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爆发过许多次农民起义,但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却屈指可数。黄巢和李自成等人虽然声势浩大,并且一度攻破了长安和北京,然而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农民军中缺乏具有政治远见的有识之士,往往因策略失误而被镇压。黄巢因滥杀儒生而陷于孤立,李自成则因不容李岩而功亏一篑。

和这些人相比,但朱元璋却是个例外,他从郭子兴的亲兵做起,经过数十年奋斗,先后击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等人,最后又推翻了残暴的元朝,建立了大明。朱元璋的成功,离不开身边智囊团的出谋划策,提起这些谋士,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名鼎鼎的李善长和刘伯温等人,往往习惯性的将朱升忽视。对于朱升来说,这其实是很不公平的,因为他对朱元璋的帮助,丝毫不亚于刘伯温和李善长等人。
朱升是安徽省休宁县人,早年以教书为生,为了补贴家用,还当过兼职的风水先生。年近50才考中进士,之后当过3年的池州路学正,因不满当时的官场腐败,弃官回乡,一边研究时局,一边著书立说,逐渐声名远播,被当地人称为大才。公元1358年,朱元璋攻打婺源时,听闻朱升就住在附近,于是带人前来拜访,请他出山辅佐自己。
朱升出山后,给朱元璋的第一个建议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短短的9个字,成了朱元璋最终取胜的关键。“高筑墙,广积粮”让朱元璋在金陵有了稳固的根据地,处在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明末的闯王李自成吃亏就吃在了没有稳固的根据地上,所以才一败而不可收。“缓称王”则让元朝放松了对朱元璋的打击,使他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时机。
之后朱升又给朱元璋出过不少计谋,为明朝建立立了不少功劳。朱元璋称帝后,大封功臣,众人都很高兴,朱升却从中看出了危机。他认为朱元璋是一个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同富贵的人,如今天下平定,到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时候,再待在朱元璋身边就很危险了。于是他以年老体衰为由,一再向朱元璋奏请,请求回乡养老,最后朱元璋批准了他的请求。公元1370年,朱升在老家病逝,享年72岁,他也成了少数几个得以善终的开国功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