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公立醫院也開始缺病人了?三甲醫院這一新規定,值得所有醫生警醒

因為醫院出台的一項措施,湖南省某公立三甲醫院醫生李佳婧對未來感到憂心。

按照該醫院規定,對投訴實施零容忍,凡出現投訴,每次扣罰當事人及所屬科室中層幹部各200元;經相關部門調查核實為有效投訴的,每次扣罰當事人及所屬科室中層幹部各500元。

「現在很多醫院規定,凡是有投訴就不問青紅皂白先罰款,我們醫院是:如果落實是有效投訴,就再加碼懲罰。」李佳婧向我們吐槽,這讓人很無奈,很寒心,

公立醫院也開始缺病人了?三甲醫院這一新規定,值得所有醫生警醒

李佳婧供圖

在讨論這一規定是否合理之前,我們發現越來越多醫院開始重視醫療投訴的接待與處理,并與醫務人員的相關考核挂鈎。

這或許釋放了一個信号:醫生是時候改變自身服務态度了。

高壓政策與壓抑的員工

「但凡出現投訴,行政部門的角度都是想當然認為是醫務人員有錯,處理起來毫無情面,甚至很多時候不講道理。」李佳婧覺得很委屈。

李佳婧覺得難以接受的地方在于:隻要一接到投訴,醫務科就會給當事醫生留「案底」,在績效考核、職稱晉升、評優評先等方面扣款、扣分。

高壓之下,李佳婧開始變得小心翼翼:「比如有些患者堅持自己的不合理要求,醫生可能不敢從醫學角度堅持自己正确的意見。因為怕他投訴你。」

公立醫院也開始缺病人了?三甲醫院這一新規定,值得所有醫生警醒
公立醫院也開始缺病人了?三甲醫院這一新規定,值得所有醫生警醒

該院10月18日-11月29日投訴情況公示

北京市華衛律師事務所律師高超指出,「一投訴就扣錢」的規定是醫院内部制度,扣的是獎金,「通常來說不違法,主要跟醫院内部行政水準有關」。

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恩澤醫院副院長吳小脈認為,這種「簡單粗暴」的管理方式并不科學,與重視醫療投訴的初衷适得其反。

「處理醫療投訴的目的不是罰款,其實這種處理方式不利于醫院發現真正問題,解決問題。」吳小脈認為。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原院長、春田醫管創始人段濤同樣不認同罰錢的手段:「它隻會給員工帶來壓抑。」

壓抑的員工如何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

投訴如何與醫生挂鈎

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公布《醫療機構投訴管理辦法》,規定醫療機構應當規範投訴管理工作,定期統計投訴情況,統計結果應當與年終考核、醫師定期考核、醫德考評、評優評先等相結合。

這之後,越來越多醫院出台相關規定。吳小脈說,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恩澤醫院實行安全醫療積分和職業道德積分管理制度,總分12分,與年度考核、職稱晉升有一定關聯。

若醫生有違反「十八項醫療核心制度」行為,将被扣分;但對與服務态度有關的投訴,醫院會将患者訴求回報給當事醫生,進行口頭提醒,後續持續跟蹤。

吳小脈所在醫院,很少有醫生因為與服務态度有關的投訴而被處罰,一般以溝通教育為主,「更不會扣錢」。若該醫生的此類投訴接連超過多次,才會進入上會讨論分析、扣分等流程。在恩澤醫院,接到患者投訴,首先要調查驗證,如果是客觀事實,事件将會被上報給安全品質委員會讨論分析,然後做出處理意見。

正确處理醫療投訴,是提高患者滿意度、改善醫療服務的有力手段。無論是毫不留情的「一投訴就留案底」,還是婉轉柔和的積分制,越來越多醫院将醫療投訴與醫生管理直接挂鈎。

但在政策誘因之外,讓醫院不得不重視醫療服務品質的是另一個誘因,可能是市場競争的壓力。

「現在公立醫院也開始缺病人了。」段濤說。

大醫院也要「攬客」

新冠疫情為公立醫院建立與擴建按下「加速鍵」。

2021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國家衛生健康委在答複人大代表提出的《關于有效放寬公立醫院數量和規模限制的建議》時提到,要合理調整公立醫院的床位配置标準,支援部分實力強的公立醫院在控制單體規模的基礎上,适度建設發展多院區,發生重大疫情時,迅速轉換功能。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公立醫院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适逢「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公立醫院開啟新一輪建設潮。

據霍爾斯智庫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全國範圍内近20個地區,102家三甲公立醫院開啟分院建設潮,新增床位數12.8萬,投資金額高達1800億。

公立醫院也開始缺病人了?三甲醫院這一新規定,值得所有醫生警醒

與此同時,河南省、天津市、西安市、濟南市等多地官方陸續公布未來幾年省市内大型醫院建設規劃,提出将新增三級醫院數量和常備床位張數。

與高調的建設潮呈反向趨勢的是,公立醫院營運正面臨較大壓力。

疫情限制了患者流動,在此期間,公立醫院門診量、床位使用率及周轉率、業務收入等普遍下降,據廣州艾力彼調查26省市300餘家醫療機構資料顯示,94.1%的醫院在疫情期間出現現金流的同比下降,其中76.6%的醫院下降幅度超過20%。

醫院越來越多,患者越來越少,這使得公立醫院開始面臨「獲客」挑戰。而從任何角度來講,服務好現有客戶就是最好的獲客方式。是以,大環境下,醫院對醫療投訴的處理及提高患者滿意度,越來越重視。

這些趨勢給醫生敲響警鐘:要改變服務态度了。

「高高在上要不得」

「醫生提供什麼,患者就必須接受什麼」的時代正在過去。

我們采訪調研發現,大多數醫療投訴與服務态度有關。李佳婧向我們展示的公示顯示,8個案例中5個與服務态度或醫患溝通有關;在台州恩澤醫療中心(集團)恩澤醫院,2021年上半年,服務中心接到醫療投訴20起左右,多數與醫患溝通有關;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也是如此,該院醫患關系辦公室覃濤曾告訴健康界,在他經手的醫療投訴中,很大部分與患者就醫體驗有關。

種種資料表明,患者需求正向醫院的服務态度發出挑戰。

在這樣一種環境下,段濤認為醫生的「高高在上」已經要不得,尊重是互相的,醫生在提供醫療服務時不能再帶着「甲方思維」。

「醫生的言語表達,跟自身專業素養有關系,與其專業能力、自信心都挂鈎。」吳小脈舉例道,往往越是大專家,服務态度就會越好。

醫療行業改進服務品質的這場運動,已經晚于其他行業很多年。市場競争下,各行各業都希望利用更好的服務吸引并留住消費者,以「海底撈」等以服務見長的企業迅速成長。

李佳婧卻不認為「海底撈」等場所的服務可以等同于醫療服務。「前者是正兒八經的消費服務場所。醫務人員面臨的是過強臨床工作量+紛繁複雜的考核名額+遭受各種不平等待遇+高标準的醫德要求+形形色色的病理狀态下的患者。」李佳婧說,這種工作狀态中,醫務人員難免有「口氣不好、心情不好」的時候,「但這隻是少數情況」。

那麼,醫生們的不滿與委屈如何消解?

投訴背後,隐藏着醫療專業上的問題

比醫生改進行為舉止更重要的是,醫療管理方法的完善改進。

「醫生一上午要看80~90個的門診,你讓他怎麼去滿足所有的患者需求?」段濤以多年三甲公立醫院管理經驗總結道,衡量什麼就考核什麼,醫務人員的行為都是被醫院各種考核名額所指引,是以醫院管理者不能「既要……又要……」,要在「快、好、便宜」之間找到平衡,制定合理考核标準。

「沒有無意義的投訴,也根本不存在無效投訴。」吳小脈則希望醫院以處理醫療投訴作為契機,改進制度或流程上的問題。

吳小脈認為所有有關服務态度的投訴,其背後一定隐藏着醫療專業上的問題,「患者缺乏專業判斷,隻能從态度上去投訴」。

而醫院要做的,就是發現背後醫療制度或流程上的問題,然後改進并建立新的制度和流程。

高超同樣認為,針對投訴的積極調查、認真處置,尋找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提高醫療效率、促進醫療公平,才是政府推動「接訴即辦」的根本目的。

段濤将激發員工身上的善良品質與潛能,當作醫院管理者最重要的管理工作。

而這需要管理者有耐心,僅靠簡單粗暴的罰錢手段是辦不到的。

沒有滿意的員工,就沒有滿意的患者,段濤提到,醫院管理者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是,讓員工認同醫院核心價值觀和醫院文化,「當每個員工都能發自内心地認真對待患者時,才是一個組織的最佳狀态」。

*注:文中李佳婧為化名

撰文 | 健康界

撰文 | 楊瑞靜

編輯 | Swag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