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時候鬧饑荒,人們甯願吃土也不到河裡捕魚,其原因令人深思

我們國家自古以來都是一個物資豐富地大物博的國家,在士農工商四大行業當中,農業在我們國家是第二個重要的職業。可以說除了走仕途的道路之外,從事農業的人口是最多的。盡管我們國家有着豐富的資源,但是在古代我們國家工業水準并不發達。

除了在戰亂時期會引起一些地區的饑荒和災難之外,和平年代如果能夠保持風調雨順,那麼農業的發展也相對比較穩定。但是由于工業技術不夠發達,一旦出現什麼不可抗力的天災,很多家庭就要遭受饑荒的折磨。

古時候鬧饑荒,人們甯願吃土也不到河裡捕魚,其原因令人深思

在曆史上我們國家爆發饑荒的時期是比較多的,從西漢末年開始,就有因為自然災害而導緻饑荒爆發的情況。每當有這樣的情況,百姓的生活就會極大程度的受到影響,人口的數量也不斷的銳減。由此可見農業對于一個國家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在帝王的統治下,人民能夠遠離戰争,一日三餐填飽肚子,那麼百姓的生活才算能夠安居樂業。能夠達到這樣的标準,是對于統治者來說最低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要求了。如果因為統治者的無能,讓百姓經曆戰亂的災難,那麼這樣的王朝多數都會走向滅亡。

古時候鬧饑荒,人們甯願吃土也不到河裡捕魚,其原因令人深思

如今我們的國家正在飛速的發展,科技水準在國際上也屬于領先,發達的農業讓我們的生活不需要再經曆饑荒。雖然那些悲痛的記憶已經成為曆史,但是在老一輩人的記憶裡或許還留存着經曆饑荒的噩夢。有一本叫做《饑荒年代》的書就記載了那些經曆饑荒的歲月。

到了饑荒的時期,難民們都會離開自己荒蕪的家園去尋求有糧食的地方。實在沒有東西可以吃的時候,就會去啃樹皮或者是草根充饑,有的還會把皮帶當做食物煮了吃。在饑餓的恐懼下,有的人還會是以喪失道德和良知,有的人也就此被活活的餓死。

古時候鬧饑荒,人們甯願吃土也不到河裡捕魚,其原因令人深思

在書中還提到了一種叫做“觀音土”的食物,據說古時候,王屋山一帶遭受瘟疫,每天都有很多的百姓因為瘟疫不治而亡。許多郎中面對這種病症都沒有解決的辦法,隻能夠聽天由命,祈求上倉的庇佑。或許是誠心感動了上天,于是觀音菩薩顯靈,将天上的土拿到人間。

感染了瘟疫的百姓吃下這種“觀音土”之後,奇迹般的康複了。是以在饑荒年代,觀音土也就成為了人們最後的食物。《本草綱目》中有記載,其實這種土就是廟裡牆上的土。人們把這種土在鍋裡炒過之後,能夠治療脾虛、腹瀉。并且還可以讓人有吃飽的感覺。

古時候鬧饑荒,人們甯願吃土也不到河裡捕魚,其原因令人深思

雖然記載裡這樣說,但是如果有糧食的話,誰願意吃土飽腹。也隻有到了饑荒的年代,人們實在沒有能夠吃的東西,才會想到這種“觀音土”。但是為什麼人們甯願去吃牆上的土,也不選擇下河抓魚吃呢?雖然沒有糧食,但是河裡的魚總是可以吃的吧。

這個想法是晉惠帝提出來的,但是在發生天災的時候,受到傷害的不僅僅隻是地裡的莊稼。隻要是遭受到自然災害的地區,所有的生物幾乎都不能夠幸免。就拿蝗災來說,鋪天蓋地的蝗蟲席卷而來,侵蝕人們辛苦栽種的莊稼,那種場面是非常可怕的。

古時候鬧饑荒,人們甯願吃土也不到河裡捕魚,其原因令人深思

現在的年輕人大多沒有見過蝗災的可怕,黑壓壓的蝗蟲就像一場飓風,飛過的土地寸草不生。蝗災過後接踵而至的就是旱災,因為植物都被吃光了,沒有了植物土壤的蓄水能力随之降低,就會出現旱災。沒有莊稼也沒有水,更不要說去捉魚吃了。

就算遭受的其他類型的自然災害,水裡也是不會有魚的。因為土地裡沒有了農作物,能吃的植物都會被人類吃光,就連樹皮和草根都不放過。大自然的生态系統環環相扣,河裡的魚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自然是活不成了。

古時候鬧饑荒,人們甯願吃土也不到河裡捕魚,其原因令人深思

退一萬步講,就算河裡真的有魚能夠打撈來充饑的話,成千上萬的災民那麼多張嘴,也是維持不了多久的。可想而知饑荒年代,經曆了饑荒的人民多麼的悲慘。張國立主演的電影《1942》當中,就很大程度還原了饑荒的情形,非常的震撼人心。

古時候鬧饑荒,人們甯願吃土也不到河裡捕魚,其原因令人深思

總結:

能夠生活在和平年代,并且每天的一日三餐都能夠得到滿足,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民的幸運。我們的先輩所經曆的那些磨難,今天都已經成為了曆史。但是我們一定要懂得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愛惜糧食,杜絕鋪張浪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