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爆發過許多次農民起義,但能取得最後勝利的卻屈指可數。黃巢和李自成等人雖然聲勢浩大,并且一度攻破了長安和北京,然而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農民軍中缺乏具有政治遠見的有識之士,往往因政策失誤而被鎮壓。黃巢因濫殺儒生而陷于孤立,李自成則因不容李岩而功虧一篑。

和這些人相比,但朱元璋卻是個例外,他從郭子興的親兵做起,經過數十年奮鬥,先後擊敗了陳友諒和張士誠等人,最後又推翻了殘暴的元朝,建立了大明。朱元璋的成功,離不開身邊智囊團的出謀劃策,提起這些謀士,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李善長和劉伯溫等人,往往習慣性的将朱升忽視。對于朱升來說,這其實是很不公平的,因為他對朱元璋的幫助,絲毫不亞于劉伯溫和李善長等人。
朱升是安徽省休甯縣人,早年以教書為生,為了補貼家用,還當過兼職的風水先生。年近50才考中進士,之後當過3年的池州路學正,因不滿當時的官場腐敗,棄官回鄉,一邊研究時局,一邊著書立說,逐漸聲名遠播,被當地人稱為大才。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打婺源時,聽聞朱升就住在附近,于是帶人前來拜訪,請他出山輔佐自己。
朱升出山後,給朱元璋的第一個建議就是“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短短的9個字,成了朱元璋最終取勝的關鍵。“高築牆,廣積糧”讓朱元璋在金陵有了穩固的根據地,處在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明末的闖王李自成吃虧就吃在了沒有穩固的根據地上,是以才一敗而不可收。“緩稱王”則讓元朝放松了對朱元璋的打擊,使他赢得了難得的發展時機。
之後朱升又給朱元璋出過不少計謀,為明朝建立立了不少功勞。朱元璋稱帝後,大封功臣,衆人都很高興,朱升卻從中看出了危機。他認為朱元璋是一個可以共患難卻不能同富貴的人,如今天下平定,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時候,再待在朱元璋身邊就很危險了。于是他以年老體衰為由,一再向朱元璋奏請,請求回鄉養老,最後朱元璋準許了他的請求。公元1370年,朱升在老家病逝,享年72歲,他也成了少數幾個得以善終的開國功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