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評】陳才生丨農民工筆下的情感世界

【書評】陳才生丨農民工筆下的情感世界

原創首發 侵權必究

農民工筆下的情感世界

——王儉周散文集《北坡風光》序

□ 陳才生 / 文

儉周兄是從“搞副業”踏入社會的,稱他“農民工”當不為過。當年,他高中一畢業,就背着鋪蓋卷兒上了工地,先作小工,後攬工程,再後辦公司,建工廠,奔波闖蕩數十年,似乎沒賺到什麼錢,但山窮水盡時,缪斯女神打開了一扇門,他的文學創作獲得了豐收。

莫非真應了歐陽修的話,“文窮而後工”乎?

【書評】陳才生丨農民工筆下的情感世界

就我有限的見聞,在安陽文學圈,有寫散文的,寫小說的,能像王儉周這樣把人物寫得出神入化的,實不多見。那個不會拉弦、不會唱大鼓、不會算卦隻能模仿林縣方言“預報天氣”讨生活的盲人“老何” (《老何》),到暮年,依然在拄着盲杖背着洗衣粉沿街叫賣,結果掉進水渠差點喪命。凄涼的晚景令人唏噓。那個任性灑脫後來下落不明的“三爺”(《三爺四記》),喜國術、愛唱歌,喜歡到女人堆裡讀書,希望像城裡人一樣過周末,更是給人們留下不盡的慨歎。那個年逾八旬渴望回家過年的老人(《我想回家過年》),兒子們踢皮球般借故推托不來接她,她卻依然抱着樂觀的想象。可憐可悲。那個口袋插鋼筆充滿自信敢和“正規軍”叫闆的老侯(《侯先生》),組織勞工列隊到軍人影院看電影,堅持要從正門進去的場景,更是令人忍俊不禁……這些人物是那麼鮮活,自然,突出,給我們展現出一個又一個世俗中人的情感世界。

【書評】陳才生丨農民工筆下的情感世界

作者憶故人,記舊事,狀山水,抒鄉情,筆墨所至,處處滲透着強烈的人性之光,那便是善良。“善是自然而然自内而發的,而不是有心為善的”(《 善是對孝的回報》),他筆下的許多人物正是這種發自心底的善的展現。那個說話荒腔走闆思維經常短路“一人吃飽不管他娘”的大軍,居然會記起“我爹當年交代過的債”(《還債》);那個借錢給兒子過生日遭辭退後依然沒忘記還錢的“敦煌大姐”(《敦煌大姐》),那個轉了五六圈終于将手包歸還失主的計程車司機張大哥(《張大哥的道》),那個為身無分文的農民工補票的學生模樣的小姑娘(《332路公共汽車上》),還有那個将助人視為當然的退休職工王言順(《善是對孝的回報》),等等,這些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默默無聞的小人物,身上卻潛藏着人類最為真誠可貴的美好品質,也是作者要着意表現的“大寫的人”(《挎鋼筆的人》)。

形象的成功刻畫、情思的深刻表達來自娴熟的語言技巧,這主要展現在作者對人事物景的描寫上。在《五顔六色的夢》中,作者寫貧困的年代,讀國小三年級的建水,想跟盲人三叔賣氣球掙錢,因羞于吆喝,結果一個也沒賣掉,于是兩人有段對話:

“你呀!就不是這窮命。好好學習吧,長大了當個科學家,為四個現代化做貢獻吧!”三叔說的話和老師的話一樣。建水知道是在安慰他,可聽起來總像是諷刺他一樣!

“三叔,我怎麼就這麼笨呢?”

“這不是笨,這叫臉皮薄。不像你三叔,一個瞎子看不見人,也就不怕丢人!你學這個幹啥?看看有多難?多苦!好好學習吧,學習才有出息,才有出路。”

“三叔,我要也是個瞎子該多好!”

“你這孩子瞎說什麼呢!瞎子的眼裡,永遠都是黑色的。”

【書評】陳才生丨農民工筆下的情感世界

為了能掙到錢,孩子想當盲人;而盲人渴望的,卻是孩子眼中的色彩。對話中,兒童的自卑與天真,盲叔的勸說與訓誡,令人發笑,令人落淚,笑中有悲,淚中有痛。生動的語言描寫真切地再現出那個貧困年代裡窮苦人的無奈與酸辛。

在《倒鍋》中,村裡的女人們都想倒一口輕便的鋁鍋實作她們的夢想,作者描述她們到處搜集舊電線、易拉罐、破鋁塊兒的情景:

剛開始在村裡面走街串巷,牆根兒、垃圾堆裡翻,後來擴大到村邊四野,最後蔓延到了鄰村。有時兩個人同時發現一根舊電線後起争執,有時兩人發現兩根埋在土裡面的電線,拽出來發現還是同一根後不得不攔腰折斷。

這裡,“走街串巷”“翻”“争執”“拽”“攔腰折斷”等動作,生動地描繪出女人們急迫的心情。叙中有描,描中有叙,典型的白描,十分傳神。

還有《花格襯衣》,寫“我”得到一件喜愛的花格襯衣,想去幽靜無人的沙河溝小溪旁試穿。路上,周圍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那天的天空湛藍湛藍的,有幾塊棉花雲在頭頂上飄蕩。鄉間小路兩旁的麥田裡,麥苗正在抽穗,綠色的海洋裡,鵝黃色油菜花在随風舞動。在這綠色和黃色的世界裡還有一縷紅色的花朵點綴其間,綠色、黃色、紅色,恰似我那新襯衣上彩條的顔色。此時蜜蜂在花蕊間忙碌,蝴蝶在眼前翩跹起舞,而我并沒有心情欣賞眼前的美景。我隻想看看水面裡那個穿着花格襯衣的自己。

【書評】陳才生丨農民工筆下的情感世界

湛藍的天空、飄蕩的白雲,綠色的麥田、鵝黃的油菜花,還有那在花蕊間忙碌的蜜蜂,翩跹起舞的蝴蝶,五彩缤紛,熱鬧非凡,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但如此美妙的環境,與自己快樂的心情想比,實在不算什麼,“我并沒有心情欣賞眼前的美景”,而是趟水過河,哼着歌曲,将鮮豔的“炮仗花”含在嘴裡,想象着“水面裡那個穿着花格襯衣的自己”。這段描寫,采用了映襯之法,對比之法,借景寫人,借物喻人,有動作,有心理,寫得情趣盎然,搖曳生姿。人物喜不自禁的心情,按捺不住的期待,表現得淋漓盡緻。

無論散文還是小說,作者都喜歡采用參與式的第一人稱叙事,以親見親曆的身份講述,如話家常,如見其人。比如《侯先生》中寫老侯帶着勞工列隊進入電影院的情景:

同志們啊,這是怎樣的一支隊伍?如果去掉一米四的俊生,去掉外八字腳的寶生,去掉那羅圈腿蘇海中,再去掉那幾個六十歲以上的老民工,把那雞窩似的頭發理成平頭,換上統一的服裝就真像一支軍隊了!我紅着臉沒敢去看電影。據說侯先生帶隊到禮堂門前,原地踏步待命。等一、二、三營的戰士進去後,侯先生一溜兒小跑,到值班首長面前敬禮報告……楊副團長憋得臉紅,終于沒有笑出聲來!

講述者介紹民工隊伍的淩亂,采用了“排除法”,明褒實貶,既寫出了民工隊伍的衣冠不整形态各異,又寫出了他們不甘落俗渴望尊重的鄭重認真。場面诙諧而幽默。

【書評】陳才生丨農民工筆下的情感世界

再如《三爺四記》中寫三爺唱歌起初半推半就後來一發而不可收的情景:

三爺不唱則已,隻要一開嗓,不唱到“路斷人稀”不收場。一次,我和三爺倆人坐在一棵梧桐樹下納涼。我說,來一首《戰士的第二故鄉》。三爺一笑,露出那一排黃牙,搖着頭。我說就一首。三爺還是笑着搖頭。我說你再溫習一遍,别生疏了。三爺說,那怎麼會生疏,溜着呢!不信你聽——“請聽歌曲,《戰士的第二故鄉》!”三爺自己報幕後,弄起了長篇,歌曲一首接着一首,滔滔不絕,隻唱得我在夢裡從西天取經回來,三爺還在唱。我說三爺,我給你找口水喝吧,三爺說别搗亂,不渴,背誦完《論持久戰》就結束。

真正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本來隻是逗一下三爺,誰知他卻認真得令人受不了。他自我報幕的神态,“滔滔不絕”的演唱,通過“隻唱得我在夢裡從西天取經回來,三爺還在唱”表現了出來。

【書評】陳才生丨農民工筆下的情感世界

作者創作的成功還表現在作品的巧妙構思上。比如《礦長的苦惱》,寫年輕的礦工們服裝的變化在守舊的礦長心中産生的巨大沖擊,通過具體的生活細節,折射出改革開放年代人們的生活和心理發生的變化。《老房子》記錄着一家人的苦辣酸甜,見證着自己的成長,有快樂,有艱辛,調侃的語調中透露着生活的艱難和對故園的眷戀。《走進浙水》寫一個小山村的變化,映射出山裡人觀念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敦煌散記》一文,寫洞窟中的經卷、大漠裡的駱駝、驢肉黃面、豬腳子、羊肉粉湯引出來的風俗,以及敦煌城裡的河南人、敦煌人的慢生活等等,談古論今,縱橫捭阖,勾畫出一幅蒼茫宏闊的文化長卷。還有像《藝境太行》《故鄉的雪》、《雨晴樓》等等,看似閑情偶記,漫不經心,實則如行雲流水,順勢而成,随意之中有妙味,曲徑過後見洞天,可謂大巧若拙,柳暗花明,足見作者别具匠心的藝術追求。

【書評】陳才生丨農民工筆下的情感世界

觀文集所收,含散文、小說、評論、雜文諸體,每種文體都不乏佳作,實在難能可貴。究其因,首先要歸于作者敏感而多思的生活體驗。他曾說過:“吃窩窩頭的人是寫不出《獅子頭》的。梁實秋能寫出好文章,得益于他出生在一個‘鐘鳴鼎食’之家,而我們寫不出好的美食篇有了一個借口,我們是貧下中農的孩子呀。”(《我與一本書》)他雖然寫不出富人眼裡的“獅子頭”,但卻寫出了窮孩子眼中的餃子,打工者眼中“一胳膊長”的白面馍,以及落魄者眼中的世态,路人心中的善良。隻有經曆過坎坷與挫折、失敗與痛苦,流過汗、落過淚,有過絕望與期盼,有過憂愁與辛酸,才可能有如此刻骨銘心的生活記憶。他筆下所寫多是自己的親身經曆或耳聞目睹,情動于中而形之于言,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故真實,可感,充滿了泥土的氣息。

另外,作品能打動讀者,還在于作者有一顆扶弱濟困的憐憫之心。他來自底層,出身貧寒,有過磨難,受過跌打,能深刻體會到小人物的艱難,能了解他們所遭受的困境,這也是其作品接地氣有深度的重要原因。他曾說:“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挎鋼筆的人》)這段話可視為作者的創作觀。當然,一個作家走向成熟,能化生活為藝術,除上面所述,還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學素養。對此,他亦有自己的想法:“不虛應故事,不堆砌文字。沒有華麗辭藻,平平淡淡,真真切切,娓娓道來。”(《讀“南瓜花”有感》),這種藝術上的追求,也許就是其寫作走向成功的秘訣了。

【書評】陳才生丨農民工筆下的情感世界

儉周的創作起于何時,我并不清楚,看到其作品也隻是近年之事。讀過這部書稿,我有一種意外的驚喜:在看似平靜甚或沉寂的當今文壇,居然有如此埋頭耕耘且成就不凡的作者,實乃這片土地上的幸事。在未來的創作中,希望他能于作品結構、手法運用諸方面再作更多的研究,相信會有更加出色的表現。

2021年11月于殷都古城

附:

《北坡風光》作品簡介

《北坡風光》是一本煙火氣息很濃郁的文集,裡有許多生活在底層“小人物”的故事,每一個“小人物”的故事,都閃爍着人性善良的光芒;文集裡也有作者對生活中一些世俗現象的思考,每一份思考都展現着對生活的真誠和熱愛。

《北坡風光》這本文集,依照“情感、遊記、人物、生活、雜談”分為五章,無論寫人還是寫景,該作品都散發着一股淡淡的鄉愁,都展現着作者對家鄉以及家鄉人們的深深愛戀。文集的語言樸實,通俗易懂,其中很多作品幾乎是一幅原汁原味的生活素描,這幅生活的“畫卷”笑裡含着淚,淚裡折射着痛。

本書由團結出版社于2022年出版發行。

《北坡風光》作者:王儉周,筆名建樹 ,男,1968年生,漢族,農民,林州市河順鎮人。河南省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安陽市作家協會會員,林州市作家協會會員,芝蘭園簽約作者。現就職于林州市贊鑫盤扣腳手架制造有限公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