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後,盟國對軸心國進行軍事占領,成了國際通例。1945年7月,美、蘇、英、法四國對德國實施分區占領。
一個多月後,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美國随即牽頭召開11國會議,商議對日本的戰後處置問題,其中對日本的軍事占領成為核心問題。
按理說,中國作為抗擊日本的最主要國家,理應派出軍隊參與占領日本,可是最終為什麼沒有成行呢?
一、中國占領軍方案
開宗明義地說,中國在抗戰勝利之初,原本有機會派出5萬人占領日本某一地區。
但這個數字一降再降,最後隻降到20人。
早在1945年8月初日本還沒有宣布無條件投降之時,美國便單方面制定了軍事占領日本的原則,達成了一個四家瓜分的基本線,即美國占一半,中、蘇、英各六分之一。

但随着世界形勢的急速變化,蘇聯和美國利益沖突,随着軸心國的崩潰,幾乎是一夜之間就爆發出來。美國實際上不想讓日本成為第二個北韓半島。怎麼解決呢?美國打算讓親美國家多派兵占領,而将蘇聯拒之門外。
環顧當時的美國盟友,最鐵杆盟友英國遭受二戰重創,對軍事占領日本既無心也無力。法國忙于戰後重建,主要兵力都放到了占領德國上。至于澳洲、加拿大,當時的力量則弱的可憐,根本承擔不了占領任務。
最合适的國家,當屬中國。
中國其實也一直有意願軍事占領日本。畢竟,清末以來,日本曾三次侵華,給中國人民制造了難以估量的傷害。
國民政府在日本投降後,即讨論派出三個師約3萬多人占領日本。
但國民政府當時面臨着急速接管淪陷區,向東北、華北、華東等各大戰略區搶運兵力,一時之間顧不上派兵出國。
馬歇爾、魏德邁等人都先後向美國國務卿報告了中國的實際情況。事态緊急,如果中國遲遲不能派出軍隊占領日本,那麼美國将承擔上單獨占領日本的不好名聲,将會引發蘇聯的抗議。
是以,1945年10月,美國政府以正式公文的形式,約請中國政府派出5萬左右的兵力占領日本,越快越好。其餘都好商量。
二、派出占領軍一拖再拖
面對這麼好的機會,蔣介石卻顯得不甚熱情。
他訓示軍令部制定了兩種占領方案:第一種,派一個師的基本部隊,配以必要的外交、政務以及技術兵種,共約1.5萬人;第二種,派兩個團,再配以相同的其他人員,約1萬人。
蔣介石最終确定了第一種方案。
蔣介石當時窮到連5萬人都派不出嗎?非也。5萬人也就是兩個乙種軍、或者一個半甲種軍的配置。
對比當年蔣介石甯可打紅軍也不抗日的所謂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這種占領方案不過是當年政策的延續。
美國方面同意國民政府的方案。
但是中國占領軍仍然沒有實際行動,蔣介石給出的答複是,中國百廢待興,又在準備“剿共”,軍費、運力、兵力都不夠。
美國方面一催再催,蔣介石答應先派5000人進駐。美國方面說5000人太少,至少要派一個師的兵力。
國民政府方面于是決定派遣榮譽第2師赴日。該師組建于1943年,全部由抗戰中受傷的官兵組成。由他們占領日本,可以說具有極其強烈的政治意義和懲惡意義。
該師于1946年2月從越南運抵上海,并在上海進行全面整訓。為了展示良好國際形象,該師對兵員外形作了嚴格篩選,身高必須170以上,老、矮、醜、殘的一律不要。該師官兵專門進行了國際禮儀、軍容儀表、外交等方面的教育訓練,連以上軍官還進行了西餐和交誼舞等訓練。全師官兵都學習了英語、日語,為占領作好準備。
民國政府還提前派出了軍事代表團,赴日本進行占領準備。
出乎意料的是,抗戰中在中國戰場窮兇極惡的日本人,迎接中國代表團,卻沒有表現出一絲敵意,對中國代表團提出的各種要求盡可能的滿足,态度極盡謙恭。這令中國代表團團長朱世明大為意外。
榮譽第2師師長戴堅也随團前往,留駐于日本橫濱,并拜訪了盟軍占領日本總司令麥可阿瑟和第八集團軍軍長艾克伯格。
中方提出,盟軍規定占領軍所有軍費、物資都是各自占領國自負,這對中國方面有一定難處。幾經磋商,美軍同意,所有運費、軍費,以及部分武器,都可以由盟軍方面暫時墊付,日後由中國政府向美國政府結算。條件是中國迅速出兵,迅速完成占領。
天時、地利、人和,萬事俱備,隻欠東風。日本的碼頭,已經做好一切迎接中國占領軍的準備。
但榮譽第2師一直不見蹤影。
中國駐日代表團團長朱世明反複向國内打電報詢問,到1946年7月,他得到一個不啻于晴空霹靂的消息:中國政府決定取消軍事占領日本。
三、永遠無法挽回的失誤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内戰爆發了。蔣介石于1946年6月對中原解放區發動圍攻,江蘇戰場方面,也開始調集兵力進攻蘇中解放區。
而榮譽第2師已經改編為67師,直接調往蘇中戰場了。
蔣介石真就缺兵缺到如此程度了嗎?連1.5萬人都抽不出了嗎?
蔣經國在其《中日關系追記》中曾說過,當時美軍曾經洽請我國派出占領軍,我們如果照辦,當然不會有人反對,可是,蘇聯也就會堅持主張其為交戰國,有權利派兵進駐。這樣一來,日本便會像東西德、南北韓之形成分裂、陷于無法收拾的混亂局面,為此,我們建議由美國一國軍隊占領日本。
這個說法簡直是無可形容。美國一直企圖拉上中國共同抵制蘇聯,徹底把蘇聯抵制出日本之外。蔣經國如此說,隻不過是文過飾非,替乃父說好話。
那麼蔣介石不派兵進日本,到底還有别的原因嗎?自然也有。
除了内戰需要兵力之外,蔣介石還不願意受美國的驅使,他認為,美國派出40多萬大軍進駐日本,中國隻派1.5萬,除了象征性意義沒有别的好處。而且,美國一再拒絕中國占領四國、九州等要害區域,經過反複讨價還價才勉強同意中國占領愛知縣,蔣介石認為這是對中國的不尊重。是以,不願意綁到美國戰車上,而隐然與蘇聯為敵。要知道,蘇聯如果一旦怒而支援中共,那麼内戰就會增加很多難度。
蔣介石雖然算度深遠,但他忽視了一個最基本的國際能行原則,懲治戰争罪行,必須要靠軍隊實作,哪怕中國隻派一個師,這在政治和外交乃至文化領域都是極為重要的,這代表着中國對日本的軍事征服。
美國以重兵進駐日本,幾十年以來鎮壓、改造日本的效果顯而易見,日本對美國完全俯首貼耳,不敢有任何違逆。而對中國、菲律賓、南韓等二戰受害國卻沒有真正客觀的反思,這與軍事占領的缺位,是脫不開幹系的。
1947年6月,蔣介石或許意識到不派一兵一卒去日本終究不好看,于是決定,派出20名憲兵進駐日本。
這支可憐的小部隊,隻負責駐日代表團的警衛工作。或許在日本人眼中,他們根本都配不上軍人的稱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