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随和又自尊。——餘秋雨
1863年5月,大渡河畔,翼王石達開劍眉緊鎖。

三天前,石達開下令多備船筏,次日渡河,但當晚天降大雨,河水暴漲,竟是百年不遇的提前漲水,無法行船。
此時數支清軍已完成多路合圍,重重圍困,如鐵桶一般。
難道真是絕路了嗎?石達開長歎一聲,發出烏江邊,西楚霸王項羽般的哀歎。
此時石達開不免陷入回憶。
石達開出生于貴縣(今貴港市港北區奇石鄉達開村 )北山裡一個比較富裕農民的家庭裡。石達開的父親石昌輝約在達開五至九歲時便已早逝。丢下了弱妻幼子(四個未成年的兒女),家庭境況大不如前。
俗話說,家貧出孝子,石達開也是以早早的背負了生活的重擔。
少年時,種田之外,兼做生意。買賣雞鴨,做牛販。運炭到平天山礦區出售。年方十四歲的石達開巳凜然成人,早就挑起維持家計的重擔。
他奔走江湖,廣交四方豪傑,與當時在浔梧一帶活動的天,地會首領羅大綱、大頭羊張钊有交往,也與平天山礦區勞工和廣大農民建立了密切的關系。是以一方豪傑的名聲在外。
道光年間,官場腐敗,民生困苦。1847年,石達開十六歲,正在廣西以傳播基督教為名籌備反清起義的洪秀全、馮雲山慕名來訪,邀其共圖大計,石達開慨然允諾,三年後毀家纾難,率四千餘人參加金田起義,被封為左軍主将。意為"羽翼天朝"。
西王蕭朝貴在湖南長沙陣亡後,太平軍在長沙城下陷入清軍反包圍,形勢萬分危急,石達開率部西渡湘江,開辟河西基地,緩解了太平軍的缺糧之危,又多次擊敗進犯之敵,取得"水陸洲大捷",重挫清軍士氣。
其後,為全軍先導,經河西安全撤軍,跳出反包圍圈,奪嶽陽,占武漢,自武昌東下金陵,二十八天挺進一千八百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令清軍聞風喪膽,号之曰"石敢當"。是以受封為翼王。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骁勇的戰将之一,其他兩位為李秀成,陳玉成,論資曆都比石達開晚。
02
再來說下晚清名臣駱秉章。
清末亂世,沸沸揚揚,卻也是以亂世出英雄,呈現了諸如石達開,李秀成,曾國藩等一時之人傑,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之前已有講述,今天說說晚清名臣駱秉章的故事。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駱秉章出生于廣東花縣。道光十二年(1832年),讀了三十多年經書,已然39歲的駱秉章大器晚成,終以恩科六十名進士,殿試二甲二十七名,朝考入選,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踏上為官生涯。曆任遍修、江南道、四川道監察禦史等職。因辦事清正,深得朝廷信任。
駱秉章受命稽察吏部銀庫,到任之後清查陋規,嚴格進行檢閱。官員們都不能徇私枉法,是以想找個機會将他弄走,正好發現了他的疏漏,但是上級官員穆彰阿調查後,發現駱秉章做事确實一絲不苟,分毫不沾,是以大有感觸,對他更加器重。
穆彰阿召見駱秉章說:"你清查庫銀的嚴格可真是空前絕後啊,我一定要讓你再留在這裡三年,這将對國庫大為有利。"駱秉章對答說:"我留在這裡一年,那些官員就已經非常難做了,如果讓我再留三年,恐怕那些官員們一個都不能活了!"那些官員的陰謀沒有得逞。後來駱秉章曆任給事中、鴻胪寺少卿、奉天府丞兼學政等職。
不過之後還是因為疏忽被抓到把柄了,因治下銀庫虧欠的事被揭發,共虧短九百多萬兩。駱秉章因失察之罪被罷職,仍罰賠庫款一萬八千二百兩賠罪。
審查完畢之後,沒想到因禍得福,受到道光帝青睐,道光帝知道駱秉章持正無私,召見時對他說:"你這一年年查庫辦得很好,不隻是朕一人知道,而是人人皆知。如今有了此案你的名字将會更出名,如果沒有這個案件,朕還不知道你的名字呢。你好好讀書,認真做官,将來好好為國家辦事。"特旨以庶子的身份留用。
自此道光帝對他信任有加,又升侍講學士,出任湖北按察使。不久駱秉章歸鄉丁母憂。結束之後補右庶子,先後赴任山東、河南、江蘇按事。
道光三十年(1850年),鹹豐帝命他出任湖南,任湖南巡撫。鹹豐元年(1851年),發生了一件令鹹豐帝非常懊惱的事,就在他登基的第一年, 太平天國在廣西金田起義,一路勢如破竹,清廷各路官兵一敗再敗。
這簡直是打臉,但是太平軍勢大,清軍歌舞升平已久,之前賴以立國的八旗軍竟然因為常年不曆戰事,戰鬥力薄弱,一觸即潰,之後太平軍來到湖南,駱秉章一介文臣,因為防守不力,被革職留任。後來以守長沙有功複職,并為清廷所倚重。
之後清廷因為八旗軍戰鬥力降低,發旨支援團練,也就是通過發展地方武裝。之後的近代巨枭袁世凱,東北王張作霖都是通過創辦團練發家的。
駱秉章任上支援當時的一介小官,曾國藩辦團練,沒想到後來曾國藩後起之秀,成長為清廷的參天大樹。又聘左宗棠作為幕僚,事無巨細,都聽他的。
因為得到清廷的信任,鹹豐帝命他督辦四川軍務,率軍入川,任四川總督。
駱秉章一生清廉,被譽為“晚清第一清官”,他整頓吏治,惠濟百姓,受到百姓擁戴。
03
曆史有時就是這麼愛開玩笑。縱觀鹹豐帝一生,從登基到退隐落幕,太平軍竟然伴随了他十幾年的為政生涯。
到了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因為内亂,實力大損,石達開為避免天王猜忌,出走天京,到四川孤軍奮戰,崛起十一年的太平軍,因為内亂實力大損,終于到了落幕的時候了。
太平軍因為孤軍深入,被重重包圍在大渡河沿岸。駱秉章派重兵防守大渡河,斷太平天國名将石達開的後路,石達開被圍于安順場,之後石達開終于因為陷入重圍,翼王石達開終于不複往昔風采,太平天國事業走到窮途末路了。
石達開主力在與湘軍激戰時,被曾與之結盟的彜族土司出賣,遭受重創,在大渡河南岸被困了40多天,仍無法突圍。
但是翼王石達開手下的軍隊,盡管多次孤軍深入,損兵折将,然而作為石達開十幾年縱橫天下的倚仗,仍不失為一支勁旅,并為對手所深深忌憚!即使全殲這支部隊,防守的清軍仍需要大傷元氣。
駱秉章是以親自釋出公告說,命人豎起投誠免死的大旗,投降不殺!
石達開部衆不為所動,願與翼王共生死!
石達開回首蕩氣回腸的一生,看着這支跟随自己十幾年的部屬,發出了當年烏江邊項羽般的哀歎。
深知天國事業難挽敗局的他,希望手下有個不錯的歸宿。是以經過考慮,認為駱秉章清名已久,他的諾言應該是可信的,于是石達開寫信給駱秉章,請求和談,表示以個人生死來換取部下生命安全。
願一人而自刎,全三軍以投安,希望“宥我将士,請免誅戮”。駱秉章接受石達開的請求,同意“投誠免死”。
駱秉章佯稱答應,後石達開部衆在翼王的要求下,紛紛卸甲。石達開也解除武裝,義無反顧地走向了湘軍營帳,甘願成為俘虜了,解至成都淩遲處死。
然而接下來的事情就令人出乎意料了。
當6000餘名太平軍将士集體放下武器後,駱秉章卻變卦了,其部下繳械投誠後,他下令将200多名太平軍将領和2000餘名石達開的親信士卒全部處死,其餘四千餘人發路票遣散,尚有二千人安置在大樹堡寺廟,駱秉章在一晚上将他們全部剿滅。
都說君子一言,驷馬難追,晚清名臣駱秉章,縱觀其一生,也算是個不錯的人物了,為何出爾反爾殺了石達開的部屬?
或許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駱秉章自幼讀儒家經典,認為石達開部是叛賊。
官賊不兩立,從心裡蔑視太平軍,認為對他們,可以不講信義可言。又因為儒家之仁義禮智信,内心還存有一定的良知道義,是以最終放了剩餘的兩千餘人。也有說法是,另兩千人跑的快,終于逃脫劫難。
二是從現實出發,認為石達開的将領及親信士卒,骁勇善戰,本着不能放虎歸山。隻得就地剿滅。
三是為了自保。
如果這樣放了石達開餘部,石達開餘部萬一接着生出事端,在朝堂上必定會被有所诟病,名譽掃地是小的,重則削職重罪。
即使貴為四川都督的駱秉章也擔當不起,保守起見,隻得違背諾言,将石達開部大數誅殺。
157年後的今天,這個局中局依然難解。
朋友們,你們認為駱秉章的這個做法,是對的還是錯的呢,歡迎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