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很多人認為埃及的象形文字或者我國的甲骨文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的文字。
1890年,人們發現了一塊名為
“
那爾邁石闆
”
的文物,經過測定,其形成年代大約為公元前31世紀,上面含有迄今能發現的最早的象形文字。
據此,
人們認為公元前3100年左右,是古埃及形成比較完備的象形文字的時間。

而我國的甲骨文,最早由清代金石學家王懿榮于1899年發現,
其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400年左右。
但現在也有考古學家認為,
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并非甲骨文,而是在夏朝之前出現的陶文
,比如在二裡頭遺址、半坡遺址的陶器上發現的一些尚未發展成熟的文字。而它們出現的年代,大概是在公元前2500年。
但是,因為陶文出現的數量不夠多,暫時無法破譯,而且比較零散,它們是否算作文字,還存在着不小的争議。
現在獲得公認的一種古老文字,比古埃及象形文字、甲骨文和陶文的出現時間更早,
那就是古代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
兩河流域又稱為
美索不達米亞
,它分為兩部分,南方稱為巴比倫尼亞。而巴比倫尼亞的南部叫蘇美爾。
早在公元前40世紀中期,蘇美爾人就發明了圖畫文字
,所謂的圖畫文字,就是以“圖”代“字”,比如要寫一個“星”字,就在地上畫一個“☆”。但很顯然,這種文字,跟後來所見的楔形文字相差甚遠。
圖畫文字雖然非常很好了解,但是,其随意性大,有一些字用圖畫來表示也非常困難,不利于學習和傳播。而使用楔形筆來壓出一定的固定符号,既有利于統一符号,又有利于提高效率。
楔形文字的出現,還跟蘇美爾人的計數系統有關。中國古人用的是結繩記事,而蘇美爾人則用小圓錐體、小石子,在泥土上壓出一定的形狀,來表示數量。後來,蘇美爾人用這種方法,演變成了用三角形的楔形石筆,在泥闆上壓出一定的文字元号,于是就成為了楔形文字。
寫字的方法解決了,寫字的材料更好解決。古代的蘇美爾地區,是“兩河”造成的沖積平原,擁有取之不盡的黏土。
蘇美爾人将這些泥土做成了泥闆,在上面書寫文字以後,待泥闆幹了以後,就變成了“天然書籍”。而如果把泥闆放在火上煅燒,則會更加堅固。
于是,在公元前3500年,蘇美爾人就發展出了一套比較成熟的文字型系,
它們大約有2000個符号組成,既有音符,也有意符。
最為先進的一點是,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基本上都是表意文字,而且都是字元,而不是簡單的圖畫。
到了公元前20世紀中期,楔形文字發展成為了西亞和埃及地區的通用文字,就連埃及法老給巴比倫、亞述等西亞國王通信時,也使用楔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