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賦》:“彈雲冕以辭世,披霄褐以延伫。”
帽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戴在頭上的服飾,它可以起到裝飾、保護頭部的作用。帽子在中國有着非常悠久的曆史,早在我國三代時期,帽子這一服飾便已經被發明創造出來。隻不過在古代時期,帽子并不是什麼人都可以佩戴的,而是一個固定階層人的專有物品。

古代的帽子和頭盔
在我國古籍《釋名》當中有這樣一句話:“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從這句話中就能夠看得出來,隻有那些地位顯赫的士大夫及以上階層才有資格佩戴帽子,普通群眾最多隻能在自己的頭上包一層頭巾,這種服飾風格,一直維持了數千年的時間,直到近現代,帽子才開始在普通群眾間普及。
然而我們在看一些古代電視劇的時候,有時會看到在戰場上作戰的士兵,往往會在自己的頭上佩戴帽子,這不是和古代的服飾習慣相悖了嗎?實際上,古代社會的士兵,頭上佩戴的并不是帽子,而是頭盔。在冷兵器橫行的年代,士兵在沙場作戰無非就是使用那幾種傳統武器,頭上佩戴頭盔,身上穿着铠甲可以有效地保護身體安全。
近現代的軍帽
然而随着時間的不斷推移,這種頭盔似乎憑空消失了一樣,等到近代戰争的時候,士兵們佩戴的往往不是頭盔,而是軍綠色的軍帽,這種轉變又是因何種原因所緻呢?這是因為在元末明初的時候,我國出現了一種新式戰場武器,那就是火槍。這種距今有着數百年曆史的火槍,其威力以及破壞規模都和現如今有着很大的不同。
最初的火槍射擊換彈速度慢、精準度低,但它最為緻命的一點在于彈藥會在射出去的時候爆炸,這種無差别散射往往是士兵殒命的主要原因,正因這種新式武器的出現,使得古代時期的頭盔失去了原本的效用,想要抵擋這一子彈碎片,需要更加堅固的鐵制或鋼制頭盔。
但是由于生産力的限制,使得我們難以大規模生産這種軍用頭盔,是以在近代戰争,無論是中國士兵,還是那些日本士兵,大多都是頭戴普通的軍帽。這種軍帽雖說難以抵擋子彈碎片,但有時也能夠産生奇效,比如說軍綠色便于士兵在野外隐藏,重量輕便于攜帶等等。
二戰時,日軍軍帽上那兩塊布有什麼用?與我國或是其他國家的軍帽不同,日本士兵的軍帽外觀顯得有些滑稽,看上去就像是馬戲團演員佩戴的帽子一樣,這種“藝術氣息”濃郁的軍帽,是如何誕生?又能起到什麼樣的效果呢?
日本士兵的“狗耳朵帽”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這樣的帽子并非是日本人的獨創,而是源自于法國。法國人之是以創造出這一外觀的帽子,其目的是為了防止曬傷。衆所周知,法國在近代便侵占了大量的非洲土地,因為這裡靠近赤道,氣候環境炎熱,日照強烈,是以設計出這種帶有簾子的帽子,可以有效的保證法國士兵免于日照的威脅。
日本在明治維新的時候,照搬照抄了不少西方國家的物品,其中就包括了法式軍帽。隻不過日本人在引進這一軍帽的時候,還将其做了些許改良,那便是去除了前後方的垂布,隻留下了左右兩側,使得這兩塊布在垂下來的時候,就像是兩個狗耳朵一樣。
日本人之是以要将前後兩側去掉,也是有他們的理由的。在東亞地區,氣候環境遠遠沒有非洲那麼炎熱,是以在前後方裝有垂布,對防止曬傷起到的效果很小,而且還容易阻擋士兵們的視線,那麼他們為何唯獨保留左右兩側的垂布呢?是因為它曾救下10萬日軍性命。
左右兩側垂布的存在意義,是為了驅散熱帶叢林地區的蚊蟲。衆所周知,很多傳染病的爆發,都和這些蚊蟲有很大關系。比如說瘧疾這一傳染病,就是由蚊蟲叮咬引起的。在戰争時期,一不小心瘧疾就會在軍隊中傳播,據統計資料顯示美國士兵,就有不少因為患上了這一傳染病而失去了作戰能力,反觀日軍因為佩戴了這一軍帽,患病率要遠遠小于美國。
結語
由此可見,日本士兵雖然犧牲了軍帽的外表美觀,但卻實實在在的起到了良好的防蚊效果。在現代社會,随着生産力的不斷發展,這種軍帽也已經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但我們要記得,這一小小的帽子也曾對戰争産生過如此深刻的影響。
參考資料:《釋名》
圖檔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