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是以對于“吃”是非常重視、也是非常講究的,不僅講究吃的好,還要吃的豐盛,從我們傳統的八大菜系中也可以看得出來。相比西方國家來說我們的食物種類繁多,做法也多種多樣,是以近年來也有不少國外的朋友愛上中國菜。而且我國幅員遼闊,人口衆多,物産又較為豐富,經曆了五千年的研究與發展,使得“食”在我國,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物質需求,而是轉變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

我們如今餐桌上的這些可口的美食也多在封建時代就有了,古人們在美食中融入感情,讓食物得以升華,讓舌尖的每一個細胞都被喚醒。《我在宮裡做廚師》作為一檔宮廷飲食文化類的節目,可謂是深受吃貨們的喜愛,尤其是明星陣容強大,再加上高度還原的菜色,這些菜色如今在飯店也可以吃到,從品味禦膳學習清宮廷的飲食文化,了解不一樣的曆史。
清朝宮廷飲食費時費力
中國廣闊的地域,使得每個不同的地區對食物喜好、口感的需求也大為不同,因而形成了風格獨到的不同菜系。基于封建社會的背景之下,所有人皆服務于統治者,因而皇家所享受到的美食也是最進階的,在皇宮之内可以吃遍天下的美食。最著名的就是清朝時期的滿漢全席,清朝統治者非漢人,但又為了融合漢族的文化,是以推出了滿漢全席。
清朝也是曆史上最講究排面與形式的一個王朝,據說皇帝的每一頓飲食都必須上齊近百道菜,但又不可能每道菜都吃完,通常都隻是聞一下,挑個一兩道嘗嘗而已,剩下的則原封不動的又端回去,而且為了讓皇上每天都能有新鮮感,不至于吃膩,禦廚經常都要絞盡腦汁變着花樣的做菜。這樣的形式主義,這樣大的陣仗不僅費時而且費力,因為需要準備的菜肴數目衆多,為了能讓皇上準時用膳,是以禦膳房每天天不亮就要開始準備,即便如此,上菜也是非常費時的。
相傳當時的慈禧太後有一個愛好,她很喜歡在頤和園昆明湖畔的景福閣上觀賞雨景,經常一待就是一上午甚至一整天,是以每到開飯的點,都累垮了上菜的太監們。為了讓慈禧能夠一邊觀景一邊用膳,近兩百号的太監,由景福閣開始列隊,一直排到禦膳房,再由禦膳房将數目達128道的菜肴通過一雙雙手人工傳遞到慈禧面前,就像現在工廠裡的流水生産線一樣,且必須保證速度,否則飯菜涼了又會惹怒慈禧。
而菜到了慈禧面前又基本上也都是聞個味兒就不吃了,是以太監們還沒來得及休息又要忙着将這百十來道菜又逐個傳回去。等到忙完慈禧的膳食,太監們的手也基本“廢”了,一度失去知覺。是以說從那時候皇室們的用餐習慣來看,就可以知道奴才們多受壓榨,其實完全沒必要這麼麻煩的,可在那個年代,卻必須遵守這些繁文缛節,即便知道費時費力,為了彰顯皇室的地位,卻還是要如此進行。
其實華麗的外表下,清朝皇室成員倒是更喜歡一些簡單的食物,這些食物包括“小吃”、“飲料”等,它們穿過曆史的煙雲,一直流傳到今日,那麼清朝皇室成員為何獨喜這些簡單食物?答案很簡單,就是這類食物好吃,且省時省力,不需要繁瑣的程式,随時都能吃到。
清朝宮廷飲料——酸梅湯
酸梅湯大家都知道,不僅制作簡單,材料普通而且具有開胃健脾,生津止渴,除熱送涼的功效,就是這樣一道不起眼的小吃,當時卻一度風靡了整個清宮。清朝時期酸梅湯還曾是皇室專用的消暑解渴飲料,比起這個親民的叫法,它還有一個比較高大上的名字,即“清宮異寶禦制烏梅湯”,名字起的但是夠漂亮,但說來說去還不就是一碗酸梅湯。
它的做法也很容易記住,隻需要将烏梅泡發,加入冰糖蜂蜜以及桂花一起熬制,再加入冰塊冰鎮即可。在西方的汽水還未傳入我國之前,這應該是最早期的消暑飲料了。清宮人人都愛喝,乾隆皇帝尤為甚之。除了乾隆皇帝以外,慈禧太後也是酸梅湯的忠實粉絲,而且她不僅愛喝,還将酸梅湯視作保持身材,美容養顔的保健飲料,果然女人為了美麗什麼都想的出來。
慈禧應該是最典型的對小吃感興趣的皇室成員了,也許是因為終日面對滿漢全席,吃膩了,吃怕了,才樂于接受新鮮的花樣。同時,她身邊的那些奴才也極其懂得察言觀色,能夠時刻觀察到慈禧的情緒,捕捉到她的喜愛,為博她的開心,變着法兒的搜羅各種花樣的美食。
清朝宮廷小吃——門釘肉餅
“門釘肉餅”是老北京的一道傳統美食,屬于清真食品,擁有焦黃的外皮,香濃的湯汁,味道極其鮮美。起初這道小吃還并不出名,隻是宮中的廚子為了裹腹才随意制作出來的,随後才流傳到民間。
現如今這道美食已被列入北京“小吃十三絕”中,而且它還與慈禧太後有着密切的聯系,就連名字都是由慈禧太後親自取的,因為此餅的形狀與古城門的門釘非常相似,是以被慈禧太後取了這麼一個通俗的名字。
說到它的由來也是頗有内容的。相傳當時的慈禧太後已經垂簾聽政,掌握了清朝的實際權力,有一日突然因為政務心煩,吃不下飯。最會體貼慈禧的李蓮英見此景連忙想辦法逗她,慈禧果然被她都得喜笑顔開,心情一好便想吃點糕點,于是吩咐禦膳房準備。
這下徹底難倒廚子們了,要知道慈禧的口味極其挑剔,平時吃膩了山珍海味必須想一些新奇的食物,況且他們也知道太後最近心情不好,若是一個不小心惹怒了她,随時都會小命不保,是以聽說她想吃糕點後,所有人都犯了難。
就在所有禦廚都急的團團轉的時候,出現了轉機,一個小廚子偷偷做了一份點心打算給自己吃,這份點心一看就不是做給太後吃的,光從外表看就非常粗鄙。在宮中做菜最講究的就是色香味,必須要有色相,才能上得了皇家的飯桌,是以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這不是做給慈禧吃的東西。
但是偏偏不湊巧的是做此點心的小廚子剛好有事情不在,将點心放在了桌上,而此時傳膳的小太監又剛好過來,不知是眼神不好還是膽子太大,直接将這道賣相極差的點心端到了慈禧跟前。
本以為這個傳膳的小太監要腦袋搬家了,可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也許是見慣了裝點精緻的菜肴,是以這道反差較大的餅子剛端上,就引起了慈禧的興趣,毫不猶豫地就吃了起來。嘗過之後還不停誇贊其美味,而後又詢問起這餅的名字,傳膳的小太監本就是誤拿了,自己從來都沒見過這道菜,一下子慌了神。
慈禧見狀突然有點不高興,一旁的人連忙圓場說道,這餅又圓餡又飽滿,是圓滿豐裕,多福的象征,這話一下子說到了慈禧的心坎裡,高興之餘便賜名“門釘肉餅”,這一名字便流傳至今。後來這個餅子變成了慈禧最喜歡吃的點心,清末以後又流傳到了民間,不斷發展成了當今北京的一道風味小吃。
皇家之人愛上簡單普通的食物,其實也是可以了解的,畢竟這些皇室成員成日吃的都是山珍海味,不免會有吃膩的一天,是以偶然嘗試到清湯寡水的食物自然會有一番獨特的感受。人人愛美食,皇室成員更是如此。食物的美味與其制作的程式,食材的珍貴并沒有多大的聯系,很多受人們喜愛的食物都很簡單、純粹,沒有什麼華麗的外表,挑剔的講究。華而不實的反倒是那些看起來進階的食物,以至于吃多了山珍海味的皇室成員們,慢慢的對簡單樸素的食物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參考文獻:
《中華傳世美食烹饪方法一本全》
《遠去的紫禁城》
《迷案北京》
《老北京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