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對現代人來說,隻不過是一種價格低廉的必備調味品。除了日本核洩漏那次,被造謠屯了一回,其餘大部分時間都沒有發生什麼波瀾,就那麼安安靜靜的呆在廚房裡。但在古代,鹽的地位可是十分之高,不僅是調味品,其中所含的一種叫做“鈉”的微量元素,也是人體必需的,長期缺乏,會導緻一系列疾病。少數民族跟中原的交易裡,鹽鐵都是必不可少的物資。

對于朝廷來說,鹽的官營,也是朝廷稅收收入的重要部分。鹽鐵專賣,起于春秋齊國,定下制度是在漢武帝時期,為了跟匈奴作戰,漢武帝是想方設法提高國家收入,不但賣官,犯罪拿錢抵,鹽鐵也收歸國營。長此以往,曆朝曆代都把鹽稅當成了重要的稅收。但是朝廷想賺錢,各級收稅的官員想賺錢,負責販賣的鹽商也想賺錢,層層疊加下來,食鹽的價格就居高不下,對百姓來說,是不小的經濟負擔。
于是,私鹽就應運而生,制作食鹽的工序并不複雜。而且私鹽不但品質高,價格還比官鹽低很多,又是必需品,賣鹽的販子不愁賣不出去,老百姓也樂得省點錢,這個行業就慢慢的興盛起來。但這是在挖朝廷的牆角,又豈能放縱,設定的刑罰都非常重,輕則進大獄受酷刑,重則丢了性命。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吃鹽這麼困難,那麼我國美食中那麼多的腌制品,都需要用上大量食鹽,而且都是尋常百姓家的,又是怎麼回事?
比如你腌十斤魚,鹽起碼要用一斤,但魚是海裡或者河裡打來的,除了人工成本很低,可能一斤鹽的錢都不夠,這不是賠本買賣嘛?官府可沒有那麼不作為,對于專門打漁為生的漁民,特批可以不用買官鹽來腌魚,而且準備了專門用來腌魚的鹽,也叫漁鹽。這種鹽,工序簡單,且純度較低,又因為沒有那麼多不法之人染指,是以價格非常低,老百姓都負擔得起,為了跟官鹽區分,還用橄榄菜染成了紅色,曬幹後就成了紅色的漁鹽,有效的防止私鹽販子仿制。
剛開始的時候,沒有限制數量,漁民經常多領,然後再賣出去賺差價。官府發現後,果斷制定了措施,那就是你打魚回來,要如實彙報你打了多少魚和需要多少鹽,然後官府派人來核實,準确無誤後才能領鹽。這樣還是不行,漁民會合夥把魚來回放在一起多領鹽,然後繼續去賣。官府很快又想了一招,根據調查出的漁民每次出海,大緻能捕魚的數量,規定了多少斤魚以下不收稅,多魚以上收多少稅,才解決了這個問題。
結語:古代朝廷,因為制度原因,稅收全都不高。皇親國戚不上稅,讀書人不上稅,當官的不上稅,交稅的都是最底層百姓,如此背景下,隻能另辟蹊徑,開鹽鐵專賣提高收入,鞏固自身統治。可惜,最終承受的,依然還是平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