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評觀察 《車評社》第505期
前言:今年的最後一次出差,跨過了長江,越過了黃河,與“水”有緣,算是為明年讨了個好彩頭,挺有意義。
而在2021年的最後這一天,請你也要記得好好感謝努力的自己!
說到努力,我們的汽車産業也很給力。
據車評社了解,中國新車銷量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21年中國汽車總銷量為2610萬輛,同比增長3.1%,2021年有望實作3年來的首次正增長。
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要知道,今年汽車産業遇到的困難相比以往更加複雜。
不僅有疫情的“反複”, “芯荒”的産能限制,原料價格的上漲,還有消費增速的放緩,車市下行壓力不小。
但好在,自主品牌的持續向上,以及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高歌猛進讓人印象深刻,回首盤點2021中的亮點确實不少。
1
自主向上 交鋒合資
今年國内汽車市場的增長,與自主品牌的車型銷量的爆發有着密切的聯系。據車評社了解, 2021年1-11月,乘用車産銷1887.9萬輛和1906萬輛,同比增長6.9%和7.1%。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完成840.6萬輛,同比增長25.1%,其市場佔有率由37.7%提升為44.1%,較同期大幅提升。
尤其在今年的10月份,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更是膨脹至47%,達到曆史頂點。
深究自主品牌崛起的原因,其實并非偶然,更不是德系和韓系丢掉市場,自主占了便宜。而是自主品牌從産品的設計、研發、技術、産品力,以及對消費者需求的洞察層面,實作了全面的進步與進化。同時,高端品牌産品份額也呈現快速增長态勢。
其中,一汽紅旗、長安汽車、吉利汽車、長城汽車、比亞迪等自主品牌不僅相繼推出了高端品牌,而且打造出了一批明星産品,尤其是新勢力頭部的“蔚小理”客單價不輸豪華合資品牌,比如蔚來單車均價超過雷克薩斯、寶馬;理想單車均價位于奧迪、特斯拉之上;小鵬、紅旗單車均價也達到了20萬元以上。
可見在疫情與供應鍊的影響下,車市逐漸分化,雖然合資品牌紛紛下滑,但是自主品牌卻抓住了“曆史機遇”,銷量與“股市”均實作逆勢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自主品牌汽在海外市場同樣取得了優異的表現。其中,上汽乘用車、蔚來、大通陸續登陸歐洲,長城、吉利、比亞迪也先後加入了“出海”這一陣營,掀起了新一輪的汽車出口浪潮。
而有着“出海”20年經驗的奇瑞汽車則再創新高,在今年前11個月公司累計出口突破24萬輛,同比增長138%。今年,奇瑞控股集團單月出口已經七次突破2萬輛。
據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前11個月中國汽車累計出口量達179.3萬輛,同比增長1.1倍。其中,11月出口量高達20萬輛,同比增長59.1%。随着多重利好因素的顯現,預計2021年全年出口有望超200萬輛。
另據中汽協預測,2022年的銷量預計有望超過2700萬輛,明年的自主汽車品牌依然大有可為。
2
新能源賽道 必争之地
今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呈現高速發展之勢。
最新資料顯示,國内新能源乘用車銷量299萬輛,滲透率提升至12.7%。據中汽協預估,2021年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達到340萬輛,同比增長1.6倍。
其中,國内主流合資品牌11月零售銷量為78萬輛,較去年同期下滑23%。11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前十榜單中,僅特斯拉一家外資車企,其餘均是中國車企。
具體來看,蔚來、小鵬、理想、哪吒等造車新勢力傳遞量持續突破,目前單月銷量已超過1萬輛。可以看出國内新能源汽車消費需求旺盛,基本實作了從政策驅動為主,向市場拉動消費為主的轉換,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接受度越來越高。
另外,傳統車企也在新能源布局上不甘示弱,它們追求品牌向上,布局高端智能電動,比如東風有岚圖、長安有奧維塔、吉利有極氪、長城有沙龍。同時,像比亞迪的DMi、長城檸檬、吉利雷神X等混動技術也是層出不窮,“純電+混動”兩步走成為自主崛起的一大利器。
據悉,2022年各自主品牌具有競争力的新一代混動車型将陸續上市,為新能源汽車增長提供可靠支撐。此外,作為全球汽車産業轉型的方向,中國汽車企業在本土新能源市場已經占據先機。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新能源的賽道競争将更加激烈,不少合資車企已下重注, 12月份豐田一口氣釋出了16款全新電動汽車,就是一個信号。
3
股比“調整”,接踵上演
在今年除了銷量及能源之争外,優勝劣汰後的企業股比“調整”也是一大看點。
獵豹汽車,曾經的“軍工一哥”,現在卻四分五裂。
早在今年4月,吉利控股集團托管長豐獵豹長沙工廠,從事新能源汽車生産和銷售;10月,長城汽車接手獵豹荊門基地,新基地落戶湖北荊門;同月,安徽獵豹汽車售賣轉讓。
今年5月,長安标緻雪鐵龍正式更名寶能汽車,從此市場再無DS。其實從去年開始,長安就認賠22億元出局,合作9年整,長安汽車和标緻雪鐵龍的婚姻終于走到了盡頭。
今年6月,拜騰汽車燒掉84億後陷入停擺。有媒體曾經報道,該公司實行的“高端辦公”理念,出手相當闊綽,最終燒光了投資人的錢後,卻沒有一輛量産車,背靠巨頭的拜騰汽車将要說拜拜了。
今年8月31日,有消息稱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簡稱華晨汽車)破産重整案第二次債權人大會上,寶馬中國将以16.33億元收購旗下自主品牌中華汽車。
12月13日,北汽宣布增持戴姆勒;12月21日,悅達拿下東風汽車挂牌的東風悅達起亞25%股權;12月24日,比亞迪宣布增持騰勢到90%...
可以說,在過去一年,類似關于車企倒閉或合資企業變動的消息密集發生。不過其中,最為引人關注的就是寶馬收購華晨與東風退出東風悅達起亞。
因為,自2022年1月1日起,我國将取消乘用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以及同一家外商可在國内建立兩家及兩家以下生産同類整車産品的合資企業的限制。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釋出了《外商投資準入特别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
而寶馬與起亞的一系列舉動,為其他合資品牌算是開了一個先例。
值得注意的是,大衆也在新能源汽車限制政策出台後,積極調整合資公司的股比。去年年底,大衆通過增資擴股,将2017年與江淮汽車合資成立的江淮大衆中的股比,調整至75%,江淮大衆改名為大衆汽車(安徽)。
此外,福特也在不斷加碼電動化戰略,不僅規劃投入大筆資金,同時還表示到2030年全球銷售的車輛中40%為電動車型。福特目前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比韓系也好不到哪去,如何能保證其電動化戰略的順利推進?獨立發展新能源汽車業務,就是一種新選擇。
由此可見,政策放開後,外資車企在中國的布局将不再受限制,為其業務的發展帶來極大便利。不過,自主車企将要面臨産業巨變的陣痛,以及外企的影響,靠實力生存的時代來了。
4
電池“焦慮” 換電/快充
在今年,“電池”依然是一個熱點話題,中國車企顯然比外國車企反應更迅速,特别是在動力電池供應鍊方面。
目前,比亞迪有成熟的動力電池自研自産體系,早在3年前開始計劃剝離動力電池業務。此外,比亞迪目前還向一汽等車企供應動力電池。
長城汽車也成功孵化蜂巢能源,目前蜂巢能源已擠進國内動力電池裝機容量前十。此外,為滿足整車超長續航和動力性,大電量電池包仍然以高鎳三元電池為主,是以解決三元電池的熱失控安全問題仍然是行業的重點。為解決電池熱失控安全問題,長城汽車研發出“永不起火、永不爆炸”的大禹電池技術。
此外,今年吉利和廣汽等均開始自建動力電池工廠,而新造車勢力蔚來在今年9月表示将自研動力電池。
作為占據新能源汽車約25%成本的動力電池,已經成為車企的必争之地。目前來看,外資車企在該領域的布局相對遲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鵬為了解決電池的“續航焦慮”,在極速擴張zho終身免費充電服站項目,全國已經有近2000個;而蔚來汽車則推出了換電站的項目,車主在下單進站後,可以在5分鐘内完成電池的更換。
目前,換電站已達到777座,明年的計劃是超過1300座。不管是蔚來的換電,還是小鵬免費充電,對于意向使用者來說是加分項,也确實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車主的續航焦慮。
據中汽協預測,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将突破500萬輛,同比增長接近50%。在市場持續爆發下,動力電池行業也将迎來新一波發展熱潮。是以,對動力電池供應鍊的把控,将成為車企間的競争之一,這也将倒逼車企與動力電池企業的創新合作。
5
科技創新 “智造”未來
當然,在2021年我們也見到了不少新的跨界淘金者入局“造車”。此前,百度、騰訊、科大訊飛、商湯科技、小牛等科技公司陸續湧入汽車産業,搶奪智能汽車市場。
不過,雖然是跨界而來,它們身上卻有着相同的“智能化”标簽,也就是在智能化方面有着過人之處。
比如正是看到汽車智能化的趨勢,華為正式宣布進軍汽車領域,并在剛剛舉辦的冬季旗艦新品釋出會上,推出了汽車産品——AITO問界M5。
在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業務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餘承東看來,這台新車就是華為建構萬物互聯生态的關鍵一環。
此外,今年傳聞華為計劃與大衆集團組建合資公司,共同研發自動駕駛技術。
報道稱:
華為和大衆組建的合資公司旨在作為供應商,向大衆集團提供方案,雙方讨論的合作方式之一是 " 大衆出錢,成為合資公司控股方,華為主要出技術 IP(知識産權)",而華為所提供的技術 IP 不僅包括軟體技術,也包括華為的晶片類 IP。
雖然被官方否認,但是傳聞的背後透露出一個事實:即使是全球汽車巨頭,在全新的智能化技術領域,也沒有做好技術儲備,快速投入這場技術浪潮。此前,華為已經與大衆旗下的奧迪汽車品牌達成合作,向後者提供華為的 ADS 自動駕駛技術方案。
是以,車企與科技公司之間的合作,成為必然,畢竟科技創新是第一生産力,有“智造”就會有未來。
總的來看,2021年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一年,跨界造車熱度不減,頭部玩家繼續抱團,晶片難題依然存在。
對于2022年,在這裡引用一下李書福的新年緻辭:
“世界風雲變化,科技日新月異,使用者需求多元更新。我們不想被世界颠覆,就必須超前布局。
既要謀劃長遠,又要幹在當下;既要有否定自我的勇氣,又要有自我超越的能力;既要保持傳統核心能力的優勢,又要開創新的革命性優勢,以隻争朝夕的緊迫感,緊緊圍繞汽車産業的電動化、智能化轉型,做強科技生态圈,打造企業持續競争力,為使用者創造超越期待的價值體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