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宋大家寫下四句名言,言簡意赅傳頌至今,最能展現儒家器識格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是曆史上著名的“橫渠四句”,又名“橫渠四句教”。是北宋“關學創始人”兼理學奠基者之一的張載,教化學生的名言。

這四句話因對抗佛家“虛無”思想而産生,在展現作者學者意識與博大胸懷的同時,還懷着一種強烈的進取意識。于是就成為了自宋代以來,中國哲學界最擲地有聲的金石良言。

明代的王夫之,近代馮友蘭等皆認為:“橫渠四句”言簡意赅,氣象雄偉,最能展現中國儒家的器識格局。不過這四句飽含哲理的話,對于今人來說,并不容易了解。

北宋大家寫下四句名言,言簡意赅傳頌至今,最能展現儒家器識格局

那麼,張載這四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為什麼衆多的名人,會多次在不同的場合都提到它呢?下面就讓我來給大家聊一聊。

“橫渠四句”的真正含義

宋代中國因為佛道“虛無”的價值觀橫行,對宋代的政治經濟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儒家的有識之士在這種情況下,開始試圖尋找一種堅實的哲學觀點,以改變當時的社會風氣。

北宋的理學大家張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說法。

張載是河南人,在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與蘇轼、蘇轍兄弟同登進士。張載長期居住在陝西省寶雞市眉縣,一個叫做橫渠鎮的地方。

是以後來馮友蘭寫《中國哲學史》,就把張載的這四句名言,稱為“橫渠四句”。張載從少年時代起,就很關心天下大事。

北宋大家寫下四句名言,言簡意赅傳頌至今,最能展現儒家器識格局

張載曾經在二十一歲的時候,給範仲淹寫信,請求對西夏用兵。範仲淹非常感動,就送了一本《中庸》給他,希望他能夠好好讀聖賢書,再圖為國家效力。

結果,張載就把《中庸》的思想跟《易經》結合起來,開創了“關學”,成為一代宗師,并寫出了經典的“橫渠四句”。

那麼,“橫渠四句”到底說的是什麼呢?簡而言之,它是在告誡天下儒生:

第一要緊,必須“識仁、求仁”;

第二要緊,為天下人找到一個“安身立命之道”;

第三要緊,把古代先賢的智慧,代代傳承下去;

第四要緊,明白儒家的終極目标,就是“開創盛世,實作天下大同”。

我們先來說第一句話“為天地立心”,為什麼是講“識仁、求仁”。《周易》中說:“複,其見天地之心乎?”《禮記·禮運》曾經提到:“仁者,天地之心也。”

張載為了反對佛道的“虛無”,是以提出了“太虛即氣”的觀點,認為宇宙是有形的,它的形态就是“氣”。

北宋大家寫下四句名言,言簡意赅傳頌至今,最能展現儒家器識格局

而《易經》認為“天地”(宇宙)是有心的,它問世人是否見過天地之心。聖人作《禮記》回答道:仁,就是天地的心。

與此同時,“人心之全德曰仁”。是以按照儒學觀點,隻要能遵循“仁義之道”就等于掌握了“天地之心”,掌握了宇宙的命門。

這裡強調了人在自然中的主觀能動性,運用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以之與佛道學說中的神仙對抗,也是荀子“人定勝天”思想的延續。

“全德之一曰仁”,仁者,即是天心。是以隻要能認識“仁”,并按照“仁”的标準要求自己,就能掌握宇宙自然的規律。那麼,要通過什麼辦法去找到“仁”呢?

聖人作《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具三才而兩之。”

這裡是說,古代的聖賢著作《易經》,是為了替人類指明一個能求得“仁”(即天理或者自然規律)的方向。即剛柔并濟、陰陽相生,仁義兼備。

北宋大家寫下四句名言,言簡意赅傳頌至今,最能展現儒家器識格局

于是,張載在此基礎上創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說法。要求天下的讀書人,先主動去發現并遵守“仁”。

“為生民立命”這一句,是說自己找到了“仁”,自己成為了仁人君子,還是遠遠不夠的。更應當推己及人,把天道傳授給普通人,即能“為天下人請命”。

需要指出的是,張載提倡“乾坤父母”“民胞物與”的博愛思想。他認為世上所有人都是宇宙天地的子女,當與自己一視同仁。

自己認識了“仁”,認識了“道”,就應該告訴吾民同胞,不要沉迷錯誤的佛道思想,要為他們去指點迷津。

“為往聖繼絕學”這一句非常好了解,就是想要先賢的思想代代傳承,張載是要求全盤接受先賢的思想的。

這裡補充說明一下,個人認為,不管先賢的思想是否有陳舊落後的地方,都應當主張先繼承下來,再去進行批判與甄别。

因為有一些“大道”,不經過漫長的曆史考驗,很難看清真僞。絕不能因為偶然的失利,就輕易地懷疑并抛棄,先哲們留下的智慧财産。

北宋大家寫下四句名言,言簡意赅傳頌至今,最能展現儒家器識格局

“為萬世開太平”這一句,即是儒家的終極目标,實作大同世界。先實作小康,然後實作世界大同,這裡強調的是,儒學者當有一種造福生民的使命感。

“橫渠四句”事實上解決的,其實就是中國人“内心信仰”的問題。近代外國人老是說:中國人不信神,不信鬼,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

其實,外國人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我們中國人是有信仰的,比如統治中國二千多年儒家的信仰是什麼?張載用四句話就講得明明白白。儒家的信仰,就是要實作天下大同。

為了實作這個目的,它要求個人為集體服務,但是這種服務并不是隻是一味地犧牲,而是通過造福蒼生,去達成自己内心最深處的願望,進而得到滿足。

一個人,為什麼要活着?活着應該要幹些什麼呢?這一點,有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如果你了解了張載的“橫渠四句”,那麼你就知道你活着是要幹什麼了。

首先,你既然活在這個世界上,那麼你就得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因為隻有這樣做,才符合宇宙正道、天地良心的。

北宋大家寫下四句名言,言簡意赅傳頌至今,最能展現儒家器識格局

然後,你也不能像佛祖、神仙一樣,獨善其身,自己找一個山洞或者廟子去參禅、煉丹就完了。你得用你所獲得的知識,去影響他人,造福他人。

再接下來,每一代的讀書人,都應該把自己探索到的“宇宙正道,天地良心”,通過著書立說的方式留下來。與此同時,我們還要把前輩人的經典,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一個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聖人也是如此。但是無數人,再加上無數聖賢的智慧,代代積累下去,那麼華夏民族終将實作真正的天下大同。屆時人人過上幸福生活,即“為萬世開太平”。

結語

之前在某網站聽複旦大學王德峰教授講哲學課,他曾提到中國現代年輕人自殺率很高。很多人都說自己得了抑郁症,不想活了,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人根本不懂中國哲學,他們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一個人活着,最要緊的是為自己的心靈,找到一個安放之處。

一個人,隻有當自己内心的志向宏毅、心志堅定的時候,才能不為小事羁絆,渾渾噩噩、稀裡糊塗結束自己的一生。

北宋大家寫下四句名言,言簡意赅傳頌至今,最能展現儒家器識格局

我們中國人一向都崇尚“集體主義精神”,強調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是以,張載鼓勵天下的讀書人,用一生去堅持真理與正道,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并且還要有推己及人,造福生民的思想。另外,還應當記得把祖先的智慧,代代傳承下去。

那麼,我們做了這麼多,最終的目标到底是什麼呢?就是為了開創一個盛世,實作“大同天下”,讓所有的人都過上幸福的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