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山現當代文學的地理坐标》 漆子揚/文

文章由學,能在天資。現代武山文壇誕生了陳青選、李克明、楊承德、楊承天、張澍、郭維屏、李江輝、汪都、裴慎、李國香等先賢,燕京大學李江輝、上海法科大學康問之、中央大學裴慎之、複旦大學楊銳之曾有武山四大才子之稱。

《武山現當代文學的地理坐标》 漆子揚/文

上世紀五十年代武山文學經曆了空前繁盛的一段時光,不久因大饑荒陷于沉積。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潘文華、裴慎、李般木、康務學、蘭文蔚、于申明、薛德元、陳汝霖、張爾進、趙國祯、杜正興、漆榮、張清源、包海璋、張鴻謀、蕭作榮、姚之萃、李茂同、裴正學、樊榮華、李恒、康國祥、宋晖、陳夫佑、陳夫玖、陳兵、汪紹禧、蔣望宸、邱德勝、陳田貴、李東輝、周幸生、周子璇、趙紹齡、馬全成、陳永恒、李汀、鄧寶林等相繼登上武山文壇,歌頌撥亂反正的大好形勢,反思“文革”的罪惡。其中裴慎之、張爾進、包海璋、張鴻謀、李茂同、樊榮華、裴正學、康國祥、蔣望宸、周幸生、陳永恒、邱德勝、陳田貴、楊景等結集作品刊印行世。

新時期以來逐漸崛起的年輕作者有漆寨芳、黎志強、包永莊、餘波、臧建新、汪斌、包家龍、包哲钰、戴恩來、陳功、李林川、鄧書俊、張月芳、崔天雲、王換成、楊建全、許興卯、王玉海、劉明保、史國棟、李茏、令軍民、郭銳鋒、馬茂斌、王曉斌、令陸胤、漆保全、張金明、劉應龍、唐亮、劉晖、杜淑英、汪文勤、陳曉明、黎文明、毛韶子、鄧東紅、汪少潭、毛韶賢、杜永勝、漆曉斌、王翊、王靖宏、魏曉文、彭軍選、包随義、何輝、張文、令建軍、董賦斌、董春晖、王曉康、杜保錄、王旗錄、陳義琴、吉曉武、汪岩、陳景睿、劉真權、李霞、張建龍、王雪飛、王明春、陳軍喜、車小偉、馬寶明、姚春林、李恒、李護春、裴應東、丁強、丁勝、周儀淵、賀全紅、颉康、李興勝、包喜全、田妮芷、魏曉敏、王明玉、王玉華、丁福文、漆菁華、張振華、柴河欣、陳麗芳、陳旭紅、康兵權、張志軍、張軍強、常維、劉慈芳、關秀全、王忠麗、馬海濤、馬興等,在不同的文學領域各領風騷,作者主要集中在教育界。

1988年武山詩詞學會編選《武山名勝風物詩詞選》,内部印行,是武山第一部當代詩人的詩詞選集,具有開創之功。2020年漆子揚、包喜全、汪斌之、王忠麗等編選的《曆代歌詠武山詩詞選》由讀者出版社出版,不僅收錄現當代作者的作品,而且收集整理了明清時期歌詠武山的作品。

《武山現當代文學的地理坐标》 漆子揚/文

一、詩詞創作

(一)1960年前出生的作者及創作

時代的限定,二十年代到1950年出生的作者,很少創作文學作品,即使有手稿流傳,也毀于曆次政治運動中。是以,1978年以前創作的非政治口号的作品能流傳下來實屬不易。

1.有懿文德

李江輝(1903-1996),馬力鎮李家嘴人。1928年畢業于燕京大學外文系,放棄去法國留學,回到老家武山,命也運也。1952年,遭受迫害,發配青海德令哈農場勞改,先後失去母親、妻子、兒子三位親人。1963年釋放回裡,車過隴西,吟《哭子》七律。先生次子李茂恩曾獲共和國空軍“二等功臣”勳章,受自己牽連,遣返老家務農。作者一面哀歎兒子的不幸,一面為整個國家的不幸深感悲哀。該詩無論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堪稱當時武山文壇的絕唱。

裴慎之(1917-1989),洛門鎮裴家莊人。曾就讀中央大學中文系,受業汪辟疆等先生,精于詩書畫創作。《裴慎詩文集》1998年中國勞工出版社出版,上卷收錄詩詞一千餘首,共四輯:風雨集、嘤鳴集、紀遊詩、題畫詩。“風雨集”收錄作者上世紀四十年代作品《賣水歌》等5首,其餘皆為1950年後創作。作者的一生濃縮了中國近現代社會的風雲變幻,詩文飽含曆史的厚重,也造就了作者多樣化的創作風格。

于申明(1929-2014),灘歌鎮漆家莊人。1949年國立西北師範學校畢業,一生從事黨政管理工作。六十年代就以文才聞名武山,民間稱“于秘書”。詩詞作品不僅文辭盡情,而且聲有飛沉,響有雙疊,格律嚴謹。代表作有長篇古風《灘歌林區今昔歎》、五律《故鄉二首》、七律《緬懷薛海定同志》等,樂府《永遇樂》(觀正月十五城郊秧歌彙演)等。

包海璋(1939-2018),高樓鎮馬跛村人。一生從事基層教育,退休後緻力詩詞創作,有詩文集《賦閑之筆》内部刊行。作品記述故鄉情思,描寫自然風景,彰顯天人和合的生态觀念,呼喚鄉親保護生态的思想意識。

2. 炳爍聯華

張爾進和裴正學屬于同一時期的學人,都出身書香之家,同在五十年代考入大學,天資穎悟,正直正義。由于二人職業不同,境遇也完全不同,作品也就表現出不同的思想張力。

張爾進(1933—2006),城關鎮韋家莊人。西安外語學院俄語系畢業,蘭州教育學院教授。大學期間開始發表文學作品,1958年錯劃為“右派”,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平反。張先生受過良好的舊學訓練,在詩詞戲劇小說創作和文藝評論等諸多方面皆有建樹。《張爾進作品集》下冊《詩詞篇》共錄70餘首,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出版。最早的一首《望白塔賦》五律作于1972年10月16日,表現作者憂慮中的些許坦蕩。《如夢令·上白塔山高樓》以高處不勝寒比況,表達晚年參透人生社會的曠達與超逸。

裴正學,洛門鎮裴家莊人,裴慎先生次子。先生秉賦天成,在醫學文學書法諸領域成就非凡,出版文學專集4部。詩集《雪泥鴻爪》收錄舊體詩80首,語詞凝練、音律諧美,反映了作者樂觀豁達、圓融通透的人生态度、積極進取的人生追求,以及關注自然生态、社會進步的人文情懷。

《武山現當代文學的地理坐标》 漆子揚/文

康國祥,洛門鎮石嶺村人。一生從事基層教育工作。幼承家學,愛好讀書,酷愛詩詞書畫創作,有《康國祥詩詞選》行世。先生具有傳統文士的耿介風骨,抒情詠懷之際表述對曆史和現實的反思,立意高古,寄寓深遠。

蔣望宸,榆盤鎮街上人。天水師院畢業,曾任武山縣文化局局長。富有才情,傾心書畫、詩歌創作和研究。著有《石可齋吟稿》《蔣望宸詩文集》等。詩歌狀物寫景,論書制藝,多發自肺腑,用詞、韻律顯示出較好的文學功底和較高的藝術修養。

周幸生,山丹鎮賈河村人。西北師大畢業,曾任武山一中校長、武山縣教體局局長,屬于學者型的詩人。正式出版學術著作《武山秧歌探析》《備課理論與方法》等,有詩詞專輯《茗萃齋詩稿》行世,作品多古體,一事一景,有感而發,有些記事詩見證了武山教育的發展狀況。

4.盛世行歌

緊扣主旋律的創作以陳田貴為代表。陳田貴,馬力鎮付家門人。詩詞文發表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華詩詞》《甘肅文史》等。但凡革命聖地、名人故居等,無不入詩,記錄了作者從事黨政管理工作、個人交遊的豐富經曆。近年創作激情勃發,每天一首歌詞,以宣傳黨和國家的重大舉措事件政策為主題,展現了共産黨員自豪自信堅定的共産主義信仰,但語言詩趣有待追進。

(二)1960年後出生的作者及創作

年輕一代的作者普遍缺乏古體詩詞寫作的童子功。尤其六零後的國小國中幾乎荒廢,但大多勤奮刻苦,故能以後天奮進彌補先天不足。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年輕作者缺乏文學天賦和古典詩詞專業訓練,又盲目追求虛名,難免粗制乖貳之作,詞句或艱澀拗口,或過于口語化,淺俗無趣,味同嚼蠟,遠不如民間順口溜朗朗上口,回味無窮。由于作者身世、環境、職業、學養、天分的不同,作品也呈現出不同的色調。

1.玲玲振玉

六零後作者以餘波、汪斌之、陳功、李林川、郭銳鋒、王曉斌等為代表。

餘波,馬力鎮北九年人。酷愛讀書吟詠,遊離于各類社團之外,方能獨步龍川兩岸,談吐之間頗有幾分詩仙的灑脫與士人的優雅。1986年開始在《飛天》等雜志發表傳統詩詞、自由詩、散文等。《春節閑讀杜工部集》《庚子歲末雜詠十首》《詠北順古槐樹》等作品飽含宋詩理趣,開合有度,用詞典雅講究。

《武山現當代文學的地理坐标》 漆子揚/文

汪斌,字冰之、斌之,洛門鎮營兒村人。大學學曆,武山縣稅務局幹部,甘肅省美協、書協會員。多才多藝,溫文爾雅,詩書畫印皆佳。工于顔體墨竹,詩詞結言端直,義氣駿爽,吟詠自然風光之際,方能吐納珠玉之聲。代表作有《龍台東溝梁油菜花海》《秋日登魯班山》等。

陳功,洛門鎮大柳樹村人,舉人陳青選曾孫。大學學曆,武山二中進階教師,受家學熏陶,在書法詩詞楹聯方面多有造詣。楹聯作品見洛門東華寺。編著《陳青選詩文校注》甘肅文化出版社2021年出版。

《武山現當代文學的地理坐标》 漆子揚/文

2.清風雛聲

七零後、八零後、九零後與六零後相比,大多文化基礎較好,博聞強記,思想活躍,妙才激揚,善于接受新理念。網絡的快速發展,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創作視窗和宣傳機會。優異者有張文、鄧東紅、毛韶子、陳義琴、吉曉武、汪岩、周儀淵、李興勝等。

張文,灘歌鎮觀下人。曾就讀西北師範大學、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儒家經典整理與研究。性格溫和,為人謙遜低調,天資聰慧,寫景抒情率能心定結音,理正摛藻,郁郁乎文哉!代表作有《詠灘歌古絕三首》。

汪岩,洛門鎮汪溝人。大學學曆,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作品發表于《甘肅詩詞》《天水日報》,代表作《遊水簾洞七律》。

吉曉武,馬力鎮吉家莊人。大學學曆,武山縣渭北國中教師,武山詩歌學會會長。在《星星詩刊》《蘭州日報》等發表詩歌散文百餘首(篇)。代表作有古風《龐德故裡懷古》《四門魁星閣》等。

李興勝,洛門鎮大柳樹人。武山縣詩詞楹聯學會理事。有詩詞散文數百首(篇)發表于《蘭州日報》《巴顔淖爾詩詞》等報刊。代表作有長篇七言古風《水簾洞麻線娘娘》,計136句950餘字,散文有《灘歌行記》。

《武山現當代文學的地理坐标》 漆子揚/文

二、辭賦創作

現代人的辭賦作品外在形式高大尚,内容假大空,狀物東西南北,鎖鑰要塞雜沓,華辭麗句堆砌,語言呆闆僵化,了無趣味。這也許是武山辭賦創作相對薄弱的一個原因。但暗淡中也有一抹亮色,如裴正學、汪少潭、馬寶明、吉曉武等,能夠推陳出新,抒情達意,時有上乘之作。

1.符采相勝

裴正學兩篇賦《嘉峪關賦》《中山橋賦》收錄在詩集《雪泥鴻爪》中。《嘉峪關賦》重在表現嘉峪關的軍事和文化意義,如漢唐連接配接中西,“卓然成四海聞名,五洲共仰之光旅聖地”。《中山橋賦》記述鐵橋曆史,歌頌鐵橋“老而不休,惠我斯民”,“百年之古韻,萬世之豐碑”的曆史功績。

馬寶明,山丹鎮車家岸人。大學學曆,甘肅省檔案局幹部、甘肅省詩歌創作研究會秘書長。作品《武山賦》《渭水賦》收錄在《2010武山年鑒》,以縱橫捭阖的手法描寫武山曆史、名勝、古迹、物産、風景,對了解宣傳武山自然風光和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2.鋒發韻流

汪少潭,城關鎮人。大學學曆,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作者對賦體情有獨鐘,作品多達三十餘篇,堪稱甘肅當代司馬相如。題材非常廣泛,如關于五泉山、麥積山、崆峒山、白塔山、貴清山、黃河等山川類,水簾洞、王母宮等古迹類,三台閣、水車園、龍源等景物類,毛驢、蝴蝶、玫瑰、當歸等物産類,孝慈等倫理類,蘭州大學、正甯等地域類,全球戰疫、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旋律類,其他如牙疼、金錢等,皆可入賦,創作熱情值得高度肯定。

《武山現當代文學的地理坐标》 漆子揚/文

三、白話文創作

(一)自由詩

白話詩最早的作者是李國香。李國香(1921-1990),洛門龍泉人,西南聯大外語系畢業,精通七種語言。《李國香文集》收錄現代詩若幹首,大多作于青年時期,意境朦胧,風格浪漫。

蘭文蔚(1932-2006),四門鎮蘭家屲人。曾任《武山報》副社長、《人民日報》記者,整理武山民歌三百餘首。自由詩《武山人民修地球》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指引總路線》。

年輕作者有黎志強、楊景、周寶林、劉明保、毛韶子、毛韶賢、鄧東紅、張金明、彭軍選、包随義、杜保錄、王旗錄、周儀淵、杜保錄、李霞、吉曉武、李興勝、張軍強、張振華、劉慈芳、陳旭紅等。其中黎志強、毛韶子、毛韶賢、杜保錄、王旗錄、陳旭紅等均有詩集出版。

1.情采芬芳

黎志強,洛門鎮冶扶村人。文學碩士,曾任河西學院黨委書記。博覽群書,愛好寫作,心聲托于言,言寄形于字,作品立意高,文辭雅馴。2014年1月27日在《人民日報》以大黎筆名發表詩歌《一個偉人》,以浪漫與幻想的手法熱情讴歌偉人毛澤東主席,充分表達對領袖毛澤東的無限敬仰之情。

毛韶子,四門鎮下灣村人。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在《詩刊》《甘肅日報》《湖南日報》等發表詩文、小說七百餘篇。作品入選《中國實力詩人作品選讀》等。

鄧東紅,城關鎮上街子村人。大學學曆,長風資訊科技集團副處長。文采斐然,見解獨到。在《當代文學選粹》等報刊發表詩歌《青枝綠葉》《羊倌》數十首,散文《月夜來時》《渭水情思》等獲全國散文大賽獎。

王旗錄,筆名尋夢,洛門鎮來望兒村。中國詩歌協會會員、深圳市作家協會會員。博覽文史,認識高遠,作品發表于《甘肅日報》《湛江文藝》等,文辭優美,情感真摯。與人合著詩集《明月心》。

《武山現當代文學的地理坐标》 漆子揚/文

2.情信辭巧

毛韶賢,四門鎮下灣村人。詩歌多發表于《鄉土詩人》《星星詩刊》等。作品入選《中國世紀詩典》等選本。詩集《毛韶賢詩詞選》2021年團結出版社出版,是對近年創作的階段性總結。

杜保錄,城關鎮杜家塄人。省委黨校研究所學生學曆、蘭州市司法局幹部。在張掖某部服役期間, 于2013年甘肅文化出版社刊印《永遠的濕地》,内容以詩歌為主體,包括散文格言等,抒發保家衛國的軍旅之情,贊美河西走廊的雪山大漠、長河落日,充滿軍人自豪堅毅的家國情懷。

陳旭宏,灘歌鎮陳家溝村人。蘭州大學在讀博士生,發表詩歌百餘首。出版詩集《滇行集》,彙聚了雲南讀研期間創作的280餘首詩。作為一個追夢者、趕路人,旭宏深刻考察現代人的生存情狀,語言極具跳躍性。

(二)散 文

散文創作可謂群星璀璨。早期作者有李江輝、韓廷秀、蘭文蔚、張爾進、蕭作榮、姚之萃、裴正學、汪紹喜、蔣望宸、李東輝、李汀、陳田貴、趙紹齡、陳永恒、楊景等。九十年代後期越來越多的青年走進大學,為武山文學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強大的生力軍。據陳田貴主編《渭水新韻》、王換成主編《人文武山》,年輕作者有鄧書俊、漆寨芳、王換成、楊建全、許興卯、李茏、史國棟、馬茂斌、漆保全、張金明、郭曉雯、汪文勤、杜淑英、陳曉明、杜永勝、鄧東紅、王翊、王靖宏、包随義、車小偉、張建龍、王雪飛、陳麗芳、丁強、丁勝、姚春林、牛永明、李護春、李恒、吉曉武、周儀淵、張軍強、常維、關秀全、賀全紅、李興勝、張振華、柴河欣等。

《武山現當代文學的地理坐标》 漆子揚/文

1.沉吟鋪辭

李江輝于1945年秋,創作《還鄉斷簡》系列遊記,其中《神秘的岷州》《拉蔔楞之行》等發表于蘭州《和平日報》。韓廷秀,城關鎮韓川人,青海師專畢業,武山一中教師,創辦武山文學社團及校刊,2004年散文結集出版之際,溘然長逝,令人惋惜。

蘭文蔚是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一直保持旺盛創作力的一位作者,紀實性散文《農業社的會計》在五十年代《甘肅日報》發表後,收入中國青年出版社《青年人的榜樣》一書,一時轟動武山。

裴正學出版散文專集《春風曲》《秋風曲》兩部,多紀實性題材,情節充滿美好的人性光芒。汪紹喜,溫泉鎮東梁村人。軍人出身,出版散文集《我的風雅頌》《我的未了情》兩部,文字平實,充滿富足閑逸的生活氣息。

2. 雅懿思靡

杜永勝,城關鎮餘坪村人。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生活簡約,疏離飯圈,酷愛讀書,善于思考,文史哲無所不讀。散文集《走在路上》2011年敦煌文藝出版社刊行,内容包括遊記、懷古、讀書心得、人生感慨等,記載了作者生命元素的生發和思想進化的艱苦曆程,無論思想認識,還是語言的内涵性,都達到了武山文學近一時期的高峰,這與作者大量精讀中西方哲學史學名著密切相關。散文新作《世界還有回聲》即将由讀者出版社出版。

包随義,馬力鎮北順人。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碩士,甘肅省作協會員。先後在《甘肅日報》《中國民航報》等發表散文數十萬字,是近年來誕生的又一位才思靈活、熱愛寫作的武山籍文學後起之秀。

漆寨芳是一位滿懷文學熱情的逐夢人,出版散文集《索橋淋雨》,收錄家鄉題材的作品52篇,對農民勤勞品格的贊美發自内心。

《武山現當代文學的地理坐标》 漆子揚/文

3.清文馳麗

女性作者的代表有楊景、汪文勤、郭曉雯、張月芳、鄧書俊、李霞、王雪飛、周儀淵、劉慈芳、賀全紅、田妮芷、柴河欣、陳麗芳等。楊景,魯迅文學院畢業,插過隊,當過地質隊員、記者,後調省社科院工作。題材多以女性為主體,每個人物形象都散發着博愛的真善美。

郭曉雯,洛門郭家莊人。高校教師。《季節雨》曾獲全國大學生征文二等獎,《十九歲的世界》一文入選安徽教育出版社《女大學生抒情散文一百篇》。

汪文勤,溫泉鎮東梁村人。複旦大學中文系畢業,移居加拿大。《童話裡的童話》曾榮獲2008年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

鄧書俊,洛門鎮人。甘肅省作協會員,曾在《甘肅日報》等發表散文百餘篇,以表現家鄉山川風物為主題,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周儀淵,城關鎮腰莊人。大學學曆,甘肅省詩歌創作研究會會員,愛好寫作,詩詞散文諸體兼備,代表作有《畫卷中遊走的曲線》。

4.逸響遠調

正式出版的地域性選集有《渭水新韻》《人文武山》。《渭水新韻》,陳田貴主編,漆子揚編輯,敦煌文藝出版社2005年出版,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武山散文創作的第一部選集,收錄了108位作者的260篇作品,對宣傳武山、展現武山文學産生了巨大影響。

《人文武山》,王換成主編,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年出版。王換成,龍台鎮王家山人。大學學曆,中學正進階教師(教授級),勤奮好學,謙和沉潛,地方民俗文化研究專家,正式出版學術著作十多部。《人文武山》收錄有關散文三百多篇,編選視野開闊,體例嚴謹,赢得了學人的普遍激賞。

《武山現當代文學的地理坐标》 漆子揚/文

四、小說戲劇創作

(一)小說創作

小說創作相對詩歌散文更需要豐富的生活積累和缜密的構思,需要一定哲學思想的觀照。近年來武山小說創作取得了空前成就,題材多以作者生活時代的重大事件為背景,主人公帶有作者的現實影子。代表作家有李江輝、張爾進、裴正學、陳永恒、臧建新、漆寨芳、包永莊、何輝、毛韶子、杜保錄等。

1. 簡上凝霜

李江輝、張爾進、裴正學、包永莊等都曾經曆過社會的巨大變革,作品帶有鮮明的自傳體痕迹和時代烙印。

李江輝在青海勞改期間,以堅韌的意志創作小說《北京初雪的早晨》,不幸手稿散佚于“文革”。1982年重新寫作,三易其稿,更名《采采油苗出簡》,可惜未能出版。1983年又創作四幕話劇《浣衣女詠》。

張爾進有短篇小說《大黑驢》《農村雜記》《提拔院長》、長篇小說《山村夥伴》《噩夢殘簡》等,其中《提拔院長》《噩夢殘簡》收錄在《張爾進作品集》(上),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出版。《噩夢殘簡》是一篇自傳體小說,從1949年多才多藝的主人公在甯川中學讀書迎接解放軍起筆,到1968年因冤情上訪中南海結尾,對愛情的堅貞,對同學的真誠,對正義的追求,充滿人性的溫暖,作品氣氛沉重,具有史詩的認識價值。

《武山現當代文學的地理坐标》 漆子揚/文

裴正學中篇小說《大風曲》,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屬于自傳體小說,以上世紀五十年代“反右”為背景,以醫科大學才子白利平和校花張雅蘭的愛情悲劇為題材,揭露了教務處長、團支部書記為撈取政治資本陷害同學的醜惡行為,同時塑造了班長等人堅守正義的正面形象。

包永莊,高樓鎮人。甘肅作家協會會員。長篇小說《山坡草》團結出版社2011年出版,作品以凝重深沉的筆調,以人化的山坡草為象征客體,再現了二十世紀中期西部農村半個多世紀以來社會發生的重大嬗變。此外,出版傳記《郭化如傳》《裴正學傳》。

2. 光若長離

陳永恒,洛門大柳樹人。大學學曆,長期從事中學教學工作和文學創作,是一位用生命和思想寫作的作家。自傳體長篇小說《渭水悠悠》三部曲分别由敦煌文藝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2014年再次修訂出版。三部曲是目前為止武山籍作者創作的最富有思想深度和廣度的經典性長篇小說。

陳老師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反右”,一直寫到小平同志倡導的改革開放,小說以渭水河岸的高廟村為叙事場景,描寫了主人公多災多難,但又堅強不屈的生活過程,反映了巨大的曆史性變革中不同人物的生活、命運,個人的生命在社會洪流面前幾乎微不足道。這部作品的文學成就來自于嚴密的構思、曲折的情節安排、語言的精煉妙趣,以及對曆史現象的徹悟反思和無聲的批判,作者獨立思考的認知、内心的透亮、清醒的睿智得到了充分展現,深邃的批判意識具有思想啟蒙的偉大意義。

新近創作長篇小說《風蕭蕭》最近在《江山文學》網連載,作品以七十年代農村為背景,揭示農村青年女性在生存面前對愛情理想婚姻生命抉擇的憂懼和無可奈何的心緒,主人公的命運展現了作者富有曆史透視力的創作思想。此外,2018年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山花集》,收錄了部分短篇小說,情節跌宕起伏,将人性善惡的兩個極端刻畫得淋漓盡緻,批判國民精神的某些病态,弘揚普通人身上的真善美。

《武山現當代文學的地理坐标》 漆子揚/文

3.文變殊術

漆寨芳小說《水簾洞傳奇》吉林文史出版社2020年出版。關于麻線娘娘李真秀的民間傳說,在永靖縣、武山縣等地幾乎耳熟能詳,不少人寫過内容雷同的文字。這是一個悲劇性的故事,漆寨芳在傳說基礎上進行了小說化的藝術加工,弱化了故事的悲劇色彩,增加了喜劇成分。

《康明生的光影人生》是漆寨芳關于武山著名攝影家康明生的傳記小說,記錄了康明生對攝影藝術不懈追求的頑強生命力散發的人性魅力。此外,漆寨芳還出版了《一個村莊的蠻荒史》《洋芋花開》等作品。

(二)戲 劇

戲劇創作需要作者豐富的生活閱曆,需要長時間的靜心構思和語言的精心打磨,在追求短平快閱讀時尚之下,年輕一代不具備必要的創作環境和創作才華。是以,作者主要集中在以蘭文蔚、薛德元、張爾進為代表的老一輩作者。

薛德元(1927—1992),洛門鎮西街村人。1949年畢業于蘭州大學法律系,曾任甘肅政法大學副校長等職。劇本《海瑞馴虎》榮獲甘肅省新時期劇本一等獎和全國優秀劇本獎。

《武山現當代文學的地理坐标》 漆子揚/文

蘭文蔚富有戲劇創作的天才,從1979年開始創作了大型曆史秦劇《王昭君》、大型隴劇《山高水長》,1989年創作大型秦劇《洞天悲歌》,表現麻線娘娘抗争婚姻的悲劇,唱詞優美,注重舞台效果。2019年縣文廣局斥巨資數百萬改編為《洞天仙歌》,文辭粗糙,遠不及蘭文蔚原創。

張爾進先生當年在武山一中求學、任教時曾創作話劇《出車》《搬家》等,并帶領學生在省地公演,産生了良好社會效益,很可惜在極左思潮碾軋下昙花一現。

期待有戲劇才華的作家能創作一部李克明先生的戲劇,表現先生追随孫中山,反對袁世凱專制,捍衛共和,捍衛國家統一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