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去“僞”存“真”,創新藥該如何破局

随着藥品審評審批的加速,醫保改革的深入推進,國内創新藥進入了紅利期。據相關資料顯示,2020年,藥審中心受理1類創新藥注冊申請共1062件,同比增長51.71%;而今年上半年獲批創新藥數量已接近去年全年水準。

創新藥的持續爆發,而伴随而來的是創新藥同質化嚴重、産能過剩、賽道擁擠的現象,有些熱門靶點,甚至100家藥企在研究,造成了醫藥研發資源的嚴重浪費。放眼如今的醫藥行業,創新藥“内卷”被打在了公屏上。

而在創新藥“内卷”的泡沫下,創新藥的“真僞”之争逐漸浮出水面。

“僞”創新藥泡沫下的危機

近年來,中國創新藥的發展确實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推動中國仿制藥大國向創新藥強國邁進了一大步,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承認一個現實:中國創新藥内卷加劇,資本紮堆、靶點重複、産能過剩的現象正在慢慢吞噬着創新藥的良性生态圈。

1、熱門靶點太過集中,藥品創新嚴重“内卷”自耗

在已有科學理論支援的基礎上做創新藥是最劃算的選擇,是以很少有藥企願意選擇耗費數年的時間去尋找新的有效藥物分子。

據各方資料顯示,國内創新藥項目在靶點和适應症方面集中度較高,以PD-1/PD-L1、CD19、HER2、VEGF/VEGFR等靶點為代表的臨床項目已高達數百個,且大多集中在惡性良性腫瘤适應症。其中最集中的研究靶點當屬PD-1單抗了。

據格隆彙統計,截至2020年9月,中國PD-1抗體的臨床試驗已達4400個,比兩年前增加了三倍。至2021年一季度,全球在研的154個PD-1單抗中,85個産品由中國企業研發或合作開發,占比高達55%。目前,國内在研PD-1産品的企業有100多家,進入臨床階段的PD-1超過50款。

而這一紮堆研發的情景又出現在CAR-T和基因治療領域。據畢馬威此前統計,2020年國内開展CAR-T細胞療法的臨床試驗數量已達335個,5年間翻了十倍。其中,以CD19為靶點的CAR-T臨床試驗占比超過了40%。另外,據Clinical Trials,全球CAR-T治療臨床試驗數量超600項,其中一半以上來自中國。

這些所謂的創新實質上不過是針對國外已知靶點“跟蹤性創新”的“僞創新”,不僅要浪費資源,還會錯過時代給予制藥行業發展的機遇,是一種嚴重的“内卷”自耗行為。

業内人士不僅發出疑問:國内創新藥“内卷”式“内戰”要到什麼時候結束?

2、資本紮堆,創新藥企迎來“破發”潮

除了靶點的紮堆外,醫藥投資也出現了巨大的泡沫。今年以來,港股和A股的醫藥企業都出現了“破發潮”。尤其是進入12月份,創新藥企IPO頻頻“破發”。

12月10日,凱萊英、北海康成、迪哲醫藥(688192.SH)三家醫藥企業同日登陸資本市場IPO,但這三家藥企開盤即破發。随後12月15日,百濟神州成功登陸科創闆,成為一家開啟“美股+H股+A股”三地上市模式的生物醫藥企業,但是百濟神州IPO當天也未迎來開門紅而是破發。

而此前,健識局統計了港股新政實施三年來,在30多家未盈利成功上市的醫藥公司中,有26家藥企處于“破發”狀态。

大批創新藥企集中上市,讓資本市場對醫藥市場産生了懷疑,導緻醫藥股價始終上不去,行業存在大量泡沫,這是創新藥企頻頻破發的表層原因。而深層原因,在于資本對創新藥投資的“盲目性”。

國内不少投資機構,因為對創新藥專業認識不夠,僅通過幾個博士或者專家團隊來圈出幾個熱門靶點,便開始投資。這種速成的創新藥投資導緻大量資本湧入在幾個熱點靶點上,競争白熱化,漸漸地,藍海變成了“血海”。

還有一些投資,為實作短期利益,坐等上市後直接套現“走人”,這種隻顧眼前利益而不去謀劃長遠發展的,會透支創新産業的發展,給原本就根基不穩的創新生态緻命的打擊。

3、低水準複制,同質化嚴重

據業内人士表示,如果深究起來,國内目前上市的甚至在研的創新藥,很多都是me too類創新藥,靶點相同,适應症和療效都基本相同,隻是結構有所不同。新藥研發的重點不是去發現新的有效藥物分子,而是聚焦研究已上市的藥物,試圖對分子結構進行改造,使得在不降低療效的情況下,有效規避專利限制,讓别人的創新藥,成為自己的創新藥。

這種低水準複制式的創新,導緻醫藥創新同質化嚴重,産能過剩,嚴重造成了醫藥研發資源的浪費。

“真”創新破局而來

醫藥“僞”創新帶來“危機”漸現端倪,也讓越來越多的醫藥人開始思考醫藥行業未來創新的正确方向。

而在國家層面上,一系列動作也給國内創新藥“真”創新局面打開了一個缺口。

今年7月,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審批中心(CDE)釋出的“關于公開征求《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惡性良性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通知》指出:“新藥研發應以為患者提供更優的治療選擇為最高目标,當選擇非最優的治療作為對照時,即使臨床試驗達到預設研究目标,也無法說明試驗藥物可滿足臨床中患者的實際需要,或無法證明該藥物對患者的價值。”

這份通知指出國内創新藥靶點紮堆、“Me-too”(類似創新藥)泛濫、低水準重複、缺乏真正的創新等問題,要求藥企新藥研發“以患者需求為核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

随着國家對無效創新藥的打擊,給予“僞”創新的空間越來越小,同質化“僞”創新藥将逐漸失去競争力,而給予真正創新藥企的發展空間越來越多,對國内創新藥競争格局的良性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國内不少中小型藥企跳出“僞”創新的“牢籠”,朝着“真”創新的局面重磅出擊。

今年12月15日,人民日報在第15版位置,以《榮昌生物——持續增投入 專注創新藥》為題,對榮昌生物制藥(煙台)股份有限公司潛心原創性引領性科研攻關,創制出一批具有重大臨床價值原創生物新藥的經驗做法進行了報道。

報道指出,2008年以來,榮昌生物瞄準重大疾病領域,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專注于新藥研發,創制出一批具有重大臨床價值的新藥。

這一報道再次表明了國家對原創新藥的重視,對具有重大臨床價值新藥的肯定與鼓勵,也從側面例證隻有真正的創新藥才是國家支援和企業發展的正确方向。

2021年9月,時邁藥業獲得2021年“創客中國”浙江賽區暨“浙江好項目”中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冠軍,公司憑借自主建立的三大最具全球競争力的核心技術平台,開發了二十多個不同階段的單/雙抗源頭創新産品。

今年,公司新研發出的創新藥SMET12臨床獲批。這是一款可同時靶高惡性良性腫瘤抗原和效應細胞的雙抗藥物,具全球競争力的雙抗藥物,用于晚期胃腸道惡性惡性良性腫瘤、肺癌等疾病的治療,成為國際上首創。

對于藥品創新,我們必須明白一個現實:

創新藥研發講究的是跟時間賽跑,從學術研究到企業研發,直到最後的上市,要經曆至少10年的時間,少則10億的投資,如果能跑在最前面,回饋自然會很豐厚,但如果第一梯隊已經把紅利吃得差不多了,後面的企業再去做研發,無疑是吃“剩菜殘羹”,不僅賺不了錢,還會血本無歸。

如何加速創新藥上市後商業化步伐也是創新藥企亟需解決的問題。梅斯醫學是業内最早一批醫學和商業數字化創新的企業,為醫生群體提供專業服務,中國醫生群體的知曉率高達80%以上,與國内大多數創新藥企均已展開合作,通過數字化工具幫助創新藥加速走到患者身邊。

是以,在如今創新藥“内卷”的局勢下,創新藥的高品質發展是破局的關鍵。藥企要學會沉澱,厚積薄發,以真正有利于臨床價值,滿足患者治療需求為出發點去研發新藥,從同質化到差異化、從跟随創新到源頭創新進階;而不是做資本的“奴隸”,成為資本泡沫下的犧牲品。

參考資料:

1、醫藥投資部落:《新政來襲!“me-too”藥物或将迎來生死考驗!》;

2、E藥智研:《創新藥企業内卷?有幾個做到了“真”創新》;

3、健識局:《創新藥企 “破發”魔咒,明年還将持續》;

4、睿信咨詢:《醫藥企業如何破解戰略困局?》;

5、醫藥魔方:《中國創新藥紮堆:何以至此,去往何方》。

6、制藥網:《國内創新藥企IPO頻頻“破發”!》;

7、E藥經理人:《生物制藥嚴重“内卷”!熱門靶點太紮堆!中國不解決這些何談創新第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