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人認為清初朝廷是有能力給投降的明軍發足軍饷的?我找不到這個說法的來源。但是我總能在一些有關明代軍事史的視訊文章的評論區内,看到有人拿這個說事。實際上,如果大多數明軍拿不到軍饷,那他們投降清廷之後,同樣也不會有足夠的軍饷和糧食,這點毋庸置疑,因為在清方的報告中,這一類的記載俯首可拾。

四川清軍的例子,咱們之前舉過很多次了,這裡就不多說了,咱就先說廣東清軍“茲兩藩鎮将經制各兵,有缺至三兩個月無米可發者,嗷嗷之衆,時切呼号。加以今歲多旱,潮田或僅半熟,高原顆粒無收,有司窮于催科,故雖日事督促,終難取盈。”這裡的“兩藩”指的是耿繼茂、尚可喜二部清軍,耿部清軍是2500遼東舊部加7500新降軍,尚部清軍是2300遼東舊部加上7700新降軍,總數是兩萬人,兩萬多清軍兩三個月領不到米。
還有廣西清軍“以兵饷言,自八年十月告缺,迄今十有九月,臣殚厥心力,萬難接濟,枵腹之衆,何以當環峙之巨寇”也就是說廣西清軍自從順治八年十月起,有一年半沒有發軍饷。
順治九年,湖廣清軍“楚省經制,官兵并定南王(孔有德)、續順公(沈永忠)官兵馬匹,歲需俸饷等銀一百五十一萬兩,除本省額賦雜項等銀八十一萬五千七百兩零,留充兵饷外,尚不敷銀六十九萬四千三百兩”湖廣各地還需白銀六十九萬四千三百兩。
四川清軍就不多說了。總的來說,這些入關之後投降的明軍,他們的待遇,不會比剃頭之前好到哪去,不僅缺糧缺饷,而且還有雲霄守備張國柱這種上司“豈意該将禦兵無恩,而率屬無禮,以緻本營千總王起俸者以小忿緻恨,逃而從賊,該将寂然不以報聞”,是以綜合來說,清軍的待遇能比明軍好到哪去?而此時的明軍待遇反倒好了起來,孫可望李定國的雲貴明軍,那是糧饷裝備都不缺,是“士飽馬騰”,當然,鄭成功部可能會差一點,鄭成功屢次和諸如郝尚久之類的非清方武裝發生沖突,就是因為糧饷的問題,但是他也有方法解決,比如通過貿易換取抗清所需要的錢糧,甚至一些重要的物資,哪怕是條件最惡劣的夔東十三家抗清武裝都在“招撫流亡,開荒減租”
清軍所需要的糧食和饷銀那是從哪來的呢?那肯定是從賦稅中來,可清政府入關之後的财政怎麼樣呢?僅順治九年,清政府一年的收入是一千四百萬兩白銀,而支出的白銀卻高達1570萬兩,基本上是年年入不敷出,清廷的财政基本上是年年入不敷出,所控制的田畝和人口遠遠低于萬曆年間。
順治七年,清廷戶部上奏“今約計北直、山東、山西、河南、浙江、江南、陝西、湖廣、江西、福建、廣東十一省。原額地丁銀三千一百六十四萬五千六百六十八兩有奇。内除荒亡蠲免銀六百三十九萬四千兩零。地方存留銀八百三十七萬一千六百九十六兩零。起解各部寺銀二百零七萬六千八十六兩零。該臣部項下銀一千四百八十萬三千八百八十四兩零。内撥給十一年分各省鎮兵饷銀一千一百五十一萬八千四百兩零。應解臣部銀三百二十八萬五千四百八十兩零。又應找撥陝西、廣東、湖廣等處、兵饷銀一百八十萬兩。又王公文武滿漢官兵俸饷銀一百九十萬一千一百兩零。計不敷銀四十一萬五千六百兩零”這各地征收上來的3000多萬兩,除去地方留存之白銀,還有各處的軍饷,以及官員貴族的俸祿,還缺415600多兩。
從以上的資料來看,這大清朝的财政真是慘不忍睹,是以沒法給出足夠的饷銀以及軍糧也是很正常的事。
而得不到饷銀和軍糧,清朝的漢軍綠營兵逃亡以及投敵的數量與日俱增,根本就不可能做到什麼“剃了頭戰鬥力加強”,而且他們也不見的就忠于清廷。是以,各地的清朝官員将領在南明軍隊反攻之時,往往乞求清廷派遣戰鬥力更強的八旗軍來協同作戰,尚可喜就曾經說廣東當地的清軍“皆遊蕩之輩,俱非經戰之輩”。
這部分人應該有一部分原先是李成棟舊部,尚可喜在1650年攻陷了廣州,李成棟舊将,南明兩廣總督杜永和,以及李明忠等人逃到了瓊州,不久,杜永和、張月等人再次降清,李明忠拒絕投降被殺害。等到1654年李定國攻入廣東,在明朝大軍的威懾之下,張月再次倒向明朝,在高州石城青頭營之戰中暗通李定國,導緻耿、尚二王派出的迎戰部隊幾乎全軍覆沒,是以尚可喜的擔憂是有道理的,這些人确實不值得清廷信任,清廷在關内作戰主力除了原先的滿洲八旗之外,就是在遼東降清的舊明軍,而這部分人實際上大部分都入了漢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