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抗日战争最大规模会战淞沪会战简要过程,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提起淞沪会战,我们大多会想起四行仓库的阻击战,想起八百壮士的英勇无畏,对于淞沪会战的大致过程及失败的原因却知之甚少,而其历史意义更是无从谈起。本篇就和大家分享淞沪会战的过程,分析淞沪会战失败的原因,探索淞沪会战的历史意义,欢迎关注,为您分享更多历史故事。

淞沪会战始于日军的挑衅,1937年8月9日下午,日军的一个中尉大山勇夫带着一个士兵擅闯虹桥机场,被守卫机场的中国宪兵击毙,这实际上就是日军惯用伎俩,类似于卢沟桥事变。事后,日军要求惩处相关人员,还要求中国撤出保安队,这当然被中国断然拒绝。日军以此为借口,向上海增兵。同时,国民党方面也开始派遣部队开赴上海,做好战斗准备,然而,当张治中提出在8月13日早上发动进攻的请求时,蒋介石却命令等候。等什么呢?此时的蒋介石仍然对国际调停抱有幻想,不敢主动出击,今天看来,此举实为贻误战机。而日军则看破了国军的动向,在13日上午向宝山发起进攻,淞沪会战开始了。面对各方压力,蒋介石在14日终于下命令进行反攻。

抗日战争最大规模会战淞沪会战简要过程,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14日,中国空军发动空袭,轰炸了日军据点和舰艇,日军出云号遭到重创。张治中立即指挥87师和88师向日军进攻,然而,日军工事坚固,经过三日的血战,仍然没有进展,反而伤亡惨重。日军见到国军顽强抵抗,不断增兵,双方转入相持阶段。

23日开始,双方在罗店打起了拉锯战,白天,日军占领罗店,夜里,国军又拼命夺回,双方死伤惨重,在这个2平方公里的小镇上,没有一堵完整的墙壁,两万多尸体来不及掩埋。

9月5日,吴淞口北部的宝山县被日军2500余人包围,守在这里的只有五百壮士,他们在营长姚子青的率领下,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整整七天七夜的血战,最终只有一名传令兵幸存,营长姚子青后被追授为陆军少将。

抗日战争最大规模会战淞沪会战简要过程,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至此,日军从东面和北面向上海市区逼近,国军选择战略后撤,同时,蒋介石从全国各地调遣部队前来支援。这其中包括桂军、湘军和川军的主力部队。10月1日开始,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向薀藻浜以南的大场一带发起进攻,桂军21集团军英勇抵抗,然而,由于火力不支,加上士兵训练不足,不得不放弃了大场地区。

面对战场上的失利,白崇禧提出放弃上海,拉长战线,消耗日军兵力,然而,蒋介石还在指望英法美出面调停,他只是下令向苏州河南岸撤退,而在北岸的四行仓库,留下一个营的兵力进行阻击,这就是谢晋元的加强营。我们熟知的八百壮士,其实是四百人。

26日夜里,全营423人边打边撤,进入了四行仓库,做好了布防。27日上午,日军第三师团大摇大摆地向苏州河北岸挺进,到达四行仓库时,遭到伏击,被打死十多个人,马上调来坦克部队配合步兵作战,然而,四行仓库墙壁极厚,坦克也无济于世。谢晋元率领一营壮士居高临下,与日军周旋了四天四夜,毙敌二百余人,至29日,英美等国派出代表向国民政府递交请愿书,要求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止战斗,真不明白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竟然讲起了人道,这是什么道理?然而就是这样的理由,国民党当局强迫谢晋元撤进了租界内。

抗日战争最大规模会战淞沪会战简要过程,失败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四行仓库遗址

11月5日,日军十余万人由金山卫登陆,与上海的日军汇合,对国军苏州河以南的撤退部队形成了两面夹击,眼见70万部队危在旦夕,蒋介石于8日晚下令全面撤退。可是,由于命令仓促,指挥无序,全面撤退变成了全面溃逃,国军伤亡甚众。至11月11日,日军全面占领上海,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宣告结束。

在这次会战中,双方兵力投入达到百万,其中国军七十五万,日军二十五万,而伤亡也是惊人的,国军伤亡二十万,日军伤亡四万,也有说六万的。在这次会战中,国军的精锐部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以致于后面的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中央军已经无兵可调,直接造成了南京失守,30万同胞惨遭屠戮。日军占领上海,对于国民政府的经济也是巨大的打击,为以后的抗战被动局面留下了隐患。

那么,淞沪会战在国军兵力占优的条件下,为什么会失败呢?

第一,国军的装备水平与日军差距很大,同时,士兵的战斗力也不如日军。日军的步兵是靠炮火进攻的,而国军却是靠血肉前进的。

第二,未能把握时机,失了先手。如果当初蒋介石听取张治中的建议,先于日军发动攻击,在日军还没有做好防御,兵力不足的时候,完全可能击退强敌。

第三,蒋介石的犹豫不决,或者说对美英法等国的调停抱有幻想,直接导致战役指挥的滞后,一步慢,步步慢,最终造成了无序的大溃退,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第四,在具体的战斗中,国军采取的是阵地战,在装备和士兵素质不如日军的情况下去拼消耗,这不是一个正确的战术。这样的战法,处处被动,最终失去了战役的主动权。

第五,没有在战前认识到杭州湾的重要战略地位,致使日军在金山卫顺利登陆,对国军形成了两面夹击的攻势。

第六,参战各部队在协同作战方面乏善可陈,加上通讯时常中断,各自为战,虽有七十五万的军队,却是一盘散沙。之所以最后的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主要就是指挥失控。

第七,情报方面的严重问题。战役爆发前,国军对日军知之甚少,没有认识到日军的强大战力,也不了解日军作战的特点,可以说,完全不清楚敌人是什么样子的,怎么能够打胜呢?

这次会战虽然失败,却也不能说一无是处,作为最大规模的一次会战,淞沪会战有着独特的历史意义。

第一,顽强抵抗日军三个月,为大海一大批工业设施和教育资源迁往内陆地区赢得了时间。

第二,打破了日军三个月占领中国的狂妄计划,打乱了日军的战略部署,使得日本提前进行了战争总动员,从淞沪会战开始,日本全国上下集中力量为战争服务,掉入了战争的深渊。越早掉进去,越早陷进去,也就越早失败。

第三,在淞沪会战中,既有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也有桂军湘军川军等地方军阀,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民族大义面前,全体中国人团结在一起,才能在装备战力不如日军的情况下坚持抵抗了三个月,大量消灭了日军的精锐部队,为以后的抗战最终胜利埋下种子。事实证明,日军不是不可战胜的。

第四,淞沪会战也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是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必将为争取民族独立奋战到底!

觉得文章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免费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