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对现代人来说,只不过是一种价格低廉的必备调味品。除了日本核泄漏那次,被造谣屯了一回,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发生什么波澜,就那么安安静静的呆在厨房里。但在古代,盐的地位可是十分之高,不仅是调味品,其中所含的一种叫做“钠”的微量元素,也是人体必需的,长期缺乏,会导致一系列疾病。少数民族跟中原的交易里,盐铁都是必不可少的物资。

对于朝廷来说,盐的官营,也是朝廷税收收入的重要部分。盐铁专卖,起于春秋齐国,定下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为了跟匈奴作战,汉武帝是想方设法提高国家收入,不但卖官,犯罪拿钱抵,盐铁也收归国营。长此以往,历朝历代都把盐税当成了重要的税收。但是朝廷想赚钱,各级收税的官员想赚钱,负责贩卖的盐商也想赚钱,层层叠加下来,食盐的价格就居高不下,对百姓来说,是不小的经济负担。
于是,私盐就应运而生,制作食盐的工序并不复杂。而且私盐不但质量高,价格还比官盐低很多,又是必需品,卖盐的贩子不愁卖不出去,老百姓也乐得省点钱,这个行业就慢慢的兴盛起来。但这是在挖朝廷的墙角,又岂能放纵,设置的刑罚都非常重,轻则进大狱受酷刑,重则丢了性命。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吃盐这么困难,那么我国美食中那么多的腌制品,都需要用上大量食盐,而且都是寻常百姓家的,又是怎么回事?
比如你腌十斤鱼,盐起码要用一斤,但鱼是海里或者河里打来的,除了人工成本很低,可能一斤盐的钱都不够,这不是赔本买卖嘛?官府可没有那么不作为,对于专门打渔为生的渔民,特批可以不用买官盐来腌鱼,而且准备了专门用来腌鱼的盐,也叫渔盐。这种盐,工序简单,且纯度较低,又因为没有那么多不法之人染指,所以价格非常低,老百姓都负担得起,为了跟官盐区分,还用橄榄菜染成了红色,晒干后就成了红色的渔盐,有效的防止私盐贩子仿制。
刚开始的时候,没有限制数量,渔民经常多领,然后再卖出去赚差价。官府发现后,果断制定了措施,那就是你打鱼回来,要如实汇报你打了多少鱼和需要多少盐,然后官府派人来核实,准确无误后才能领盐。这样还是不行,渔民会合伙把鱼来回放在一起多领盐,然后继续去卖。官府很快又想了一招,根据调查出的渔民每次出海,大致能捕鱼的数量,规定了多少斤鱼以下不收税,多鱼以上收多少税,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结语:古代朝廷,因为制度原因,税收全都不高。皇亲国戚不上税,读书人不上税,当官的不上税,交税的都是最底层百姓,如此背景下,只能另辟蹊径,开盐铁专卖提高收入,巩固自身统治。可惜,最终承受的,依然还是平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