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整編七十四師還魂記,重建後剛緩口氣,又被粟裕第二次全殲!

國民黨軍整編七十四師,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曾被譽為蔣介石的禦林軍。蔣介石對其非常器重。

1947年孟良崮戰役整七十四師被基本殲滅,蔣介石如喪肝膽,心心念念要恢複這支勁旅。國軍上下也實在咽不下這口氣,于是在1947年底,蔣介石下令召集七十四的殘部,重新組建了整編七十四師。

整編七十四師還魂記,重建後剛緩口氣,又被粟裕第二次全殲!

一、重建七十四師

有人不免要問,孟良崮戰役中,我華野主力不是已經将整七十四師全殲了嗎,怎麼還會有殘部?

原來當時國軍各個軍(師)級機關,都有一定數量的補充團和教導團,主要由新招募的兵員構成,也有一部分軍官主持訓練,并适度接納一些傷愈歸隊的老兵。這種部隊一般要先經過一段時間的整訓和物資裝備補充,再逐次加入主戰部隊。

整編七十四師在宿北、漣水等戰役中,雖說重創了華中野戰軍,但自身也遭受重大傷亡,據後來被俘的七十四師軍官講,全師連以下戰鬥骨幹損失高達三分之二。師長張靈甫迅速補充了部分兵力,用以向山東進攻。但仍有三個教導團新兵比例過大,無法執行作戰任務,便留在了後方。

此外,七十四師還有一個榴彈炮營,大概是戰前還未編齊配全,也沒有參戰,僥幸在後方殘存下來。國軍重建七十四師,就是以這些殘存的部隊為引子,從其他軍師級部隊整建制抽調一些旅、團,重新拼湊起一個整編師的架子。

部隊好找,但師長人選不太好選。七十四師的團以上軍官非死即俘,從原部隊中找接替人選已無可能。那選誰來呢?

重建一支部隊,主官非常重要,特别是在非常重視派系、歸屬的國民黨軍中,七十四師這種禦林軍級别的嫡系部隊,絕不能随随便便找一個将領來充任師長。

後來趸摸了一圈,還真發現一個合适的人選:邱維達。

整編七十四師還魂記,重建後剛緩口氣,又被粟裕第二次全殲!

此人是黃埔四期出身,正宗蔣介石嫡系。抗戰爆發後,有一段時間在七十四軍中任職。後來升任整七十四師五十一旅旅長,算得上是七十四師的老人。

本來這位旅長也會像張靈甫一樣,死在粟裕的包圍圈裡。但是天緣湊巧,在整七十四師進軍沂蒙山時,他陰差陽錯地調任台棗警備司令,進而躲過一劫。

國軍方面任命邱維達為新整編七十四師師長,又在數月之内為七十四師補齊了原有的三個旅九個團的建制。一個嶄新的七十四師又出現了。

所謂哀兵必勝,新整七十四師上下,都憤憤不平于張靈甫三萬人馬被殲滅,認為孟良崮之敗隻不過是中了粟裕的圈套,如果真刀真槍的幹,未必輸于華東野戰軍。全師上下都憋着一股勁,想要報仇雪恨。是以這支部隊雖然新兵比例高達六七成,其戰鬥力居然也堪堪可誇。

二、阜陽大戰

新組建的七十四師,很快就派上了用場。

1948年初,我中原野戰軍打出大别山,開始縱橫馳騁于河南、安徽交界一帶。蔣介石深恐劉鄧大軍在中原立住腳跟,調集重兵圍攻之。七十四師也在征調之列。

該師師長邱維達認為,部隊新兵比例太高,拉出去和劉鄧大軍作戰,恐怕力有不逮。但蔣介石不管三七二十一,下死指令必須前出作戰。

1948年1月,邱維達無奈地派其第五十八旅進駐阜陽,第五十一旅向蒙城集結,準備參與對劉鄧大軍的圍堵。

誰曾想到,正是這次連邱維達自己都沒自信的作戰行動,居然打出了國軍在中原戰場罕見的慘勝。

1948年3月27日,劉鄧首長發現國軍各部陸續後撤,駐守阜陽的敵五十八旅,成了相對突出的一支孤軍,遂集中四個縱隊的兵力約五六萬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将阜陽城團團圍住。

五十八旅大約一萬餘人(整編師下的旅相當于一個普通師的編制),兵力上處于絕對劣勢,如果強行突圍隻能是死路一條。五十八旅便決心死守。

整編七十四師還魂記,重建後剛緩口氣,又被粟裕第二次全殲!

該旅中有不少軍官是老七十四師教導團過來的,對解放軍懷有刻骨的仇恨,他們也深知解放軍的作戰特點,因而守備的相當頑固和高效。

五十八旅以極強的戰術執行力,在阜陽城牆大修工事,并與河流、地形充分結合,建構了火力十分強大的防線。

偏巧,中原野戰軍千裡挺進大别山後,十分缺乏重武器,攻城能力遠遠不如華東野戰軍。正反消長之間,勝利的天平悄悄發生了傾斜。

自3月28日起,中原野戰軍四個縱隊,接近阜陽城區後,開始從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逐漸攻擊城垣。

阜陽城城垣雖然并不高大,但該地有颍河及其支流,地面交通條件并不好,步兵行進受阻。我軍在付出重大代價後,攻克了北關和南關,但城東南面有一座高大的古塔,五十八旅在塔上設了火力點,塔内僅僅有一個加強排的兵力,卻将中野一個團的兵力整整擋了大半夜。

在付出巨大代價後,中野才将古塔内的火力點打掉,但繼續向城内沖擊時,受阻于城内一片湖水,未能繼續前進。

此時,五十八旅拿出了不亞于老七十四師的兇悍作風,派出突擊隊迅猛地沖擊中野兩個主攻旅的結合部。曆來結合部的兵力都比較弱,五十八旅這麼一沖,居然撕開中原的進攻陣線,迫使攻城部隊不得不後撤。

一座小小的阜陽,誰也想不到居然還埋伏着這種硬核桃。中野劉鄧首長指令四個縱隊不惜代價一定要打掉五十八旅,并派出生力軍一縱一旅接替傷亡慘重的二十旅,繼續向城内進攻。

國軍方面見五十八旅居然硬生生扛住中野的猛攻,不由得一片歡呼。蔣介石嚴令在阜陽周圍的整編第十師、二十師、五十八師、十八師、五十二師、一三八旅、五十一旅、新二十一旅、邱清泉第五軍等部隊,迅速向阜陽靠攏,企圖将中野主力四個縱隊圍殲于阜陽城下。

這個情形,與上一年孟良崮大戰極為相似。差別是,中野力量沒有當時華野戰鬥力更強,無法迅速吃掉圍在垓心的五十八旅。如果戰局再拖延下去,當年張靈甫沒有實作的“中心開花”,估計要應驗在中野身上了。

劉鄧首長權衡利弊,這仗沒法打下去了,隻能忍痛指令各縱迅速脫離戰場,将主力轉移至豫西南一帶。

阜陽一戰,我軍雖然從始至終都将五十八旅死死扼制在城内,處于相對優勢狀态,但攻克阜陽、全殲五十八旅的戰役目标沒有達成,從全局的角度看,這一仗确實是失敗了。

三、第二次被殲滅

1948年夏,整編七十四師恢複軍的番号,所屬各旅也改為師。淮海戰役爆發後,七十四軍因其優異表現,再次被推上前台,隸屬于邱清泉第二兵團指揮。

粟裕指揮華野包圍黃百韬兵團後,徐州方向不斷派出兵力向碾莊攻擊前進,企圖解救黃百韬,但因華野設定了強大的阻援陣地,國軍多次進攻均不能越雷池一步。

邱清泉急中生智,派邱維達率七十四軍,經潘塘陣一線從南面繞過華野防線,到雙溝一帶攻擊解放軍側背。

邱清泉有此急智,華野粟裕又豈能沒有。粟裕早就看中了潘塘一線,這裡是阻擊陣線的南端,從這裡向西攻擊可以直達邱清泉兵團側背,他也派出三個縱隊進至潘塘,企圖側擊邱兵團,以攪亂敵之陣形。

兩軍都乘夜前進,天亮時分互相都大吃一驚,雙方的戰線都已經全部絞在一起。華野迅速向七十四軍發起猛烈攻擊,七十四軍亦拼盡全力反擊。

整編七十四師還魂記,重建後剛緩口氣,又被粟裕第二次全殲!

雙方反複沖鋒與反沖鋒達六次之多,七十四軍死死頂住華野沖擊,拼出吃奶的力氣保住了陣地。粟裕了解到前方的戰況不利,感到不宜在此硬拼,便令部隊後撤,誘敵深入再尋機殲滅之。

此役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遭遇戰,粟裕和邱清泉不約而同地掐準了彼此脈搏,是以誰也沒能奈何誰。唯一的亮點是,七十四軍發揚了老七十四師悍勇不怕死的作風,沒有被解放軍擊潰。

邱清泉聞報狂喜,向南京發電狂吹“徐東大捷”,被蒙在鼓裡的蔣介石還通令嘉獎了七十四軍。然而,隻有七十四軍軍長邱維達知道,華野在七十四軍面前雖然沒讨到好,但人家要來則來,要去則去,七十四軍追不上也打不過,處境是越發危險了。

果然,就在邱清泉陷入自嗨之時,粟裕已經成功利用徐州國軍注意力被吸引到潘塘一線的機會,對碾莊發起了總攻,全殲黃百韬兵團十餘萬人,兇猛地斬斷了徐州國軍的左臂。

随後,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将杜聿明轄下的邱清泉、李彌、孫元良兵團合圍于徐州外圍。

1948年11月25日,杜聿明急于突圍,讓七十四軍打頭陣。邱維達率軍在前開路,雖有飛機大炮配合,但華野的包圍如同銅牆鐵壁一般,七十四軍打了一天,隻前進了3公裡。

七十四軍越打越心驚。從軍長到士兵,這時已經回過味來。不管是阜陽戰役擊退中野,還是潘塘戰鬥“打退”華野,頂多算得是平分秋色。

無論是戰鬥經驗、戰鬥意志等主觀層面的東西,還是火力、裝備、人數,又或是雙方指揮員的運籌算略,七十四軍連當年老軍長王耀武、俞濟時、張靈甫時的水準都趕不上,又怎能和華東野戰軍相提并論。

七十四軍左沖右突,根本無濟于事。

1949年1月10日,解放軍向被圍的國民黨軍發起最後總攻。七十四軍軍長邱維達親率其第五十一師沖擊解放軍的包圍圈,結果師長王夢庚被當場擊斃,邱維達被生俘。七十四軍第二次被華東野戰軍全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