的兒子:“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意思是諸葛瞻雖然聰慧,但是過早成名,将來恐怕成不了大器。盡管諸葛亮對他有着這樣的評語,作為曾經蜀國棟梁的兒子,諸葛瞻還是受到了舉國上下的尊敬。父親去世後,他便承襲了武鄉侯之位,在年滿17歲時還娶了蜀漢公主為妻。當時蜀國一旦有什麼惠民的政策,就會有人傳言稱“這是諸葛武鄉侯建議的”。

為何說諸葛瞻才是蜀漢亡國之根?臨死前的遺言,恰恰說明問題所在

▲諸葛瞻劇照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諸葛瞻在政治方面并沒有這麼突出的才能。隻是年紀尚輕的他,很享受這種衆星捧月的感覺,忘記了父親在《誡子書》中所說的“非甯靜無以緻遠”。由于諸葛亮去世時諸葛瞻實在太小,諸葛亮根本不可能将他培養成自己的接班人,于是便指定姜維作為自己的繼承者。姜維雖然骁勇善戰,也很好地繼承了諸葛亮興複漢室的遺願,但在曹魏步步緊逼的情況下還是有些力不從心。費祎去世後,朝中失去了制衡姜維的力量,姜維還是連年出兵,不注重補給和後勤,加上多次兵敗而歸,引起文臣和将領們離心離德。此時諸葛瞻帶頭上表劉禅,認為姜維好戰而無功,請求剝奪他的兵權,降為益州刺史。

為何說諸葛瞻才是蜀漢亡國之根?臨死前的遺言,恰恰說明問題所在

▲少年劉禅及黃皓劇照

此時,蜀漢末期的另一個重要人物粉墨登場了,他就是黃皓,内廷之中深受劉禅信任的宦官。雖然劉禅自己也知道黃皓是個小人,但黃皓在吃喝玩樂等方面極為精通,又會逢迎拍馬,是以盡管多人要求劉禅處置黃皓,劉禅都置之不理。姜維與黃皓的關系本也不好,隻是姜維為了不被削奪兵權刻意向黃皓服軟,黃皓在内廷向劉禅求情後,劉禅便駁了諸葛瞻的建議,将姜維原本的兵權如數歸還,自此姜維很少還朝,諸葛瞻也再沒有機會與姜維争鬥了。

為何說諸葛瞻才是蜀漢亡國之根?臨死前的遺言,恰恰說明問題所在

▲老版三國姜維劇照

不能領兵在外,那便在肅清内廷方面做些努力,這或許是諸葛瞻為蜀國做貢獻時的一些想法。于是他上表請求處置黃皓。諸葛瞻在朝臣中的影響力還是相當不小的,就連黃皓也不得不避其鋒芒,鑒于後主劉禅對兩方都極為信任,沒有下旨申斥任何一方,朝堂與内廷便漸漸割裂開來,内廷由黃皓控制,經常與劉禅說一些蜀國不必迎戰,魏軍自會潰敗的話讨他歡心,而朝堂之上不知情的群臣紛紛請求出戰對抗魏軍,兩方漸成對立之勢。

02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鄧艾奇襲陰平,蜀中沒有大将可以迎戰,諸葛瞻臨危受命,領兵迎擊鄧艾。諸葛瞻雖然少時就有才名,聰慧也得到了父親諸葛亮認可,但在此前他并沒有參與過戰争,說是“紙上談兵”也不為過,然而這樣的人卻在亡國前夕的重要戰場上負責指揮,蜀國人才稀缺程度由此可見一斑。在“綿竹一戰”中,諸葛瞻率領軍士與魏軍死磕到底,最終自己死在綿竹,成全了諸葛家族的節義,用生命守了蜀漢江山一段時間。在臨死前,諸葛瞻留下遺書稱自己有三罪:“内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戰不能守國土。”

為何說諸葛瞻才是蜀漢亡國之根?臨死前的遺言,恰恰說明問題所在

▲老版三國鄧艾劇照

實際上,第一句話和第三句話都很好了解。當朝大宦官黃皓漸有把持朝堂之勢,群臣幾乎是人人得而誅之,偏偏劉禅又護得周全,東漢末年的曆史眼看着就要上演,無數人建議劉禅誅殺黃皓都無果,諸葛瞻作為文臣,對此自然是痛心疾首的。另一方面,諸葛瞻作為缺乏實戰經驗的新科将軍,對于戰場還十分不熟悉,出現“戰不能守國土”的現象也是很正常的, 但起碼他沒有像趙括一樣使得40萬趙軍被白起一起坑殺,而是用生命守護住了諸葛家族的榮譽,以及蜀漢的風骨。

為何說諸葛瞻才是蜀漢亡國之根?臨死前的遺言,恰恰說明問題所在

相比之下,“不能制姜維”居然成為三大罪之一,這實在有些奇怪——畢竟姜維也是蜀漢後期的頂梁柱之一,能征善戰又忠心耿耿,即使在劉禅宣布投降之後依然策劃了兵變,試圖叛魏重振蜀國。但毫無疑問的是,無論是姜維還是諸葛瞻,都沒有像諸葛亮一樣令所有人折服的能力。他們一個作為諸葛亮欽點的繼承人,一個作為諸葛亮血脈的承襲者,在蜀漢兵權與話語權上有争奪看起來也合情合理。再加上有黃皓之流在内廷之中作亂,能征善戰的将軍及其後人大多老去或戰死,蜀漢在三國戰争之中落敗也就成了定勢。

為何說諸葛瞻才是蜀漢亡國之根?臨死前的遺言,恰恰說明問題所在

▲後主劉禅出降劇照

諸葛瞻死前的“三罪”,算是他對自己人生下了一個比較精确的定義。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曾寫道:“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諸葛瞻未必淫慢過,卻自小因所有人追捧而生活在險躁之中。在其政治才能和軍事才能并不能服衆的時候,就希望像父親一樣擎起蜀國的一片天,将政權和軍權都收歸自己手中,以緻與蜀國末期的另外兩大人物——姜維和黃皓關系都十分不好。雖然諸葛瞻的遺言更多是遺憾,但我們依然能從中看出,蜀國後期朝廷混亂、君臣離心的情況,恐怕過于自負、希望大權獨攬的諸葛瞻,要為此負上主要責任。

結語

從某種程度來說,恰恰是因為諸葛瞻自身能力有限又貪戀權位,才會導緻種種問題的發生。姜維作為諸葛亮北伐政策的執行者,希望以此加強蜀漢内部凝聚力,維持住搖搖欲墜的政權,普通文官不懂其一片苦心也就算了,就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帶頭反對,朝堂之上能不分裂嗎?

為何說諸葛瞻才是蜀漢亡國之根?臨死前的遺言,恰恰說明問題所在

▲三國時期文臣劇照

文臣和武将之間能不嫌隙日增嗎?再者,諸葛瞻不聽黃崇速占險要的建議,坐失兵機,還傻乎乎地跑出城外與鄧艾決戰,導緻蜀漢最後的有生力量損失殆盡,再無翻盤機會,後主也是以被迫出降。如果諸葛瞻有準确的自我認知,老老實實當個勳戚和吉祥物,至少也不會添亂和幫倒忙。諸葛亮倘若地下有知,自己辛辛苦苦促成的天下三分被自己兒子葬送,該是何種心情?

參考資料:《論語·季氏》《誡子書》《三國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