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近代史,無疑是是一個讓人感覺十分沉重的話題,在這個混亂的年代,内外交困的時局更是給老百姓帶來了巨大的負擔,而在對外戰争上面,清廷也是屢戰屢敗,當然,戰争的結果也是有所差異,比如慘敗的甲午戰争、鴉片戰争,或者是輸得沒有那麼難看的中法戰争。
中法戰争發生的時間,已經是19世紀80年代,此時清廷進行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之後,已經極大縮小對外的科技差距,能夠和号稱世界第一陸軍的法國硬碰硬就足以說明,而從引進的軍事裝備上,當時的大清也絕對算得上是亞洲強國,包括組建了亞洲第一的北洋海軍,然而打仗依然還是輸,這說明并非是技術上的差距。

當然,這并不代表着清軍作戰就一定不勇猛,而在第二次鴉片戰争期間,也爆發了近代曆史上一場最慘烈的戰役,1萬騎兵傷亡過半,敵軍卻僅僅死亡5人,這正是1860年所發生的八裡橋之戰。
當年8月,入侵的英法聯軍已經登陸天津大沽,為此僧格林沁率領蒙古馬隊七千、步兵萬餘名撤退到八裡橋,八裡橋距離通州城八裡,京城三十裡,是由通州進入北京的咽喉要地,僧格林沁是以也構築戰壕,準備和聯軍進行野戰。
随着洋人不斷推進,清軍方面,又陸續從各地調來綠營和兵勇,組織防禦,最終形成了一支以1萬滿、蒙馬隊為首,共計3萬人的防禦部隊。
而在英法聯軍方面,英法兩國所統領部隊,各自為4000人左右,共計8000餘人。
9月21日淩晨5點,聯軍部隊向前壓去,根據英法聯軍軍官蒙托邦回憶,竟然是清軍的騎兵率先發動了進攻,他們面對聯軍排炮,毫不畏懼,一批又一批的沖擊。
然而這很快受到了據壕作戰的聯軍步兵密集火力的阻擊,不少清軍騎兵戰馬紛紛受驚,騎兵幾乎潰不成軍,但是他們依然還是頑強的沖到了敵軍身邊,并且造成了小股殺傷。英法聯軍随後展開反攻,他們将大量炮彈宣洩在八裡橋之上,占據戰壕的清軍沖了出去,和敵人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
整場戰争從早上一直持續到中午12點,盡管清軍十分勇猛,最終卻還是讓英法聯軍占據了八裡橋。
在這場戰争當中,清朝和西方差距得到了最鮮明的對比,當時的英法聯軍,已經配備有前膛燧發槍和滑膛炮,甚至還用上了最新式的線膛步槍,然而八旗軍依然是以冷熱兵器混用為主的步騎混合軍隊,其最先進的武器,包括自制的本國鳥槍,擡槍,擡炮、劈山炮,更多人使用的則是大刀、長矛等冷兵器。這最終導緻三萬清軍損失慘重,而沖鋒的一萬騎兵,更是傷亡過半,陣亡人數至少超過3000人。
根據《大不列颠百科全書》提及,英法聯軍中,英軍2人死亡(一人為印度兵),29人受傷,法軍則是死亡3人,傷18人。
對此方面,國内的史書卻未曾記載,人們隻能從西方的典籍中才了解到了當時發生的事情,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場戰争裝備的差距,成為了舊式騎兵真正沒落的标志,而它的曆史教訓,更加讓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