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日戰争最大規模會戰淞滬會戰簡要過程,失敗原因及其曆史意義

提起淞滬會戰,我們大多會想起四行倉庫的阻擊戰,想起八百壯士的英勇無畏,對于淞滬會戰的大緻過程及失敗的原因卻知之甚少,而其曆史意義更是無從談起。本篇就和大家分享淞滬會戰的過程,分析淞滬會戰失敗的原因,探索淞滬會戰的曆史意義,歡迎關注,為您分享更多曆史故事。

淞滬會戰始于日軍的挑釁,1937年8月9日下午,日軍的一個中尉大山勇夫帶着一個士兵擅闖虹橋機場,被守衛機場的中國憲兵擊斃,這實際上就是日軍慣用伎倆,類似于盧溝橋事變。事後,日軍要求懲處相關人員,還要求中國撤出保安隊,這當然被中國斷然拒絕。日軍以此為借口,向上海增兵。同時,國民黨方面也開始派遣部隊開赴上海,做好戰鬥準備,然而,當張治中提出在8月13日早上發動進攻的請求時,蔣介石卻指令等候。等什麼呢?此時的蔣介石仍然對國際調停抱有幻想,不敢主動出擊,今天看來,此舉實為贻誤戰機。而日軍則看破了國軍的動向,在13日上午向寶山發起進攻,淞滬會戰開始了。面對各方壓力,蔣介石在14日終于下指令進行反攻。

抗日戰争最大規模會戰淞滬會戰簡要過程,失敗原因及其曆史意義

14日,中國空軍發動空襲,轟炸了日軍據點和艦艇,日軍出雲号遭到重創。張治中立即指揮87師和88師向日軍進攻,然而,日軍工事堅固,經過三日的血戰,仍然沒有進展,反而傷亡慘重。日軍見到國軍頑強抵抗,不斷增兵,雙方轉入相持階段。

23日開始,雙方在羅店打起了拉鋸戰,白天,日軍占領羅店,夜裡,國軍又拼命奪回,雙方死傷慘重,在這個2平方公裡的小鎮上,沒有一堵完整的牆壁,兩萬多屍體來不及掩埋。

9月5日,吳淞口北部的寶山縣被日軍2500餘人包圍,守在這裡的隻有五百壯士,他們在營長姚子青的率領下,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整整七天七夜的血戰,最終隻有一名傳令兵幸存,營長姚子青後被追授為陸軍少将。

抗日戰争最大規模會戰淞滬會戰簡要過程,失敗原因及其曆史意義

至此,日軍從東面和北面向上海市區逼近,國軍選擇戰略後撤,同時,蔣介石從全國各地調遣部隊前來支援。這其中包括桂軍、湘軍和川軍的主力部隊。10月1日開始,日軍集中優勢兵力向薀藻浜以南的大場一帶發起進攻,桂軍21集團軍英勇抵抗,然而,由于火力不支,加上士兵訓練不足,不得不放棄了大場地區。

面對戰場上的失利,白崇禧提出放棄上海,拉長戰線,消耗日軍兵力,然而,蔣介石還在指望英法美出面調停,他隻是下令向蘇州河南岸撤退,而在北岸的四行倉庫,留下一個營的兵力進行阻擊,這就是謝晉元的加強營。我們熟知的八百壯士,其實是四百人。

26日夜裡,全營423人邊打邊撤,進入了四行倉庫,做好了布防。27日上午,日軍第三師團大搖大擺地向蘇州河北岸挺進,到達四行倉庫時,遭到伏擊,被打死十多個人,馬上調來坦克部隊配合步兵作戰,然而,四行倉庫牆壁極厚,坦克也無濟于世。謝晉元率領一營壯士居高臨下,與日軍周旋了四天四夜,斃敵二百餘人,至29日,英美等國派出代表向國民政府遞交請願書,要求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止戰鬥,真不明白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竟然講起了人道,這是什麼道理?然而就是這樣的理由,國民黨當局強迫謝晉元撤進了租界内。

抗日戰争最大規模會戰淞滬會戰簡要過程,失敗原因及其曆史意義

四行倉庫遺址

11月5日,日軍十餘萬人由金山衛登陸,與上海的日軍彙合,對國軍蘇州河以南的撤退部隊形成了兩面夾擊,眼見70萬部隊危在旦夕,蔣介石于8日晚下令全面撤退。可是,由于指令倉促,指揮無序,全面撤退變成了全面潰逃,國軍傷亡甚衆。至11月11日,日軍全面占領上海,曆時三個月的淞滬會戰宣告結束。

在這次會戰中,雙方兵力投入達到百萬,其中國軍七十五萬,日軍二十五萬,而傷亡也是驚人的,國軍傷亡二十萬,日軍傷亡四萬,也有說六萬的。在這次會戰中,國軍的精銳部隊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以緻于後面的南京保衛戰和武漢會戰,中央軍已經無兵可調,直接造成了南京失守,30萬同胞慘遭屠戮。日軍占領上海,對于國民政府的經濟也是巨大的打擊,為以後的抗戰被動局面留下了隐患。

那麼,淞滬會戰在國軍兵力占優的條件下,為什麼會失敗呢?

第一,國軍的裝備水準與日軍差距很大,同時,士兵的戰鬥力也不如日軍。日軍的步兵是靠炮火進攻的,而國軍卻是靠血肉前進的。

第二,未能把握時機,失了先手。如果當初蔣介石聽取張治中的建議,先于日軍發動攻擊,在日軍還沒有做好防禦,兵力不足的時候,完全可能擊退強敵。

第三,蔣介石的猶豫不決,或者說對美英法等國的調停抱有幻想,直接導緻戰役指揮的滞後,一步慢,步步慢,最終造成了無序的大潰退,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

第四,在具體的戰鬥中,國軍采取的是陣地戰,在裝備和士兵素質不如日軍的情況下去拼消耗,這不是一個正确的戰術。這樣的戰法,處處被動,最終失去了戰役的主動權。

第五,沒有在戰前認識到杭州灣的重要戰略地位,緻使日軍在金山衛順利登陸,對國軍形成了兩面夾擊的攻勢。

第六,參戰各部隊在協同作戰方面乏善可陳,加上通訊時常中斷,各自為戰,雖有七十五萬的軍隊,卻是一盤散沙。之是以最後的大撤退變成了大潰逃,主要就是指揮失控。

第七,情報方面的嚴重問題。戰役爆發前,國軍對日軍知之甚少,沒有認識到日軍的強大戰力,也不了解日軍作戰的特點,可以說,完全不清楚敵人是什麼樣子的,怎麼能夠打勝呢?

這次會戰雖然失敗,卻也不能說一無是處,作為最大規模的一次會戰,淞滬會戰有着獨特的曆史意義。

第一,頑強抵抗日軍三個月,為大海一大批工業設施和教育資源遷往内陸地區赢得了時間。

第二,打破了日軍三個月占領中國的狂妄計劃,打亂了日軍的戰略部署,使得日本提前進行了戰争總動員,從淞滬會戰開始,日本全國上下集中力量為戰争服務,掉入了戰争的深淵。越早掉進去,越早陷進去,也就越早失敗。

第三,在淞滬會戰中,既有蔣介石的嫡系部隊,也有桂軍湘軍川軍等地方軍閥,對形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起到了積極作用。在民族大義面前,全體中國人團結在一起,才能在裝備戰力不如日軍的情況下堅持抵抗了三個月,大量消滅了日軍的精銳部隊,為以後的抗戰最終勝利埋下種子。事實證明,日軍不是不可戰勝的。

第四,淞滬會戰也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是頑強不屈的,中華民族必将為争取民族獨立奮戰到底!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