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评】陈才生丨农民工笔下的情感世界

【书评】陈才生丨农民工笔下的情感世界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农民工笔下的情感世界

——王俭周散文集《北坡风光》序

□ 陈才生 / 文

俭周兄是从“搞副业”踏入社会的,称他“农民工”当不为过。当年,他高中一毕业,就背着铺盖卷儿上了工地,先作小工,后揽工程,再后办公司,建工厂,奔波闯荡数十年,似乎没赚到什么钱,但山穷水尽时,缪斯女神打开了一扇门,他的文学创作获得了丰收。

莫非真应了欧阳修的话,“文穷而后工”乎?

【书评】陈才生丨农民工笔下的情感世界

就我有限的见闻,在安阳文学圈,有写散文的,写小说的,能像王俭周这样把人物写得出神入化的,实不多见。那个不会拉弦、不会唱大鼓、不会算卦只能模仿林县方言“预报天气”讨生活的盲人“老何” (《老何》),到暮年,依然在拄着盲杖背着洗衣粉沿街叫卖,结果掉进水渠差点丧命。凄凉的晚景令人唏嘘。那个任性洒脱后来下落不明的“三爷”(《三爷四记》),喜武术、爱唱歌,喜欢到女人堆里读书,希望像城里人一样过周末,更是给人们留下不尽的慨叹。那个年逾八旬渴望回家过年的老人(《我想回家过年》),儿子们踢皮球般借故推托不来接她,她却依然抱着乐观的想象。可怜可悲。那个口袋插钢笔充满自信敢和“正规军”叫板的老侯(《侯先生》),组织工人列队到军人影院看电影,坚持要从正门进去的场景,更是令人忍俊不禁……这些人物是那么鲜活,自然,突出,给我们展现出一个又一个世俗中人的情感世界。

【书评】陈才生丨农民工笔下的情感世界

作者忆故人,记旧事,状山水,抒乡情,笔墨所至,处处渗透着强烈的人性之光,那便是善良。“善是自然而然自内而发的,而不是有心为善的”(《 善是对孝的回报》),他笔下的许多人物正是这种发自心底的善的体现。那个说话荒腔走板思维经常短路“一人吃饱不管他娘”的大军,居然会记起“我爹当年交代过的债”(《还债》);那个借钱给儿子过生日遭辞退后依然没忘记还钱的“敦煌大姐”(《敦煌大姐》),那个转了五六圈终于将手包归还失主的出租车司机张大哥(《张大哥的道》),那个为身无分文的农民工补票的学生模样的小姑娘(《332路公交车上》),还有那个将助人视为当然的退休职工王言顺(《善是对孝的回报》),等等,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身上却潜藏着人类最为真诚可贵的美好品质,也是作者要着意表现的“大写的人”(《挎钢笔的人》)。

形象的成功刻画、情思的深刻表达来自娴熟的语言技巧,这主要体现在作者对人事物景的描写上。在《五颜六色的梦》中,作者写贫困的年代,读小学三年级的建水,想跟盲人三叔卖气球挣钱,因羞于吆喝,结果一个也没卖掉,于是两人有段对话:

“你呀!就不是这穷命。好好学习吧,长大了当个科学家,为四个现代化做贡献吧!”三叔说的话和老师的话一样。建水知道是在安慰他,可听起来总像是讽刺他一样!

“三叔,我怎么就这么笨呢?”

“这不是笨,这叫脸皮薄。不像你三叔,一个瞎子看不见人,也就不怕丢人!你学这个干啥?看看有多难?多苦!好好学习吧,学习才有出息,才有出路。”

“三叔,我要也是个瞎子该多好!”

“你这孩子瞎说什么呢!瞎子的眼里,永远都是黑色的。”

【书评】陈才生丨农民工笔下的情感世界

为了能挣到钱,孩子想当盲人;而盲人渴望的,却是孩子眼中的色彩。对话中,儿童的自卑与天真,盲叔的劝说与训诫,令人发笑,令人落泪,笑中有悲,泪中有痛。生动的语言描写真切地再现出那个贫困年代里穷苦人的无奈与酸辛。

在《倒锅》中,村里的女人们都想倒一口轻便的铝锅实现她们的梦想,作者描述她们到处搜集旧电线、易拉罐、破铝块儿的情景:

刚开始在村里面走街串巷,墙根儿、垃圾堆里翻,后来扩大到村边四野,最后蔓延到了邻村。有时两个人同时发现一根旧电线后起争执,有时两人发现两根埋在土里面的电线,拽出来发现还是同一根后不得不拦腰折断。

这里,“走街串巷”“翻”“争执”“拽”“拦腰折断”等动作,生动地描绘出女人们急迫的心情。叙中有描,描中有叙,典型的白描,十分传神。

还有《花格衬衣》,写“我”得到一件喜爱的花格衬衣,想去幽静无人的沙河沟小溪旁试穿。路上,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那天的天空湛蓝湛蓝的,有几块棉花云在头顶上飘荡。乡间小路两旁的麦田里,麦苗正在抽穗,绿色的海洋里,鹅黄色油菜花在随风舞动。在这绿色和黄色的世界里还有一缕红色的花朵点缀其间,绿色、黄色、红色,恰似我那新衬衣上彩条的颜色。此时蜜蜂在花蕊间忙碌,蝴蝶在眼前翩跹起舞,而我并没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美景。我只想看看水面里那个穿着花格衬衣的自己。

【书评】陈才生丨农民工笔下的情感世界

湛蓝的天空、飘荡的白云,绿色的麦田、鹅黄的油菜花,还有那在花蕊间忙碌的蜜蜂,翩跹起舞的蝴蝶,五彩缤纷,热闹非凡,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但如此美妙的环境,与自己快乐的心情想比,实在不算什么,“我并没有心情欣赏眼前的美景”,而是趟水过河,哼着歌曲,将鲜艳的“炮仗花”含在嘴里,想象着“水面里那个穿着花格衬衣的自己”。这段描写,采用了映衬之法,对比之法,借景写人,借物喻人,有动作,有心理,写得情趣盎然,摇曳生姿。人物喜不自禁的心情,按捺不住的期待,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散文还是小说,作者都喜欢采用参与式的第一人称叙事,以亲见亲历的身份讲述,如话家常,如见其人。比如《侯先生》中写老侯带着工人列队进入电影院的情景:

同志们啊,这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如果去掉一米四的俊生,去掉外八字脚的宝生,去掉那罗圈腿苏海中,再去掉那几个六十岁以上的老民工,把那鸡窝似的头发理成板寸,换上统一的服装就真像一支军队了!我红着脸没敢去看电影。据说侯先生带队到礼堂门前,原地踏步待命。等一、二、三营的战士进去后,侯先生一溜儿小跑,到值班首长面前敬礼报告……杨副团长憋得脸红,终于没有笑出声来!

讲述者介绍民工队伍的凌乱,采用了“排除法”,明褒实贬,既写出了民工队伍的衣冠不整形态各异,又写出了他们不甘落俗渴望尊重的郑重认真。场面诙谐而幽默。

【书评】陈才生丨农民工笔下的情感世界

再如《三爷四记》中写三爷唱歌起初半推半就后来一发而不可收的情景:

三爷不唱则已,只要一开嗓,不唱到“路断人稀”不收场。一次,我和三爷俩人坐在一棵梧桐树下纳凉。我说,来一首《战士的第二故乡》。三爷一笑,露出那一排黄牙,摇着头。我说就一首。三爷还是笑着摇头。我说你再温习一遍,别生疏了。三爷说,那怎么会生疏,溜着呢!不信你听——“请听歌曲,《战士的第二故乡》!”三爷自己报幕后,弄起了长篇,歌曲一首接着一首,滔滔不绝,只唱得我在梦里从西天取经回来,三爷还在唱。我说三爷,我给你找口水喝吧,三爷说别捣乱,不渴,背诵完《论持久战》就结束。

真正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本来只是逗一下三爷,谁知他却认真得令人受不了。他自我报幕的神态,“滔滔不绝”的演唱,通过“只唱得我在梦里从西天取经回来,三爷还在唱”表现了出来。

【书评】陈才生丨农民工笔下的情感世界

作者创作的成功还表现在作品的巧妙构思上。比如《矿长的苦恼》,写年轻的矿工们服装的变化在守旧的矿长心中产生的巨大冲击,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折射出改革开放年代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发生的变化。《老房子》记录着一家人的苦辣酸甜,见证着自己的成长,有快乐,有艰辛,调侃的语调中透露着生活的艰难和对故园的眷恋。《走进浙水》写一个小山村的变化,映射出山里人观念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敦煌散记》一文,写洞窟中的经卷、大漠里的骆驼、驴肉黄面、猪蹄子、羊肉粉汤引出来的风俗,以及敦煌城里的河南人、敦煌人的慢生活等等,谈古论今,纵横捭阖,勾画出一幅苍茫宏阔的文化长卷。还有像《艺境太行》《故乡的雪》、《雨晴楼》等等,看似闲情偶记,漫不经心,实则如行云流水,顺势而成,随意之中有妙味,曲径过后见洞天,可谓大巧若拙,柳暗花明,足见作者别具匠心的艺术追求。

【书评】陈才生丨农民工笔下的情感世界

观文集所收,含散文、小说、评论、杂文诸体,每种文体都不乏佳作,实在难能可贵。究其因,首先要归于作者敏感而多思的生活体验。他曾说过:“吃窝窝头的人是写不出《狮子头》的。梁实秋能写出好文章,得益于他出生在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而我们写不出好的美食篇有了一个借口,我们是贫下中农的孩子呀。”(《我与一本书》)他虽然写不出富人眼里的“狮子头”,但却写出了穷孩子眼中的饺子,打工者眼中“一胳膊长”的白面馍,以及落魄者眼中的世态,路人心中的善良。只有经历过坎坷与挫折、失败与痛苦,流过汗、落过泪,有过绝望与期盼,有过忧愁与辛酸,才可能有如此刻骨铭心的生活记忆。他笔下所写多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情动于中而形之于言,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故真实,可感,充满了泥土的气息。

另外,作品能打动读者,还在于作者有一颗扶弱济困的怜悯之心。他来自底层,出身贫寒,有过磨难,受过跌打,能深刻体会到小人物的艰难,能理解他们所遭受的困境,这也是其作品接地气有深度的重要原因。他曾说:“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挎钢笔的人》)这段话可视为作者的创作观。当然,一个作家走向成熟,能化生活为艺术,除上面所述,还需要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对此,他亦有自己的想法:“不虚应故事,不堆砌文字。没有华丽辞藻,平平淡淡,真真切切,娓娓道来。”(《读“南瓜花”有感》),这种艺术上的追求,也许就是其写作走向成功的秘诀了。

【书评】陈才生丨农民工笔下的情感世界

俭周的创作起于何时,我并不清楚,看到其作品也只是近年之事。读过这部书稿,我有一种意外的惊喜:在看似平静甚或沉寂的当今文坛,居然有如此埋头耕耘且成就不凡的作者,实乃这片土地上的幸事。在未来的创作中,希望他能于作品结构、手法运用诸方面再作更多的研究,相信会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2021年11月于殷都古城

附:

《北坡风光》作品简介

《北坡风光》是一本烟火气息很浓郁的文集,里有许多生活在底层“小人物”的故事,每一个“小人物”的故事,都闪烁着人性善良的光芒;文集里也有作者对生活中一些世俗现象的思考,每一份思考都体现着对生活的真诚和热爱。

《北坡风光》这本文集,依照“情感、游记、人物、生活、杂谈”分为五章,无论写人还是写景,该作品都散发着一股淡淡的乡愁,都体现着作者对家乡以及家乡人们的深深爱恋。文集的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其中很多作品几乎是一幅原汁原味的生活素描,这幅生活的“画卷”笑里含着泪,泪里折射着痛。

本书由团结出版社于2022年出版发行。

《北坡风光》作者:王俭周,笔名建树 ,男,1968年生,汉族,农民,林州市河顺镇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林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芝兰园签约作者。现就职于林州市赞鑫盘扣脚手架制造有限公司。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