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讨論的話題是:鴉片戰争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
關于這個問題,中學曆史課本是這樣說的:英國人用堅船利炮打破了清朝政府的閉關鎖國,把中國強行納入了世界貿易體系。
這個觀點長期在世界範圍内占據主流地位。比如我們無比熟悉的無産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就說:“鴉片戰争的真正内涵,是全球資産階級堅持‘打倒長城’的決心,讓停滞不前的中國進入世界市場。”

(清朝被英國的堅船利炮打敗)
美國前總統亞當斯持同樣的觀點。他說:“鴉片并非這場戰争的起因。戰争的起因是中國的傲慢和妄自尊大,别人隻有忍受屈辱,中國才願意和他們通商往來。”
這些觀點都有着同樣的邏輯,認為鴉片戰争的起因是:英國領先,中國落後,英國要把先進的工業品賣到中國,中國不讓賣,是以英國才動武。
換句話說,就是那句有名的“鴉片戰争必然論”:“西方列強的産品無處傾銷,要打開世界市場,對中國的戰争必然要爆發;就算不是因為鴉片,也會因為茶葉,或者甜品。”
可事情的真相,真是這樣麼?
(颠覆了很多傳統觀點的一本好書)
诶,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這本書,《貿易打造的世界》就徹底颠覆了上面這種觀點。
《貿易打造的世界》這本書是一個專欄合集,作者用83篇文章串聯起從1400年到今天的世界貿易曆史,并把文學化的手法和史學性的分析結合在一起,文字淺顯,故事有趣,觀點非常有颠覆性。
《貿易打造的世界》出版後,取得了跨界的影響,備受商界推崇。它是亞馬遜圖書排行榜最佳商業圖書,連續138周雄踞亞馬遜商業與投資類圖書暢銷榜,還是哈佛商學院、耶魯商學院等頂級商學院的推薦教材。
《貿易打造的世界》這本書的作者。本書兩個作者,一個是彭慕蘭,一個是史蒂文?托皮克。
(著名漢學家彭慕蘭)
我們先介紹一下彭慕蘭。彭慕蘭是著名曆史學家,漢學家,曾任美國曆史學會會長。他的作品國内已經引進了三本,除了《貿易打造的世界》外,還有《腹地的建構》和《大分流》。
彭慕蘭作品的特點是充滿了颠覆性,這與他的治學方法有關。彭慕蘭反對“歐洲中心論”這種傳統的、占據主流的曆史學理論,而是主張用一種多元化、去中心化的方法重新審視世界曆史。
彭慕蘭認為,曆史學家要警惕傳統理論和簡單模型帶來的局限性,要學會尋求更多的差異性。在這個過程中,哪怕隻找到些破碎的線索,或者隻做出了失敗的論證,但隻要能讓人們對固有觀點多了一點反思,多了一絲質疑,就是曆史學家的成功。
托皮克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曆史系教授,重點研究拉丁美洲,尤其是巴西和墨西哥的曆史,他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研究方向,是咖啡經濟的曆史。
(紀念鴉片戰争的雕塑)
好,下面我們回到鴉片戰争的原因上。在《貿易打造的世界》這本書中,彭慕蘭認為,英國發動戰争是為了貿易自由的觀點大錯特錯;實際上,英國發動鴉片戰争的唯一目标就是向中國銷售鴉片掙黑心錢,以此彌補貿易赤字。
彭慕蘭在書中指出,其實直到19世界末工業革命完成,歐洲才真正地享有生産技術優勢帶來的貿易優勢。而鴉片戰争前後,英國的商品在中國都毫無競争力,根本沒人買,就算自由貿易,英國也占不到便宜。
實際上,鴉片戰争前數百年,歐洲對亞洲都處于貿易逆差狀态。歐洲大量購買來自亞洲的香料,茶和其他産品,卻很少有産品輸入到亞洲。是以,金、銀等貴金屬大量流出歐洲,流入亞洲。不過那時候,歐洲各國的壓力還不太大,因為新大陸向歐洲輸入了大量的金、銀,足以補償歐洲貴金屬的外流。
(英國大量購買中國的茶葉)
等到了18世紀,輸入歐洲的亞洲産品達到了新高。比如,英國的國民飲料茶葉,每年光從清朝進口,就要花費300萬兩白銀,再加上絲綢、瓷器等進口商品,英國每年要給中國500萬兩白銀。
與此同時,新大陸輸入的金、銀數量卻開始減少。為啥呢,挖得差不多了嘛!比如,南美大陸著名的“白銀之城”波托西,這時候已經被挖空了,整個城市都荒廢了。
要買的東西多了,可收入卻減少了,怎麼辦呢?不想節流,就得開源;不想降低生活品質,就得想辦法掙錢。這一點,國家和個人都是一樣的。
(英國入侵印度)
英國想到的第一個辦法,就是靠暴力掠奪,是以他們入侵印度,瘋狂掠奪當地的财富。但掠奪而來的财富,仍無法彌補巨大的貿易赤字。而這時的中國,看起來仍是個無比強大的巨人,英國人覺得,自己沒能力靠武力征服中國。
剛開始,英國也嘗試做點正經生意。他們把棉布、棉紗等工業品運到中國的沿海城市,比如廣州,想以此打開中國市場。但中國這時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家家都有紡車,英國人生産的棉布、棉紗等産品,還不如家紡的好呢,是以英國商人不但賣不出去商品,還要承擔跨海運輸的費用,常常血本無歸。
買點啥好呢?英國人琢磨來琢磨去,最後終于發現了一個好東西,這就是能在印度種植的毒品——鴉片。
剛開始,鴉片是作為奢侈品進入中國的,早期吸食者都是有錢人,政府官員啦,不出大門的貴婦人,等等。
(吸食鴉片的場景)
這個階段,鴉片在中國的銷量并不多(當然,這是和後來的數字對比而言)。從1729年到1800年,中國大概有10萬人在吸食鴉片。英國人從鴉片上掙到了點錢,但根本沒法彌補巨大的貿易逆差。
到了1818年,事情發生了新的變化。當時,有人發明了一種混合鴉片。這種鴉片價格更低,藥效更強,高效低價一下子就徹底打開了中國市場。
到了1839年,輸入進中國的鴉片,已經足夠一千萬人吸食,中國為此付出了1300萬白銀的代價。英國靠賣毒品掙來的錢,終于能夠彌補貿易赤字的絕大部分。
這時,清朝政府終于坐不住了,大量白銀外流,已經影響了國家的财政和社會的穩定。清政府開始反擊,禁止鴉片走私,标志性事件就是我們都熟悉的,林則徐的虎門銷煙。
(林則徐虎門銷煙)
清政府禁煙,就等于斷了英國人的财路,因為這時候,英國的進口開銷全球第一,主要靠中國的得來的鴉片收入來填補貿易赤字。于是,鴉片戰争就爆發了。結果我們大家就都知道了,清政府戰敗,割地賠款,還開放了五個通商口岸。
是以,鴉片戰争的原因并不是清朝政府不做生意,而是英國政府不想做正經生意,就像賣毒品,而且,你不買,他就打你。
鴉片戰争後發生的事情,也能證明彭慕蘭的結論。
1840年,英國成為了世界工廠,但工業上的優勢,并不能確定其擁有足夠的外彙。首先,英國國内産業偏向工業化,需要從國外進口大量的谷物、肉類和其它日用品。其次,當時北美、歐洲大部分實行保護主義,限制英國銷售其産品,是以,英國對歐美國家,隻買不賣,存在大量的貿易赤字,到1910年時,這個赤字高達一億兩千萬英鎊。
(清朝戰敗,不得不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為了彌補這個赤字,英國隻能繼續賣鴉片,事實上一直到20世紀初期,鴉片仍是中英貿易的最主要的商品。正是這種反商業的緻瘾性食品,英國保住了西方最大消費國和最大資本供應國的地位。
是以,其實不管是戰前還是戰後,英國對中國的貿易主要内容都隻有一個:銷售鴉片,彌補貿易赤字。
好,鴉片戰争的原因這個話題,我們今天就聊到這兒,希望能給你帶來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