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时候闹饥荒,人们宁愿吃土也不到河里捕鱼,其原因令人深思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物资丰富地大物博的国家,在士农工商四大行业当中,农业在我们国家是第二个重要的职业。可以说除了走仕途的道路之外,从事农业的人口是最多的。尽管我们国家有着丰富的资源,但是在古代我们国家工业水平并不发达。

除了在战乱时期会引起一些地区的饥荒和灾难之外,和平年代如果能够保持风调雨顺,那么农业的发展也相对比较稳定。但是由于工业技术不够发达,一旦出现什么不可抗力的天灾,很多家庭就要遭受饥荒的折磨。

古时候闹饥荒,人们宁愿吃土也不到河里捕鱼,其原因令人深思

在历史上我们国家爆发饥荒的时期是比较多的,从西汉末年开始,就有因为自然灾害而导致饥荒爆发的情况。每当有这样的情况,百姓的生活就会极大程度的受到影响,人口的数量也不断的锐减。由此可见农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帝王的统治下,人民能够远离战争,一日三餐填饱肚子,那么百姓的生活才算能够安居乐业。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最低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了。如果因为统治者的无能,让百姓经历战乱的灾难,那么这样的王朝多数都会走向灭亡。

古时候闹饥荒,人们宁愿吃土也不到河里捕鱼,其原因令人深思

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在飞速的发展,科技水平在国际上也属于领先,发达的农业让我们的生活不需要再经历饥荒。虽然那些悲痛的记忆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或许还留存着经历饥荒的噩梦。有一本叫做《饥荒年代》的书就记载了那些经历饥荒的岁月。

到了饥荒的时期,难民们都会离开自己荒芜的家园去寻求有粮食的地方。实在没有东西可以吃的时候,就会去啃树皮或者是草根充饥,有的还会把皮带当做食物煮了吃。在饥饿的恐惧下,有的人还会因此丧失道德和良知,有的人也就此被活活的饿死。

古时候闹饥荒,人们宁愿吃土也不到河里捕鱼,其原因令人深思

在书中还提到了一种叫做“观音土”的食物,据说古时候,王屋山一带遭受瘟疫,每天都有很多的百姓因为瘟疫不治而亡。许多郎中面对这种病症都没有解决的办法,只能够听天由命,祈求上仓的庇佑。或许是诚心感动了上天,于是观音菩萨显灵,将天上的土拿到人间。

感染了瘟疫的百姓吃下这种“观音土”之后,奇迹般的康复了。因此在饥荒年代,观音土也就成为了人们最后的食物。《本草纲目》中有记载,其实这种土就是庙里墙上的土。人们把这种土在锅里炒过之后,能够治疗脾虚、腹泻。并且还可以让人有吃饱的感觉。

古时候闹饥荒,人们宁愿吃土也不到河里捕鱼,其原因令人深思

虽然记载里这样说,但是如果有粮食的话,谁愿意吃土饱腹。也只有到了饥荒的年代,人们实在没有能够吃的东西,才会想到这种“观音土”。但是为什么人们宁愿去吃墙上的土,也不选择下河抓鱼吃呢?虽然没有粮食,但是河里的鱼总是可以吃的吧。

这个想法是晋惠帝提出来的,但是在发生天灾的时候,受到伤害的不仅仅只是地里的庄稼。只要是遭受到自然灾害的地区,所有的生物几乎都不能够幸免。就拿蝗灾来说,铺天盖地的蝗虫席卷而来,侵蚀人们辛苦栽种的庄稼,那种场面是非常可怕的。

古时候闹饥荒,人们宁愿吃土也不到河里捕鱼,其原因令人深思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没有见过蝗灾的可怕,黑压压的蝗虫就像一场飓风,飞过的土地寸草不生。蝗灾过后接踵而至的就是旱灾,因为植物都被吃光了,没有了植物土壤的蓄水能力随之降低,就会出现旱灾。没有庄稼也没有水,更不要说去捉鱼吃了。

就算遭受的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水里也是不会有鱼的。因为土地里没有了农作物,能吃的植物都会被人类吃光,就连树皮和草根都不放过。大自然的生态系统环环相扣,河里的鱼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自然是活不成了。

古时候闹饥荒,人们宁愿吃土也不到河里捕鱼,其原因令人深思

退一万步讲,就算河里真的有鱼能够打捞来充饥的话,成千上万的灾民那么多张嘴,也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可想而知饥荒年代,经历了饥荒的人民多么的悲惨。张国立主演的电影《1942》当中,就很大程度还原了饥荒的情形,非常的震撼人心。

古时候闹饥荒,人们宁愿吃土也不到河里捕鱼,其原因令人深思

总结:

能够生活在和平年代,并且每天的一日三餐都能够得到满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民的幸运。我们的先辈所经历的那些磨难,今天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爱惜粮食,杜绝铺张浪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