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年降一萬元,農業無人機價格“貼地飛行”

農業無人機從初期爆發逐漸走向成熟。

11月下旬,極飛科技CEO彭斌在采訪中表示,公司今年轉虧為盈。主要企業價格也在繼續“平民化”,七八十公斤載重的産品近期降到了4萬元的關口。

分析這條降價曲線,2016年左右,極飛無人機套裝售價還在10萬元左右,最新釋出的P150 Pro起售價則降到不及4萬元。如果從單公斤載重來看,2017年大疆MG-1P載荷單價超5000元/公斤,2023年的T60直降至1000元/公斤附近。

農業無人機有市場,大家都不再懷疑。不過,機器價格每年下降幾千元、一萬元,往下還能再降多少?

一年降一萬元,農業無人機價格“貼地飛行”

降價,但不以虧損換規模

觀研報告資料顯示,2023年工業無人機占國内民用無人機近七成份額。2022年,農林植保則超過地理測繪,成為工業無人機最大的應用領域,占比超三成。這個資料可能更加直覺:據民航局釋出的無人機雲交換系統資料,植保無人機運作量占全部雲系統無人機飛行小時數的98%以上。而自農林植保無人機或農業無人機自興起之初,價格競争便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以虧損換規模并不罕見,這對廠商的盈利情況造成了影響。

2017年年末,大疆曾宣布新一輪植保機降價措施,表示大疆農業将擺脫以盈利為目标,聚焦提升行業效率和建構服務閉環。另一家農業無人機主要參與者極飛數年間也未盈利,據此前送出過的招股書,極飛2018年至2020年的營收從3.2億元增長至5.3億元,淨虧損也從671.7萬元擴大至6084.6萬元,2021年上半年淨虧損達8512.3萬元。

價格則在競争中走低。2017,極飛曾推出P202018RTK,作業載荷10kg,裸機價41999元,一個多月後,大疆釋出了作業載荷同樣是10kg的MG-1S Advanced,售價僅29999元。随着一些市場參與者在性能或價格上落敗,農業無人機逐漸成為集中度頗高的行業。大疆據全國農機購置補貼系統統計,2023年植保無人機在全國農機補貼中共補貼了35631台,其中大疆占80.54%。QY Research根據2024年銷售情況預測的資料則是,全球農業無人機市場中大疆、Yamaha、極飛和Autel Robotics分别占30%、11%、9%和5%。

從目前的情況看,小載荷農業無人機價格可至2萬餘元,大載荷無人機價格每公斤載荷價格也降至千元以下。今年無人機載荷增加的同時,極飛11月推出的P150 Pro售價39999元起,價格比上一年推出的産品減少近4000元,大疆上周推出的T70售44999元起,價格則比上一年的T60減少了1萬元。

不過,近期有迹象表明,産品還在降價并非單純的價格戰。能持續降價與成本下行有關。“我們拿無人機一個個‘摳’成本,因為農場主接受不了那麼高的價格,而且不要次品,我們把該省的都省掉,包括運輸、包裝時那些包裝盒子我們也不那麼講究。”彭斌稱,就像馬斯克的火箭X,把複雜的東西歸一化變得簡單,簡單才會便宜,降成本70%~80%是由設計決定的。

大疆農業技術解決方案工程師近日也向記者提到産品設計在成本節省中的作用。“無人機整個成本‘摳’下來,邏輯跟電動汽車很像。”上述工程師表示,無人機也有三電,在槳葉做大的情況下,量産難度更高,但螺旋槳動力系統力效能得到提升,使功率下降、耗電量下降,帶動電池成本下降。其次,無人機還可以減重,把各環節強度做均衡,扣除多餘的重量。此外,就像電動車通過內建工藝合并零部件降低組裝工費、材料費用和後加工費用一樣,無人機也通過內建設計減少零部件。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難以忽視的降本來自于供應鍊,無人機硬體元件的價格也下降了。

關鍵元件降價明顯

農業無人機的成本下降可能是硬體産業鍊互相作用的極佳案例。全世界範圍内,汽車産業和機器人産業近年出現了越來越明顯的緊密聯系。布局了新能源車的廠商開始做機器人,一些機器人廠商開始做自動駕駛,甚至汽車晶片廠商也延伸到機器人晶片。其背後,不僅機器人和汽車同屬具身智能範疇,硬體上電池、雷達、晶片等也存在相似點。

有無人機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在過去數年間,受益于機器人産業和電動汽車産業的發展,锂等原料随着應用擴大而價格下降,電池占無人機成本的比例約1/3,每年降價幅度大約百分之十幾。

上述工程師也告訴記者,原本多用在汽車或其他機器人身上的雷射雷達降價也十分明顯。雷射雷達在無人機感覺系統中占比偏高,今年大疆釋出的T100首次标配雷射雷達,該款雷射雷達幾年間價格以倍數下降。預計雷射雷達後續每年還會呈現同等價格性能翻倍或同等性能的産品價格減半的情況,這種趨勢現在才剛開始。

T100用的是覽沃科技的Mid-360 3D雷射雷達,覽沃是大疆内部孵化後獨立的雷射雷達公司。從另一些頭部上市雷射雷達廠商公布的資訊看,雷射雷達的價格正迅速進入下降通道。

據研究機構Yole Group資料,2023年中國雷射雷達系統平均售價450~500美元,同比大幅下降并低于海外其他地區700~1000美元的售價。近日業績交流會上,速騰聚創CEO邱純潮表示,機器人領域雷射雷達得益于車載雷射雷達方向的晶片化和數字化的研發成果等,在車載需求牽引下,高性能雷射雷達成本甚至能下沉到消費級機器人應用領域的可接受範圍,同時機器人領域的增速展現了與汽車行業類似的爆發式增長。禾賽科技CEO李一帆近日則透露,公司計劃明年将其主要雷射雷達産品的價格減半。

無人機過去數年規模化增長也帶來了另一些零部件成本下降。據上述工程師介紹,無人機上某一個定位器件的價格2015年至今降了超過100%。工業用途電磁流量計幾年前市面上賣八九千元一個,現在同樣精度下則賣兩三百元。無人機廠商需要同時考慮智能性、可靠性并使價格能被使用者接受,在零部件成本下行和新技術成熟的情況下,無人機近年逐漸讓電磁流量計、雷射雷達等新部件及其他新功能“上機”。

不過,降本的曲線後續可能不會如此前一般陡峭。大疆畫出的載荷單價曲線顯示,從2017年釋出的産品到2019年釋出的産品,這條單價下降曲線還頗為陡峭,2019年至2020年,曲線平緩了一點,2020年後曲線更為平緩。

上述工程師解釋,前幾年無人機規模還沒完全上來,三年前規模不及目前的一半,規模效應在很大程度上還未展現時,降本更多在于将配套産業鍊帶起來,随後規模效應導緻了較大幅度的降本。在此之後,則是由技術演進和成本下降共同作用下的價格下降,但幅度比此前規模效應作用下的下降幅度還是小一些。此外,為了提升性能和智能性,會疊加更多傳感器等部件,這種情況下要保證價格穩定下降的難度實際上有所上升,這有賴于産品研發設計上的疊代。

農業應用場景還能繼續擴大

從産品品質上,2021年農業無人機還曾出現多起“炸機”事件,近兩三年這類事件已較少出現在公衆視野。從覆寫率上看,全國農技中心資料顯示,2024年全國植保無人飛機保有量25.1萬架、防治作業面積26.7億畝次,均較去年增長近25%,已居全球首位。從覆寫耕地面積上看,大疆提供的資料是2024年農業無人機單年内作業量超25億畝次,相當于覆寫中國38%的耕地面積。

當農業無人機市場走向成熟并覆寫大面積的耕地,企業也開始考慮可持續性和盈利時,反過來看,是否意味着這種産品會走向穩定形态和穩定功能,不再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接受第一财經記者等媒體采訪時,彭斌的判斷是,農業無人機技術處于發展的中期階段,農業無人機甚至無人機行業并未像汽車行業一般“卷”,目前除了價格競争還有創新空間,行業也沒到“彩電大拼殺”的時候,往後看,無人機技術的紅利還有兩三年。

記者了解到,關于農業無人機的成熟度和技術空間,業内也有不同讨論。上述工程師告訴記者,他判斷無人機的成熟度還沒那麼高,一個層面是使用者成本的大頭之一維修成本還有待下降。維修成本與服務體系和産品性能相關,展現在維修率上,無人機維修率去年下降了百分之四五十,判斷未來每年維修率還會有百分之二三十的下降,維修時長目前基本是6小時内,後續還将下降。此外,從耕地面積看,目前農業無人機覆寫的主要是大中地塊耕地,面積幾十畝以上的大中型地塊占地塊面積約一半,這意味着另外一半的小地塊還未被無人機覆寫,此外,無人機在經濟作物中的滲透率也不高,有不少場景仍待進入。

功能上,農業無人機也在考慮使用新技術,大疆和極飛都用到了AI。不過,記者了解到,目前AI技術在農業無人機上還更多用于障礙物識别,未能用于實作無人機完全自動智能化作業。一名業内人士向記者形容,類比自動駕駛分級,AI在無人機上最多處于L2階段。

彭斌說,公司訓練了無人機AI模型,用于識别行人、障礙物及其他特定特征的這種AI可以拿來使用,但未用到如今的超大模型以及超大算力,也沒有用到端到端大模型,随着技術成熟和成本下降,預計未來AI在無人機上能大規模使用。晶片算力提升能讓無人機更智能,預計算力方面還有一兩代産品能優化,随後算力提升帶來的體驗感更新将會減弱。

上述工程師則向記者談到,大疆有計劃未來用AI等技術實作更大程度的機器自動化。之是以今年的産品才首次搭載AI功能,背後存在硬體支撐的因素,需要在雷射雷達和算力平台的能力都達标後才能應用AI算法。從技術空間來看,不同于汽車行進相對平面,無人機AI避障時需要多考慮一個高度次元,這是一個較大的挑戰,此外還需要算力、傳感器精度提升。而未來從L2邁向L3,AI除了要讓無人機學會識别障礙物,還要學會自動選擇最優路線繞行,改變如今遇到障礙物後無人機停止、需要人為接管的情況。

“現在的無人機還是半自動化,人還要在田裡跟着裝置一起運動,實際上随着裝置效率越來越高,人的負擔也越來越重。撒肥或分撒時人參與的過程還占作業流工作量的至少30%,而如果現在要研發一套全自動能替代人工加藥、換電的流程,成本還很高。未來電池、傳感器的性能要提高,需要技術躍遷來達到無人值守的目标。” 上述工程師說。

(第一财經記者劉曉潔對本文亦有貢獻。)

(本文來自第一财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