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是中國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出身一個普通的士族,因儀容舉止優雅聞名而被唐太宗李世民收入宮中,後成為唐高宗李治的皇後。
從普通的官家之女到一國之母,武則天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也被曆史學家們争相研究讨論。

唐高宗李治,也就是武則天的丈夫,在曆史上以“久病不死”出名。他一直以一個孱弱的形象出現在各處,但此人的政治手段,絕不像他表現出來的形象那般軟弱可欺。恰恰相反,李治的政治手段十分高明。
武則天成為皇後之前山東氏族和山西氏族之間的文武之争由來已久
關于武則天入宮的原因,有各種各樣的猜測,比較主流的說法是,武則天儀容舉止十分優雅,在當地頗有名氣,李世民聽說後将她召入宮中做了才人。
還有一種說法是,武則天的父兄在戰場上救過李世民,為了彰顯自己對武家知恩圖報,是以李世民将武則天收入宮中。
斯人已逝,李世民心中究竟是如何考量的已經無法确定,但武則天入宮之前的一些時代背景卻可以通過各種史料探究一二。
武則天的家族,屬于山西氏族的一支,她入宮之前,山西氏族已經沒落,反而是此前一直與之争鬥不斷的山東氏族正處在輝煌時期。山西氏族和山東氏族之間的争鬥,早在秦朝就已經開始了,并且直到唐初時也沒有結束。
山東乃齊魯之地,是孔子和孟子誕生的地方,這樣得天獨厚的先天地理位置,使得山東的儒家文化發展得非常好,山東氏族也就成了儒家文化的一個代表。
漢朝,尤其是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山東氏族趁勢崛起,逐漸成為了在政治上極有影響力的利益集體。漢武帝等漢朝統治者,大量任用山東氏族子弟為官,令山東氏族經曆了多次子弟大量入朝為官帶來的興盛。
反觀山西氏族,他們不像山東氏族那樣偏向于文官路線,反而因天生善戰走起了武官路線。如此一來,山東氏族和山西氏族之間的沖突就凸顯了出來。
任何一個朝代,文官集團和武官集團之間,都是在争權奪利的,除非能夠實作文官和武官的完全統一結合讓他們成為一體,但這顯然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漢武帝時期,因為有對匈奴作戰的需要,再加上漢武帝本人好戰,是以山西氏族和山東氏族一樣得到了良好的發展。這一時期著名的武将衛青和霍去病,都是來自山西氏族。
山西氏族和山東氏族之間武将與文臣的鬥争到唐朝時已經有了初步的結果:山東氏族的發展遠好過山西氏族。原因也很簡單,漢朝後期的統治者對戰事抱有消極态度,長此以往,山西氏族等武将根本得不到重用,家族自然而然就衰落了。
到唐初時,山東氏族的壯大不僅使他們赢得了和山西氏族之間東西之争的初步勝利,也引起了統治者的注意。因為此時的山東氏族,在朝堂上擁有了過大的話語權,甚至已經威脅到了皇帝的統治地位。
李治本人和關隴集團之間的沖突給武則天提供了取代王皇後的機會
當時的山東氏族,是文人學子們心中的偶像,一言一行都影響着天下讀書人。唐朝大力推行科舉制,這些讀書人都是預備役的将相官員,山東氏族在這些人中擁有如此大的影響力,對皇權而言必定是個極大的威脅。
從唐朝建立起,唐朝統治者就針對關東氏族進行了一系列的打壓動作,不過這種打壓并不至于完全消滅關東氏族,隻是逐漸限制了他們的權力和發展腳步。
有人認為,武則天被召進宮,也可能有一部分李世民存心借此機會打壓關東氏族嚣張氣焰的的原因。而後來李治将武則天從感業寺帶回宮,并大力推舉她成為皇後,主要的目的應該是利用武則天牽制甚至對抗關隴集團。
關隴集團是一個形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世家門閥組成的利益共同體,有着強大的軍事力量做支撐。唐朝初期,關隴集團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本人是走文臣路線且很有才華的,同時他出身自關隴集團,又和李世民私交極好,他的妹妹還是李世民的皇後,也是後來繼位的李治的親生母親。這些都讓他的為臣之路走得極為順暢,長孫無忌很快就成為了李世民身邊的權臣。
李世民在位時,雖然忌憚關隴集團的勢力,但李世民本人在各方面的才能都十分優秀且性格強勢,是以關隴集團并不足以威脅到他個人的統治地位。但繼位的李治本身對外的形象就是有些柔弱不能自理的,長孫無忌又是他的舅舅,關隴集團勢力對他的威脅與日俱增。
無論任何朝代,如果統治者接班人的外祖家勢力過大,那麼在進行權力交接和接班人繼位初期的時候,勢力龐大的外祖家必定會借機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對接班人的統治造成威脅。
關隴集團對李治的威脅,就是這樣産生的。李治剛剛繼位時,他的妻子——王皇後就是出身自關隴集團的女兒,這個妻子,是長孫無忌等人為李治選擇的,他本人的意願并不被考慮在内。
即便是親舅舅,長孫無忌這種越慫代報的行為也引起了李治的強烈不滿。為了對抗長孫無忌代表的關隴集團,李治将李世民去世後就被帶到感業寺的武則天帶了回來,并給了她昭儀的身份。
随着李治和關隴集團間沖突的逐漸加劇,武則天和王皇後之間的對抗也越來越白熱化。顯然,最後的結果是李治一方取得了勝利,武則天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新一任皇後,甚至成為了下一任的皇帝。
武則天能夠稱帝,和李治對外公開的過度寵愛分不開關系。在武則天成為皇後之後,李治為了表示自己對她的寵愛還加封她為天後,甚至給了她二聖臨朝的特權。
背後缺少豪門望族支援的武則天為穩固自身統治大力重用寒門子弟
其實李治将武則天捧到一個如此高的位置上,不盡然都是出于對武則天的寵愛,更重要的應該是李治十分在乎自己的名聲。他可以做一個軟弱的帝王,但不能背負對外祖家忘恩負義的罵名。
更何況,當時關隴集團等世家大族的勢力非常大,李治沒有李世民的能力和聲望,他也并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将這些勢力一一擊垮或收入自己手中。一旦失敗,武則天就會成為李治最好的擋箭牌。
從這個角度看,李治的政治手段還是非常高明的,千百年來,受後人诟病的一直都是武則天一個人,李治完美地保持了自己的正面形象。但李治也沒有想到,在自己死後,武則天竟然敢篡奪唐朝的政權,開創了武周政權。
武則天上位後,大力重用寒門子弟,扶持庶民家族的發展,培植屬于自己的勢力,這一切措施背後的原因,是她想要穩固自身政權。
出身自山西氏族的武則天,背後的家族并不算顯赫,和宮中的許多女子相比,甚至可以算是出身寒門。
進入宮廷以後,武則天先是被李世民用作敲打山東氏族的工具,後又被李治利用對付關隴集團,雖然二者最後都因統治者的打壓漸漸銷聲匿迹,但武則天本人并沒有是以培植出屬于自己的一股勢力。這也是很多人認為,李治一直在扮豬吃老虎的重要原因。
如果武則天所做的一切真的是源于自身的野心和欲望,以武則天篡奪政權後的所作所為來看,她不可能沒有意識到培植自身勢力的重要性。除非李治暗中刻意打壓,武則天一直束手束尾,這才沒能完全掌握朝堂。
登基後的武則天,深知自己身後沒有足夠強勢的豪門望族支援,因為之前鬥倒了關隴集團的緣故,其他豪門望族對武則天也是敬而遠之的态度。是以她積極推進科舉制,大力籠絡寒門子弟人才。
為了展現出自己求賢若渴的态度,武則天還在科舉制中開創了武舉。以往的科舉,隻選拔文官,但武舉是專用于選拔有才能的武将的科舉,這一措施給了寒門子弟更多的晉升階級的機會。
通過武舉選拔出來的人才,大抵都是小官家的子弟,因為天下太平,沒有戰功不得晉升之路,是以一直郁郁不得志。武則天給他們提供了這樣的機會之後,這些人對這個女皇帝自然忠心耿耿。
綜合來講,武則天重用寒門,甚至為寒門崛起提供大量的機會和上升管道,本質都是為了讓這些人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