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為無冕女皇,晚清實際掌權者,淺析慈禧未登大寶的多元因素

在史學界,慈禧素有“晚清實際統治者”之稱,通過垂簾聽政和訓政等方式把持朝政40餘年,可謂家喻戶曉。那麼問題來了,在完全掌控實權之下的慈禧,為何沒有效仿一代女皇武則天一般,登基稱帝改朝換代?細究其因,主要還是歸于具體所處環境等客觀因素以及慈禧本人性格等主觀因素綜合影響之下的結果。

作為無冕女皇,晚清實際掌權者,淺析慈禧未登大寶的多元因素

慈禧劇照

以卑微出身華麗逆襲

1835年(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寅時(淩晨3—5點),一位在未來影響清朝國運近半個世紀的女子誕生,她就是著名的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氏。

孝欽顯皇後,葉赫那拉氏,安徽徽甯池廣太道惠徵女。鹹豐元年,後被選入宮,号懿貴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進懿妃。七年,進懿貴妃。

關于她的家世,《清皇室四譜》、《清史稿》等史料中都有記載,她的父親惠征當時僅僅是一個正八品的筆帖式(文秘),雖然是正兒八經的旗籍出身(比包衣要優越),但也隻是忝居下五旗(鑲藍旗)而已。故在葉赫那拉氏剛出生的那幾年,家境還是比較困窘的。

1851年(鹹豐元年),剛剛繼位的鹹豐帝第一次公開選秀,當時葉赫那拉氏年屆17(虛歲),已達到入宮選秀的标準,是以在戶部組織下,葉赫那拉氏入宮參加了選秀。次年的二月,得到宮内傳來賜号蘭貴人(更加映襯其出身不高)的喜報,葉赫那拉氏于1852年(鹹豐二年)五月初九以貴人的身份被接進圓明園。

作為無冕女皇,晚清實際掌權者,淺析慈禧未登大寶的多元因素

鹹豐帝畫像

雖然起點不高,但憑借其自身的容貌,她很快赢得鹹豐帝的寵愛。1854年(十一月二十五),葉赫那拉氏被冊封為懿嫔;兩年後的三月二十三,又誕育皇長子載淳,久無子嗣的鹹豐帝大喜,當下封其為懿妃;1857年(鹹豐七年)十二月十三,行懿貴妃冊封禮。

從入宮為貴人到進位貴妃,葉赫那拉氏僅僅用了五年,速度之快令人稱奇。細思之下,除卻自身的容貌深得鹹豐喜愛之外,誕育皇嗣也是大功一件,在鹹豐一生子嗣單薄(兩子,次子于出生當日夭折)之下顯得更為功勳卓著。

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與孝貞皇後并尊為皇太後。

1861年(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淩晨,年僅31歲的鹹豐駕崩于煙波緻爽殿。載淳順理成章成為了嗣皇帝,于同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正式即位,葉赫那拉氏也由先帝的懿貴太妃榮升聖母皇太後,加徽号“慈禧”。由于新帝年幼(6歲),故由慈禧與慈安兩人共同垂簾聽政。但令時人沒想到的是,自此開啟了慈禧掌權之路,長達47年。

作為無冕女皇,晚清實際掌權者,淺析慈禧未登大寶的多元因素

同治帝畫像

母族勢微,仍需依靠皇室宗親

雖然掌權長達半個世紀,看似獨攬一切的表面下,終慈禧一生都沒有稱帝。之是以未能與武則天一樣榮登大寶,第一個硬傷便是她仍需清朝皇室的支援。

從慈禧的生平事迹,我們很容易便可看出,雖然在她成為皇太後之後,葉赫那拉家族從鑲藍旗擡入鑲黃旗(上三旗首旗),她的父親也被追封為三等承恩公,弟弟妹妹們也都有不錯的發展,但歸根結底沒有一位娘家人可以真正做到獨當一面(有真才實幹),相較武則天的母族,差異明顯,母族勢微直接導緻慈禧隻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上位。

九月,奉文宗喪還京師,即下诏罪載垣、端華、肅順,皆至死,并罷黜諸大臣預贊襄政務者。授奕 議政王,以上旨命王大臣條上垂簾典禮。

那麼,她得以大權獨攬究竟有沒有外部力量呢?答案是肯定的,從1861年的“辛酉政變”,到後面的垂簾聽政和兩度訓政,慈禧的成功都離不開愛新覺羅内部宗親的支援。如果沒有恭親王奕?和重臣瓜爾佳.勝保,想必單憑她與慈安兩人,斷然是不能與“顧命八大臣”相抗衡,更不會出現垂簾聽政的狀況。即使奕?在1884年(光緒十年)被迫退出軍機處(甲申易樞),但緊接着醇親王奕譞上位。是以,即使晚清中樞内部有各種争鬥,但具體權力的更替僅僅是愛新覺羅皇室内部的調動而已,歸根結底還是得需要宗親的扶持,這與武則天可以完全擺脫李唐皇族自力更生是完全兩個層級的概念。

作為無冕女皇,晚清實際掌權者,淺析慈禧未登大寶的多元因素

恭親王奕?

是以,慈禧大權在握的同時,也不忘給皇族宗親們一些要職讓他們安心輔佐,很好地維護了宗親們的利益。如果在母族勢微無可用之人的前提下,貿然登基繼位,必然會失去愛新覺羅家族的扶持,慈禧如此精明之人,自然明白這個道理。

内憂外患自顧不暇,各方輿論壓力倍增

晚清慈禧掌權的階段,正處于内憂外患時期,外有列強不斷侵擾,内有太平天國、義和團等運動此起彼伏。作為實際的最高統治者,面對如此窘況尚且自顧不暇,更别說有精力去思考登基繼位的事情,在時間充裕程度和精力有限度上就是一個很大的阻力。

以多羅端郡王載漪之子溥儁,承繼為穆宗毅皇帝之子。欽承懿旨,感幸莫名。謹當仰遵慈訓,封載漪之子溥儁為皇子,以綿統緒。

其次,改朝換代勢必會受到多方輿論的譴責。1875年1月12日,伴随着獨子同治帝的去世,為了可以繼續垂簾聽政,慈禧選擇親妹妹的兒子載湉(醇親王奕譞之子)以過繼鹹豐帝之宗祧繼承皇位,此舉雖然違反祖制(按照祖制,同治帝無子嗣,應從溥字輩擇一人承繼同治宗祧)僅僅是為了一己之私,但最起碼是在同治去世後才選的嗣皇帝。然而随着慈禧與光緒二人沖突的不斷加劇,在她的精心謀劃之下,預定于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初一“改元保慶”(立溥儁為大阿哥,并且逼迫光緒退位)的鬧劇,甫一出台便遭到多方輿論的譴責。其中包含紳商、維新派、保皇黨,甚至連外國公使對此都紛紛以拒絕入賀的方式向慈禧施加壓力,在如此情況之下,慈禧隻能作罷,廢除溥儁的大阿哥稱号并且将其逐出皇宮。

作為無冕女皇,晚清實際掌權者,淺析慈禧未登大寶的多元因素

光緒帝劇照

同朝易儲尚且困難重重,更别說慈禧本人似武則天那般改朝換代,更是不為世俗所認同。況且,根據兩人所處的具體時代來看,唐朝民風開放,女性地位相對高一些,而清朝時期一直秉承“男尊女卑”、“三綱五常”的标準,是以即使慈禧再強橫,要想稱帝,時代背景也是不允許的。

貪圖平穩,安于現狀

講完慈禧未能稱帝所受的客觀因素之後,我們再來看看關于她自身主觀方面的因素。從卑微的貴人迅速升到貴妃乃至皇太後,得以掌控朝政四十餘年,一生榮耀确實令人望塵莫及。從她的人生軌迹不難看出,随着一開始的純真少女到最後的滿腹深沉,至始至終她都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在現有環境下穩中求進,但絕不會越雷池一步。

如此性格讓她既可以實時掌握朝中大權,也不需要事事都親力親為(重用漢臣、倚仗皇室宗親),尤其在關鍵時刻,她更不需要沖在最前方去憑一己之身承擔所有責任,既可掌權又能博得宗親重臣們的擁護,何樂而不為。也正是由于如此貪圖平穩安于現狀,她才會始終隻做那個幕後之人。

作為無冕女皇,晚清實際掌權者,淺析慈禧未登大寶的多元因素

慈禧

史海君說:

終慈禧一生,有過榮耀也有過凄涼(兩度西逃),受過聖寵也遭人诟罵。47年的手握重權,雖無皇帝之名也有皇帝之實,故世人常稱其為“清代的無冕女皇”。之是以不稱帝,源于客觀的多方位受限和主觀的性格養成以及多元度思慮。至于褒貶如何,留待後世評說。

參考資料:

《清皇室四譜》

昭梿《嘯亭雜錄》

《文宗顯皇帝實錄》、《穆宗毅皇帝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

趙爾巽《清史稿.文宗本紀》、《清史稿.穆宗本紀》、《清史稿.德宗本紀》、《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傳一》

版權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曉生”原創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抄襲,違者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