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学界,慈禧素有“晚清实际统治者”之称,通过垂帘听政和训政等方式把持朝政40余年,可谓家喻户晓。那么问题来了,在完全掌控实权之下的慈禧,为何没有效仿一代女皇武则天一般,登基称帝改朝换代?细究其因,主要还是归于具体所处环境等客观因素以及慈禧本人性格等主观因素综合影响之下的结果。

慈禧剧照
以卑微出身华丽逆袭
1835年(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寅时(凌晨3—5点),一位在未来影响清朝国运近半个世纪的女子诞生,她就是著名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四年,封懿嫔。六年三月庚辰,穆宗生,进懿妃。七年,进懿贵妃。
关于她的家世,《清皇室四谱》、《清史稿》等史料中都有记载,她的父亲惠征当时仅仅是一个正八品的笔帖式(文秘),虽然是正儿八经的旗籍出身(比包衣要优越),但也只是忝居下五旗(镶蓝旗)而已。故在叶赫那拉氏刚出生的那几年,家境还是比较困窘的。
1851年(咸丰元年),刚刚继位的咸丰帝第一次公开选秀,当时叶赫那拉氏年届17(虚岁),已达到入宫选秀的标准,所以在户部组织下,叶赫那拉氏入宫参加了选秀。次年的二月,得到宫内传来赐号兰贵人(更加映衬其出身不高)的喜报,叶赫那拉氏于1852年(咸丰二年)五月初九以贵人的身份被接进圆明园。
咸丰帝画像
虽然起点不高,但凭借其自身的容貌,她很快赢得咸丰帝的宠爱。1854年(十一月二十五),叶赫那拉氏被册封为懿嫔;两年后的三月二十三,又诞育皇长子载淳,久无子嗣的咸丰帝大喜,当下封其为懿妃;1857年(咸丰七年)十二月十三,行懿贵妃册封礼。
从入宫为贵人到进位贵妃,叶赫那拉氏仅仅用了五年,速度之快令人称奇。细思之下,除却自身的容貌深得咸丰喜爱之外,诞育皇嗣也是大功一件,在咸丰一生子嗣单薄(两子,次子于出生当日夭折)之下显得更为功勋卓著。
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即位,与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
1861年(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凌晨,年仅31岁的咸丰驾崩于烟波致爽殿。载淳顺理成章成为了嗣皇帝,于同年十月初九在太和殿正式即位,叶赫那拉氏也由先帝的懿贵太妃荣升圣母皇太后,加徽号“慈禧”。由于新帝年幼(6岁),故由慈禧与慈安两人共同垂帘听政。但令时人没想到的是,自此开启了慈禧掌权之路,长达47年。
同治帝画像
母族势微,仍需依靠皇室宗亲
虽然掌权长达半个世纪,看似独揽一切的表面下,终慈禧一生都没有称帝。之所以未能与武则天一样荣登大宝,第一个硬伤便是她仍需清朝皇室的支持。
从慈禧的生平事迹,我们很容易便可看出,虽然在她成为皇太后之后,叶赫那拉家族从镶蓝旗抬入镶黄旗(上三旗首旗),她的父亲也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弟弟妹妹们也都有不错的发展,但归根结底没有一位娘家人可以真正做到独当一面(有真才实干),相较武则天的母族,差异明显,母族势微直接导致慈禧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上位。
九月,奉文宗丧还京师,即下诏罪载垣、端华、肃顺,皆至死,并罢黜诸大臣预赞襄政务者。授奕 议政王,以上旨命王大臣条上垂帘典礼。
那么,她得以大权独揽究竟有没有外部力量呢?答案是肯定的,从1861年的“辛酉政变”,到后面的垂帘听政和两度训政,慈禧的成功都离不开爱新觉罗内部宗亲的支持。如果没有恭亲王奕?和重臣瓜尔佳.胜保,想必单凭她与慈安两人,断然是不能与“顾命八大臣”相抗衡,更不会出现垂帘听政的状况。即使奕?在1884年(光绪十年)被迫退出军机处(甲申易枢),但紧接着醇亲王奕譞上位。所以,即使晚清中枢内部有各种争斗,但具体权力的更替仅仅是爱新觉罗皇室内部的调动而已,归根结底还是得需要宗亲的扶持,这与武则天可以完全摆脱李唐皇族自力更生是完全两个层级的概念。
恭亲王奕?
所以,慈禧大权在握的同时,也不忘给皇族宗亲们一些要职让他们安心辅佐,很好地维护了宗亲们的利益。如果在母族势微无可用之人的前提下,贸然登基继位,必然会失去爱新觉罗家族的扶持,慈禧如此精明之人,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内忧外患自顾不暇,各方舆论压力倍增
晚清慈禧掌权的阶段,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外有列强不断侵扰,内有太平天国、义和团等运动此起彼伏。作为实际的最高统治者,面对如此窘况尚且自顾不暇,更别说有精力去思考登基继位的事情,在时间充裕程度和精力有限度上就是一个很大的阻力。
以多罗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承继为穆宗毅皇帝之子。钦承懿旨,感幸莫名。谨当仰遵慈训,封载漪之子溥儁为皇子,以绵统绪。
其次,改朝换代势必会受到多方舆论的谴责。1875年1月12日,伴随着独子同治帝的去世,为了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慈禧选择亲妹妹的儿子载湉(醇亲王奕譞之子)以过继咸丰帝之宗祧继承皇位,此举虽然违反祖制(按照祖制,同治帝无子嗣,应从溥字辈择一人承继同治宗祧)仅仅是为了一己之私,但最起码是在同治去世后才选的嗣皇帝。然而随着慈禧与光绪二人矛盾的不断加剧,在她的精心谋划之下,预定于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初一“改元保庆”(立溥儁为大阿哥,并且逼迫光绪退位)的闹剧,甫一出台便遭到多方舆论的谴责。其中包含绅商、维新派、保皇党,甚至连外国公使对此都纷纷以拒绝入贺的方式向慈禧施加压力,在如此情况之下,慈禧只能作罢,废除溥儁的大阿哥称号并且将其逐出皇宫。
光绪帝剧照
同朝易储尚且困难重重,更别说慈禧本人似武则天那般改朝换代,更是不为世俗所认同。况且,根据两人所处的具体时代来看,唐朝民风开放,女性地位相对高一些,而清朝时期一直秉承“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标准,所以即使慈禧再强横,要想称帝,时代背景也是不允许的。
贪图平稳,安于现状
讲完慈禧未能称帝所受的客观因素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关于她自身主观方面的因素。从卑微的贵人迅速升到贵妃乃至皇太后,得以掌控朝政四十余年,一生荣耀确实令人望尘莫及。从她的人生轨迹不难看出,随着一开始的纯真少女到最后的满腹深沉,至始至终她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在现有环境下稳中求进,但绝不会越雷池一步。
如此性格让她既可以实时掌握朝中大权,也不需要事事都亲力亲为(重用汉臣、倚仗皇室宗亲),尤其在关键时刻,她更不需要冲在最前方去凭一己之身承担所有责任,既可掌权又能博得宗亲重臣们的拥护,何乐而不为。也正是由于如此贪图平稳安于现状,她才会始终只做那个幕后之人。
慈禧
史海君说:
终慈禧一生,有过荣耀也有过凄凉(两度西逃),受过圣宠也遭人诟骂。47年的手握重权,虽无皇帝之名也有皇帝之实,故世人常称其为“清代的无冕女皇”。之所以不称帝,源于客观的多方位受限和主观的性格养成以及多维度思虑。至于褒贬如何,留待后世评说。
参考资料:
《清皇室四谱》
昭梿《啸亭杂录》
《文宗显皇帝实录》、《穆宗毅皇帝实录》、《德宗景皇帝实录》
赵尔巽《清史稿.文宗本纪》、《清史稿.穆宗本纪》、《清史稿.德宗本纪》、《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传一》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