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者的堅守與操守

【大家】

學者的堅守與操守

——憶業師王慶成先生

作者:夏春濤(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理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史學理論研究》主編)

太平天國研究是一門具有世界影響的顯學,至今已持續一個世紀。蕭一山、郭廷以、簡又文、羅爾綱等前輩筚路藍縷,是現代學術史上該領域成就卓著的第一代學者。新中國成立後成長起來的第二代學者群星璀璨,王慶成先生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學者之一。

王先生精于太平天國研究,晚年在晚清華北農村、清代典章制度等領域也頗有研究心得,推出多篇力作;除個人研究外,在學科建設及推進中西方學術交流上也多有貢獻。王先生是我34年前攻讀博士學位時的導師。忝為入室大弟子,平素與王師接觸機會多一些,感觸更深一點。四年前,王師駕鶴西歸。一個人靜下來時,我常會想起王師。他的身影在我心中依然那麼親切,且更加清晰。

學者的堅守與操守

學人小傳

王慶成(1928—2018),浙江紹興嵊縣(今嵊州市)人,曆史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1951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先後在中宣部、《建立設》雜志社工作;1977年年末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曾任近代史所副所長、所長,北京太平天國曆史研究會會長,中國史學會秘書長、副會長。學術專長為太平天國史、晚清史。著有《太平天國的曆史和思想》《太平天國的文獻和曆史——海外新文獻刊布和文獻史事研究》《稀見清世史料并考釋》《晚清華北村落》等。

圖檔由作者提供

帶着豐富閱曆展開學術人生

王師的家鄉是越劇發源地浙江紹興嵊縣(今嵊州市)。1928年,他生于嵊縣一個小康之家,祖父有20餘畝地,父親畢業于北京大學經濟系。1942年日寇侵犯浙東,王師随母親躲避至深山,家中房屋被焚毀。他回憶說:“這次逃難,山農的善良,山村風光之優美,與鄰人的相識,給我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次年,母親在憂懼中病逝,王師時年15歲,與姐姐帶着年幼的弟妹冒險長途跋涉、曉行夜宿,曆時數月輾轉數省,至廣西桂林與棄政從商的父親會合。王師曾多次和我說起往事,有些細節說過不止一次,可見印象之深。

1944年年初,王師在貴陽讀高中。受時局刺激,加之通過讀史,對班超、張骞有好印象,故在填志向一欄時選擇“邊疆屯墾”,有效命邊疆之志。同年秋冬日軍侵黔,王師又被迫避逃至湄潭、遵義,辍學半年多。次年夏,隻身轉赴重慶讀高中,親曆日本投降後群眾的狂歡場景。王師回憶說:“大批人群彙成看不見邊的人海,街上的小吃店、飲料店都可随便進去吃喝。我和大家一樣,都狂了瘋了。”這段動蕩年月的特殊經曆,使王師增加了對社會、人生的體驗與感悟,激發了家國情懷。

再後來,王師在南京讀完高中,接着入大學,1951年夏從南京大學畢業。此時新中國剛成立一年多,百廢待興,需才孔亟。王師被配置設定到北京,在中宣部幹訓班學習,擔任乙班第一組組長,學習《聯共(布)黨史》等。兩年後分到中宣部理論宣傳處,在中南海乙區上班,主要在于光遠、王惠德上司下起草理論文稿。1958年年初,他被下放到河北定縣參加鄉村勞動。

學者的堅守與操守

《太平天國的曆史和思想》

王慶成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新中國成立後,唯物史觀居于指導地位,太平天國研究迎來重大轉折,受到空前重視。王師利用業餘時間做研究,撰刊多篇文章。不過,随着國家政治生活波瀾起伏,本職工作尚難有所建樹,業餘研究更是時斷時續。1959年2月,王師調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中國社會科學院前身),任《建立設》雜志曆史編輯組負責人。“文化大革命”期間未受大罪,但也遭到批判。所撰《石達開》書稿排出清樣,适逢國内興起批判李秀成的政治運動,出版遂被擱置。1975年被借調到文物出版社。直至1977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才算穩定下來。王師随後寫了多篇正本清源、針砭曆史研究中“左”的偏向的文章,與其切身經曆和思考大有關聯。

白居易有雲:“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中國近代史研究原先不被看作“學問”,研究隊伍寥落,新中國成立後方才發生根本性變化。王師選擇太平天國研究,順應大勢,展現了通古今之變的追求和對現實的關懷。他晚年從事晚清華北農村研究,從研究農民戰争史轉為研究近代農村社會,是這種研究志趣的延續和發展。

豐富的閱曆對人文學者,尤其是曆史學家的研究大有助益。王師生長于浙東農村,抗戰時期在大西南逃難、求學,青年時下放華北農村勞動鍛煉,這些經曆對他研究近代農民、農村大有幫助。王師重視考據,又長于理論、當過編輯,這是他的優勢,由此形成視野開闊、重視思辨的治學風格。章開沅教授在接受訪談時曾說:“我對王慶成最佩服,他的分析很準确。一個蘇雙碧,一個王慶成,都是分析時局的,很多東西後來看起來都是不錯的,特别是王慶成很有頭腦。曆史發展的趨勢啊,中國發展的前景啊,大家都做了很多讨論,就是沒寫成文章,都是清談。”

現在,學界對郭沫若、範文瀾等史學界“馬列五老”以及胡繩、劉大年、榮孟源等前輩的研究已較為深入。王師與戴逸、金沖及、章開沅、龔書铎、李文海等同屬于在新中國接受唯物史觀教育成長起來的一代曆史學家,對繁榮發展曆史研究起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我們對這一群體應加強研究。

學者的堅守與操守

《太平天國的文獻和曆史》

太平天國研究一大家

王師在大學所學專業是社會學,1957年曾撰文參與恢複社會學問題的讨論,主張建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學科。他對太平天國史感興趣,源于大學畢業前夕在書店偶然讀到羅爾綱先生的《忠王李秀成自傳原稿箋證》一書。他回憶說:“這本書從此一直伴随着我,1958年下放勞動鍛煉,1970年去‘五七’幹校,它都是我随身攜帶的少數幾本書之一。自此,盡管工作崗位幾經變化,但讀關于太平天國的書,研究太平天國的曆史,始終是我的主要業餘興趣所在,我成為太平天國史戰線上的一名‘散兵遊勇’。”

調入近代史所是王師學術生涯的一大轉折,他戲稱自己從此由“散兵遊勇”變成了正規軍。随着改革開放大幕拉開,舉國萬象更新,王師也進入學術研究高峰期,幾年内在《曆史研究》發表七八篇重要論文,《論洪秀全的早期思想及其發展》便是其中的名篇。該文結合洪氏著作和活動重新分析其思想軌迹,認為洪的早期思想經曆了從追求功名、以道德說教手段改造世道人心到立志反清的發展過程,并對太平天國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提出政治、經濟、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革命運動這一流行觀點提出質疑,指出:“如果相信洪秀全已經提出了這種平等思想,并且竟成了太平天國革命的理論基礎,那我們就無法解釋洪秀全和太平天國的曆史,也不能解釋太平天國迄今的一百多年的曆史。”1979年5月,他以此文參加在南京召開的太平天國史國際學術讨論會,被羅爾綱先生喻作“向讨論會投擲了重磅炸彈”。該文以連載形式刊發于《曆史研究》同年第八期、第九期,引起學界重視,其主要論點為國内教科書和相關著作所采用。1979年美國明清史學者訪華團在出訪報告中詳細介紹該文;英國太平天國史專家柯文南教授将之全文英譯發表。

學者的堅守與操守

《稀見清世史料并考釋》

王慶成編著 武漢出版社

198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太平天國的曆史和思想》一書計47萬字,同樣引起不小反響。該書涉及的大多是太平天國研究中留有空白或存疑的問題,包括對太平天國宗教進行了開拓性研究,富有創見和思想性,且文筆優美。曾有學者談及對王師文章的印象,認為寫得很漂亮,有些段落像散文。羅爾綱先生在序言中贊許他“是個心細思精的人”,“有細微的功夫,又在理論鍛煉上有一定的修養,因而他研究問題既觀察入微,同時又能從微知著”。羅老還有“他細微的功夫,不下大陸古代的經師”“使他超越了前人”等語,王師不敢承受,出版時予以删除。1989年羅老出版《困學叢書》,收入該序,仍采用其原稿。

太平天國敗亡後,其書籍、文書被毀殆盡,所幸有些被西方傳教士、外交官等帶回國内,得以儲存下來。民國年間,程演生、蕭一山、王重民等學者在歐洲搜訪并帶回大批太平天國文獻,為研究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改革開放後,這項中斷許久的工作得以恢複。王師在這方面用力最勤、貢獻最大,他從1983年起在海外留意搜訪,共計獲見太平天國印書原刻本43種240冊、文書百餘件,多有前人所未知未見者,其中以在英國圖書館尋訪到的《天父聖旨》《天兄聖旨》最為珍貴。楊秀清、蕭朝貴各以天父、天兄下凡名義所傳“聖旨”是太平天國的最高訓示。據王師記述,當他找到這兩種書打開封面見到第一頁時,“不禁激動得雙手劇烈震顫,翻不開第二頁”。2004年,王師編注的《影印太平天國文獻十二種》出版,共編輯影印八種印書、四種文書,具有很高的文物和史料價值。英國圖書館中國收藏部主任吳芳思博士在該書前言中說:在英國圖書館,敦煌文書、《永樂大典》散存卷冊為中西學者所重視,而太平天國文獻則被低估;如果沒有王慶成教授的學術經驗,其中有些文獻,特别是殘缺的《天父聖旨》,或許永遠不為人所知。

學者的堅守與操守

王慶成夫婦與美國漢學家史景遷(中)在一起。

王師對太平天國文獻有獨到研究,1993年出版《太平天國的文獻和曆史——海外新文獻刊布和文獻史事研究》一書,共7章40萬言,寫得很厚實,新意撲面。1998年出版《稀見清世史料并考釋》,其中“造反者文書”對30件太平天國文書逐一加以考釋。此外,與羅老共同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太平天國》,分太平天國文獻、清方記載、外人記載三部分,計10冊352萬字,2004年出版,是近40年陸續刊布和未刊的新資料的集大成者。

進入21世紀,太平天國研究從顯學逐漸變為“冷門絕學”。王師認為:“太平天國雖經幾代人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績,但繼續深入的餘地仍很大。從科學研究發展的一般規律來說,許多問題還可以重新研究。有志者隻要在充分利用史料、擴充研究視野和加強理論思維三方面下功夫,豐富的新課題、新成果就在眼前。”

王師特别強調提高理論思維能力。他分析說:“研究曆史當然要依靠史料,但無論史料多麼豐富,也不可能記載過去所發生的一切,更不用說有些重要問題的史料很貧乏了。以局部性的史料研究曆史,需要充分發揮思考和分析的作用,給予曆史以盡可能正确的解釋。反過來說,也正因為記載過去的史料是不完整的,曆史學家才有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馳騁于曆史領域的寬闊餘地。”

王師在其他研究領域也有建樹。前引《稀見清世史料并考釋》計46萬字,共收輯在海外搜訪所得的清代史料190餘篇(件),上至順康,下迄同光,多為此前國内學者所未知未見的孤本秘籍,分經濟、宗教、行政、中外關系、軍事、造反者文書、社會七類編排,考釋精湛。另在《燕京學報》發表《清代學政官制之變化》等論文,均為新選題。其中,《清初巡按禦史》刊《燕京學報》新11期,約4萬字。75歲退休後,王師專注晚清華北農村研究,相繼發表《晚清華北村落》《晚清華北村鎮人口》《晚清華北的集市和集市圈》等論文。

生命不息,治學不止,弦歌不絕,王師始終活得很充實、很有品質。

王師一心向學,但絕非書呆子,在組織、策劃科研上也顯現出自己的能力和責任心。1978年,他參與籌建北京太平天國曆史研究會,1981年任會長,有聲有色地組織學術活動,主持編印40多期《太平天國研究通訊》,主編《太平天國學刊》《太平天國史譯叢》,其中《學刊》共出版5輯,刊發中外學者的權威論文,成為反映該領域研究動态的重要視窗。

1986年,國務院準許設立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成立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上司小組,王師兼任中國近代史學科小組組長,牽頭制定該學科“七五”計劃。針對主要以政治史為主線設定課題的慣性思維,王師提出新思路,認為應重視研究近代的農村、城市、邊疆、思想文化等。該倡議得到衆人一緻贊成,“七五”計劃遂根據這一思路而設計,進而極大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傳統格局,為該學科開辟出一片新天地。近代社會史研究等自此蔚然成風,列入規劃的上海、天津、武漢、重慶四城市及冀魯豫鄉村研究等,後來均有優秀成果問世。

改革開放大潮下的中外學術交流是合作共赢之舉,推動了學術發展。自1983年起,王師多次赴歐美、日本、澳洲訪學,兼搜訪史料。主持近代史所工作後,該所對外學術交流打開新局面,不時邀請國外著名學者前來訪學、做學術講座,如美國魏斐德、孔飛力、史景遷教授,英國柯文南教授,日本小島晉治教授等,形成良性互動,彼此結下了很深的友誼。1986年,王師牽頭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合作,主編“中國近代史研究譯叢”,先後推出魏斐德《大門口的陌生人》、孔飛力《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費維恺《中國早期工業化》等十餘種專著,為國内研究者了解海外一流學者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便利。王師為叢書費了心血,親自標明書籍,并為多種中譯本撰寫“前言”,闡述該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參考借鑒意義。後來我也參加編委會,挂名譯叢常務編委。

學者的堅守與操守

王慶成夫婦1997年在寓所與七位博士合影(前排左一為本文作者)。

“無瑕人格清于玉”

“無瑕人格清于玉,不俗文章淡似仙”是王師獲贈的一幅字,我覺得很貼切。

王師淡泊名利,襟懷坦蕩。1983年,他獲資助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訪學,每月領1050美元。某次,發現校方給的支票多寫一個零,金額為10500美元,當即退回。對方笑着問:給你錢,為什麼不要?回國前,校方舉行招待會,對王師大加贊譽,稱他是“留下了極好印象的中國民間大使”。當年在近代史研究所入黨時,所黨委委員、黃克誠大将的夫人唐棣華對王師有很高評價,引列甯的話,說他是“真正的人”。

王師擔任近代史研究所所長5年。任職之初,用近一個月時間與所内人員交談,了解對該所長處與弱點的看法,然後形成中近期工作設想。該所過去以搞集體項目、寫通史類書籍為主,如中國近代史、中外關系史、帝國主義侵華史等,而在寫書之前和寫書過程中研究不足,對書稿的讨論或争論大多是一些提法、用語問題。有人揶揄說,大都是些“樹在廟前”還是“廟在樹後”的争論。王師大力提倡專題研究,雖未觸動原來的寫書項目,但提倡要在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寫書,産生一些正面影響。

王師前後指導了7名博士生。關于如何指導學生,他曾借用嚴中平先生的話打趣說:研究所學生可不好帶,學位論文怎麼指導啊?自己研究過的問題,不用學生再去做;自己沒有研究過的問題,怎能指導學生?我的博士學位論文以太平天國宗教為題,王師是這方面的權威,在太平天國研究遭遇瓶頸的情況下,王師的智慧使我得以“突圍”,由此确定我随後十餘年的研究方向。該論文于1992年出版,2006年擴充十餘萬字再版,多次獲獎。王師兩次寫序,說了一些鼓勵的話。飲水思源,沒有王師指導,我不可能涉獵該研究,其中的因果、傳承關系十厘清晰。

我博士畢業後留所,與王師成為同僚,後來又在同一間辦公室,接受他耳提面命機會增多了。我接受的第一項任務是參與編纂《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太平天國》,負責(補)譯、校外文資料。我在《曆史研究》發表第一篇論文,赴哈佛燕京學社訪學一年,承擔國家清史纂修工程《通紀》第六卷的寫作,均與王師大力推薦有關。王師曾受邀在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挂職,每月可領薪酬。他擔心名實不符,對不起所領的錢,婉言謝絕,但仍關注修史進展。某次閑聊,我談到上級一再強調清史是國家工程,須代表國家水準、成為傳世之作,感到壓力很大。王師笑吟吟地問:那你說怎樣才算是國家水準?淡淡一句話,是在鼓勵我,使我走出困窘。

師生關系有雅俗之分。在我看來,所謂“雅”,指既不失禮,又不俗套,能交心。在我印象中,王師從不講官話,很内斂、有情懷,厭倦人事糾葛,平素絕少臧否人物,偶有論及也是點到為止。對于貪腐之風、趨炎附勢之輩,頗為鄙夷不屑,偶或點評一二,在風輕雲淡中凸顯出血性和風骨。

退休後的王師多了份從容淡定。每到歲末年初,衆弟子雷打不動地與王師、師母聚會,其樂融融。平素也經常無拘束地交談,王師的智慧使我們如沐春風。王師子女均在國外定居,是以他與師母定期赴海外與他們團聚。老兩口一旦出國,照例會把住宅鑰匙、房産證、工資卡、存折等一并交我保管。每次他與師母回國,我們師兄弟照例機場接送,聚會暢叙。2010年秋,年逾八旬的王師苦笑着說:這恐怕是最後一次回國,以後就終老異國他鄉了。他與師母走親訪友,還特意回浙江老家盤桓數日,算是告别。師生從此遠隔重洋,相見無期。為慶賀王師80歲壽辰,我們曾醞釀編本文集,我為此拟好約稿名單、約稿函,并做了一些聯系工作。王師知道後叫停,說國内資曆比他深或資曆相當的人大多沒這麼做,搞得動靜太大,不妥。我未能說服王師,隻好作罷。

2018年8月,王師病逝,享年91歲。我以近代史研究所黨委書記身份審定“王慶成同志生平”,百感交集,無限怅惘。王師多卷本文集的編輯出版,由我代簽出版合同,目前正在推進中。我想,老爺子在天之靈倘若有知,一定會颔首微笑的。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04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