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80年,一位日本婦女來到北京尋親,為何稱聶榮臻是自己的父親?

在1980年7月14日,一位日本婦女美穗子帶着她的三個孩子,從日本來到了中國,在日本外交從業人員的陪同下,探望我國的開國元勳聶榮臻。

1980年,一位日本婦女來到北京尋親,為何稱聶榮臻是自己的父親?

闊别了三十多年,美穗子和聶榮臻得以在人民大會堂相見,兩人都難掩内心的激動,美穗子深切地喊着“父親”。

這個日本婦女名叫美穗子,此時的她已經四十多歲,來到中國,是為了見到一位闊别已久的親人。

美穗子跟随相關人員走進人民大會堂,一眼看到了大會堂沙發上坐着的老人。

她看着這位面容依然帶着熟悉的老人,他的一言一行如記憶裡一般,美穗子終于肯定,這個人就是自己記憶中那個和藹可親,如自己的父親一般的伯伯。

美穗子再也忍不住,看着老人朝她招手,她激動地快步向前,眼含熱淚,雙膝跪地,深情地叫了一聲父親,行了一個莊重的大禮。

這個老人便是聶榮臻元帥。看着美穗子的身影,聶榮臻元帥将她扶起來,心内釋然,從前的小姑娘已經長大了,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自己的牽挂和擔憂可以放下了。

這一切還要從1940年說起,當時的聶榮臻任晉察冀軍隊的司令員。當時,中國共産黨上司的抗日武裝隊伍在日本侵略華北日益壯大,國共雙方的摩擦也不斷頻繁。

為了縮小并控制住抗日力量的發展,自1938年起,日本便開始對中國國民黨進行誘降政策,希望能夠從國民黨這邊達成議和的結果。

1980年,一位日本婦女來到北京尋親,為何稱聶榮臻是自己的父親?

日本同時把長城、東北,華北的部分軍隊集結起來,試圖通過鐵路,公路層層封鎖,通過建設據點的方式,來對中國軍隊進行大規模的伏擊和掃蕩。

日軍在野外挖設溝渠,建築碉堡,使得在1938年到1940年兩年時間内,日軍的據點不斷增加,日軍的軍隊力量也不斷分散,這樣的情況使得八路軍軍隊得以集中利用優勢,大規模的向華北日軍展開進攻。

就在這樣的前提下,八路軍對日軍進行了大規模的反撲,聶榮臻及其部隊負責正太路石家莊至平定段的破襲任務,在這個任務中,最重要的是娘子關到井陉煤礦段的襲擊。

井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有着豐富的煤礦資源,不出意外,日軍同樣在此建立了根據地。

早在日軍侵略之初,就已經快速的占領了井陉,并且一直在開采井陉的煤礦資源。

作為後需的重要根據地,日軍不僅在新舊兩個礦區築了高牆,同時拉設電網,建立碉堡,足以看出對此地的重視。

甚至覺得還不夠安全,在北面山坡也建立了陣地,并派三百餘人駐守。

當時負責攻打井陉的是晉察冀中央縱隊的三團,三團上司根據實地情況,分析之後,決定讓其中一個連去攻打山坡上日軍的陣地,當時八路軍一個連僅有一百餘人,而山坡上的駐軍足足有三百多人。

這場戰役無疑是艱難的,甚至連日本人自己也覺得山坡上據點是絕對安全的。

1980年,一位日本婦女來到北京尋親,為何稱聶榮臻是自己的父親?

八路軍四連在夜色的掩護下,對山坡上的日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經過幾個小時的奮戰,四連突破了敵軍的防線,攻占了山坡的制高點。

我軍迫于無奈,為儲存實力隻好下撤,然而就在下撤的途中,通訊員楊仲山卻發現了兩個大哭的小女孩,正坐在屍體中間,眼神中滿是驚懼。

為了保護兩個孩子,四連連長韓金銘讓楊仲山将她們送去救治,楊仲山将兩個孩子帶到了營部,交給了營長。

這兩個孩子,一個是年僅四歲的美穗子,另一個是美穗子的妹妹琉美子,當時才一歲。

在戰争前夕,美穗子的媽媽認為山坡上的陣地很安全,就把他們帶到了這裡,但沒想到日軍如此瘋狂,竟然不顧自己的同胞,一味地炮火攻擊。

美穗子一家隻能躲在車站旁邊的碉堡裡,期盼着這場交火過去。然而美穗子的媽媽為保護兩個孩子被炸死,父親也受了重傷。

美穗子的父親是當時井陉火車站的副站長,然而八路軍軍隊出于人道主義,仍然将他帶回營部救治,但美穗子的父親傷勢太重,很快去世。

美穗子姐妹變成了孤兒,關于兩姐妹的去留也成為了問題。一部分人認為這兩個孩子是日本人,決不能替敵人照顧孩子;也有人覺得孩子畢竟是無辜,不應該對她們報以仇恨。

這場紛争久久不能停息,關于孩子的安排也遲遲不能決定。

1980年,一位日本婦女來到北京尋親,為何稱聶榮臻是自己的父親?

無奈之下,戰士們将這件事情上報給了聶榮臻,聶榮臻同樣認為,日軍雖然罪惡滔天,但兩個孩子畢竟無辜。聶榮臻想到,兩個孩子在異國他鄉,無父無母,現在的生活環境又十分不穩定,如果放任不管,兩個孩子極有可能活不下去。

聶榮臻覺得,對放下武器的俘虜,我們都以禮相待,更何況是兩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于是他表揚了部隊的戰士們,并讓戰士們将孩子帶到指揮所來。

兩個小姑娘被戰士們送到了根據地,聶榮臻還特意前去看望。

看見一歲的琉美子被餓得直哭,他立刻叫戰士去找一個正在哺乳期的老鄉來,看到四歲的美穗子臉上滿是害怕,還蹲下來溫和地安慰她。

聶榮臻為了安撫美穗子的情緒,還洗了梨給她吃。美穗子呆着這裡,沒有炮火,沒有厭惡,有的隻是一個和藹可親的的中國伯伯,她漸漸放下了心防,主動去親近這個對自己好的人,跟着他一刻也不曾離開。

雖然在指揮部的生活很溫馨,兩個孩子也過得很好。但指揮部畢竟還是打仗的地方,不适合孩子的成長,更何況戰事越發嚴峻,這裡也不一定安全。

聶榮臻在幾經思慮之下,決定把兩個孩子送回到日本人那裡。聶榮臻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斥責了日本軍隊的暴行,并說明了兩個孩子的情況,希望他們可以為兩個孩子尋找親人。

聶榮臻找來了一個老鄉,将信和孩子交到了老鄉手上,拜托他将孩子們送到日軍在井陉城的駐地。

聶榮臻抱了抱兩個孩子,依依不舍地看着老鄉用籮筐挑着孩子漸漸遠去,美穗子同樣遠遠地回望他。

老鄉最終把孩子平安帶到了日軍駐地,交給日軍。

此後,妹妹琉美子因為年紀太小,又經曆了如此多的變故,不幸夭折了。而姐姐美穗子則被送回日本,由外婆和大伯撫養。

盡管美穗子年紀還小,但對于在中國的經曆依然記得很清晰,在日本,她還時常向外婆講述自己的經曆,講述那個好心的伯伯,還有“坐籮筐”的體驗。

在她的心裡,早已把這個好心的伯伯當做了自己的另一個父親,也一直期盼着可以再見他一面,親自感謝他的恩情。

直到1980年,美穗子這個願望終于得以實作,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1980年,《人民日報》中發表了一篇這樣的文章,題目叫做《日本小姑娘,你在哪裡?》以溫馨的口吻講述了聶榮臻元帥在1940年百團大戰時,本着人道主義的原則,救出了兩個日本小姑娘,悉心照顧,之後戰事嚴峻,把她們送回了日本人在井陉城内的據點。

當《人民日報》的海外版本在國外發表時,同樣感動了一大群人,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大家自發地想要尋找這位名叫美穗子的小女孩。

在中日雙方的共同努力下,各方各界的人們紛紛貢獻出自己的力量,終于找到了美穗子。

當時美穗子已經長大了,成為了一個普通的婦人,與丈夫生了三個孩子,共同經營着一家商店,生活幸福美滿。

1980年,一位日本婦女來到北京尋親,為何稱聶榮臻是自己的父親?

當她看到了人民日報那篇文章,激動地說不出話來,當即寫了一封信寄給聶榮臻元帥,在信中,深情地表達了自己的感謝和思念,回憶起那段難忘的經曆,隻奈何信紙的篇幅有限,無法訴盡自己的感情。

美穗子下定決心,到中國看望聶榮臻元帥。于是,在1980年7月14号,美穗子帶着三個女兒遠渡重洋,來到了人民大會堂與聶榮臻元帥相見。

1980年,一位日本婦女來到北京尋親,為何稱聶榮臻是自己的父親?

等到情緒平複,聶榮臻問起了“女兒”美穗子這些年來生活的狀況,兩人時隔多年,依然熟撚得好似不曾分開過一樣,整個大會堂裡充滿了濃濃的溫情。

美穗子拿出來一幅自己精心準備的字畫送給聶榮臻元帥,自1980年二人見面之後,美穗子又多次來到中國看望聶榮臻元帥,也作為中日友好的代表和聶榮臻的女兒聶力一起參加活動。

聶榮臻元帥救孤女這件事情,還寫進了教育書籍中,不僅是中日交往的一段佳話,同樣也是我國民族氣節的展現。

對外能做到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也可以做到以人為本,仁澤深厚,這才是一個泱泱大國該有的氣魄。

覺得文章不錯的朋友,不妨點個免費的關注,您的支援是我最大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