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包拯一生不徇私,卻被宋仁宗懷疑攀附宰相文彥博、參與結黨?

北宋名臣包拯因其鐵面無私,不畏強權而得後人贊譽。在文學作品中,包拯為民請命,屢破奇案,是中國古代清官的代表,被後人稱為“包青天”。不過在曆史上,包拯卻不是什麼破案奇才,也不會參與斷案。

包拯一生不徇私,卻被宋仁宗懷疑攀附宰相文彥博、參與結黨?

包拯曾多年在谏院擔任禦史等職,其職責以糾正施政的過失、皇帝及官員的錯誤為主,彈劾大臣也是谏院的主要工作之一。宋朝是個以文治國的朝代,文人的言論非常自由,隻要官員有不當行為,谏院禦史均可彈劾。包拯在谏院期間,曾多次彈劾宰相、皇親國戚等,也曾上谏糾正宋仁宗的過失,可謂鐵面無私。

在古代,皇帝忌諱官員私下結黨,因為結黨必營私,必會引起黨争,影響朝政,對皇權構成威脅。然而,結黨卻是普遍存在的,即便是在宋仁宗時代,朝廷政治相對清明,結黨也無法避免。範仲淹、歐陽修等人在進行慶曆新政時更是光明正大地結黨,最終也因結黨導緻變法失敗。

包拯一生不徇私,卻被宋仁宗懷疑攀附宰相文彥博、參與結黨?

然而官員一旦結黨,勢必無法保持公正公平的立場,即便是再怎麼清廉的官員,結黨後也無法保持廉潔。包拯一生清廉,在很多人看來,他是不會參與結黨的,他甚至連幾個知心朋友都不會有。在包拯的官場生涯中,包拯雖曾多次受到過幾次舉薦,但确實從未因朋黨受到貶谪。

包拯一生不徇私,卻被宋仁宗懷疑攀附宰相文彥博、參與結黨?

包拯認為,朋黨是國之大患,他曾上書宋仁宗說:“故進一賢士,必曰朋黨相助;退一庸才,亦曰朋黨相嫉。遂使正人結舌,忠直息心,不敢公言是非,明示勸戒,此最為國之大患也。”這封奏書是于皇祐二年(1050年)底上的,當時宋仁宗因寵幸張貴妃,想給張貴妃的伯父張堯佐升宮,包拯和另外一名谏院官員唐介勸谏阻止。唐介同時還彈劾了當時的宰相文彥博,并導緻文彥博被貶出京,被貶的還有禦史吳奎。吳奎與包拯同屬谏院,包拯曾向宋仁宗提出挽留,認為唐介的彈劾是亂彈劾,這一提議反讓宋仁宗認為有包拯和吳奎故意結好文彥博之嫌。恰巧文彥博、吳奎和包拯三人都是天聖五年(1027年)中的進士,是同年之誼。是以後人有人認為包拯、文彥博、吳奎已經就是在結黨。

《續資治通鑒長編》:辛醜,以樞密副使、給事中梁适參知政事,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诰王堯臣為樞密副使。起居舍人、知谏院吳奎,出知密州。包拯奏乞留奎,且言:“唐介因彈大臣,并以中奎,誣惑天聽。”帝曰:“介昨言奎、拯皆陰結文彥博,今觀此奏,則非誣也。”

包拯一生不徇私,卻被宋仁宗懷疑攀附宰相文彥博、參與結黨?

其實這是個謬論,其原因有三點:1.唐介沒有彈劾包拯。唐介勸谏宋仁宗時,宋仁宗推脫說張堯佐的任命是中書省下的,唐介才轉為彈劾文彥博,說文彥博、吳奎、張堯佐結黨,如果包拯也牽扯其間的話,以唐介的性格,斷不會不彈劾包拯。2.文彥博和吳奎被貶并不代表他們一定是結黨。唐介當時攻擊文彥博以蜀錦結交貴妃,并怒火攻心牽扯到結黨上來,吳奎是以被牽連。文彥博二次拜相時,有人舉薦唐介,文彥博曾說唐介當初彈劾他的事情都是聽來的。事實上文彥博以蜀錦結交貴妃可能是有的,結黨才是唐介是聽說的。3.包拯的奏書的主要内容也不是朋黨。當時包拯向宋仁宗上《言七事》的奏折,一共向宋仁宗提了7個建議,包括聽取采納,愛惜人才,不堅持先入為主等,辯明朋黨隻是其中之一。恐怕包拯是覺得隻是和吳奎同年且關系較好,就被認為是結黨,這未免太武斷了。這說明包拯是對朝廷中一些官員随便指責别人朋黨的風氣極為不滿。

包拯一生不徇私,卻被宋仁宗懷疑攀附宰相文彥博、參與結黨?

《宋史》:除天章閣待制、知谏院。數論斥權幸大臣,請罷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鄭公三疏,願置之坐右,以為龜鑒。又上言天子當明聽納,辨朋黨,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說,凡七事;請去刻薄,抑僥幸,正刑明禁,戒興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

事實上,包拯和文彥博之間的關系曆來被後人诟病為結黨,史料也多次記載兩人的關系:1.兩人是同年;2.據說文彥博曾舉薦過包拯;3.兩人是兒女親家;4.文彥博晚年曾舉薦過包拯的兒子包绶。

包拯和文彥博兩人在中進士後,其官場仕途是不一樣的,文彥博的仕途穩步上升,包拯則為了孝道,請求回老家為官,甚至曾一度辭官。慶曆七年(1047年)四月,文彥博回朝拜相,包拯于皇祐二年(1050年)回朝任知谏院,這是包拯和文彥博首次在官場上有交集,兩人同在京城為官。是以我認為,在皇祐二年(1050年)之前,包拯和文彥博的關系一般,之後兩人同在京城,又是同年,交往便多了起來,關系也相對密切。

包拯一生不徇私,卻被宋仁宗懷疑攀附宰相文彥博、參與結黨?

說到舉薦包拯為官的人,似乎也沒有文彥博。包拯曾有三次明顯的升官,一次為慶曆三年(1043年)經王拱辰舉薦入京任監察禦史,那是包拯第一次入京為官。一次是在至和二年(1055年)包拯因舉薦他人失當被貶到池州,同年底,宋仁宗突然發病,包拯宋仁宗進獻中草藥石昌蒲一盒,宋仁宗感念恩情,讓歐陽修寫了封嘉獎信給包拯。第二年因為水災泛濫,歐陽修向宋仁宗上奏《再論水災狀》,并向宋仁宗舉薦了包拯,當時的宰相正是文彥博。包拯得以升任江甯知府,同年回京任開封知府。雖然歐陽修舉薦了包拯,但他與包拯的關系并不好,後來包拯彈劾張方平和宋祁當上三司使時,歐陽修曾寫《論包拯除三司使上書》,罵包拯“況如拯者,少有孝行,聞于鄉裡,晚有直節,著在朝廷,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這話說得非常難聽。

包拯一生不徇私,卻被宋仁宗懷疑攀附宰相文彥博、參與結黨?

還有一次是在嘉祐四年(1059年)包拯彈劾張方平和宋祁後得以上任三司使,但文彥博已于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六月被罷宰相,外調出京判河南府。由此可以看出,包拯為官生涯中雖多次升遷,主要是因為受到宋仁宗的信任,而并非文彥博暗中出力。

至于包拯和文彥博結為兒女親家之事,跟包拯關系不大。包拯的兒子包绶是包拯晚年得子,出生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包拯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去世。包绶先是娶了廬州知州張田的女兒張氏為妻,後張氏早逝,包绶才娶了文彥博的女兒。後來,文彥博向宋哲宗舉薦包绶為官。

由此可以看出,包拯曆次升遷均非文彥博幫忙,而包拯也沒幫過文彥博什麼忙,兩人隻是單純地關系好而已。包拯死後,文彥博顧念友情,對包拯的妻子也多有照顧。

包拯一生不徇私,卻被宋仁宗懷疑攀附宰相文彥博、參與結黨?

北宋的黨争是非常厲害的,絕大多數官員都曾牽扯到黨争之中,都曾因黨争而升官,因黨争而被貶職。包拯一生剛正不阿,坦坦蕩蕩,并嚴格限制自己的私人關系,才能保證一生為官清廉。北宋時代文學藝術盛行,文人間通常會以作品結交,例如詩詞、音律、繪畫等,包拯進士出身,文學水準不會差,可惜他并醉心于文學,甚至連流傳後世的作品也沒有,是以他的朋友圈就小很多。不過人終究是群體而居的,包拯再怎麼限制自己,他也總會有幾個知心的好友,例如文彥博和吳奎。因為私交不錯,在官場上有時也會互相幫襯,這也是正常的。包拯為文彥博、吳奎說話,隻是作為好友的情誼,但從不會是以違反國家律法或謀取私利,與結黨更是沒有關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