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亞地區,俄羅斯靠近哈薩克斯坦境内,有一個不普通的村莊。那裡的人大多都是一副中國人的相貌,黃皮膚黑頭發,一張嘴就是一口陝西話。

他們将政府稱為衙門,幹部則是衙役,飛機是風船,唱的是傳統秦腔。他們雖然生活在中亞境内,卻保留着我國西北的生活習俗,不靠放牧,靠種植而生。這些人被稱為東幹族,沒有文字,隻會說傳統陝西方言,在更久之前,他們都是中國子民。
這事還得從清朝說起。1862年至1877年一批陝西居民因為西北戰亂,在将領的帶動下,穿越冰天雪地的天山,從喀什到達了俄羅斯,出發時萬餘人,到達目的地卻隻剩下3000多人。這批陝西附近的居民在俄羅斯,也就是當時的沙俄境内定居下來,形成了陝西村最早的規模。
後來随着清政府跟沙俄簽訂了越來越多的不平等條約,清朝北部土地越來越縮水,加上沙俄跟清政府的沖突,西北部居民再度遷移了部分人去到今俄羅斯境内。再經過之後兩次大的人口遷移,慢慢發展出了如今有12萬餘人口的“陝西村”。
1979年,一名就讀于陝西師大曆史系的研究所學生王國傑,無意間在一篇曆史文獻中讀到了這段過往,他開始對這些生活在俄羅斯境内的同胞們産生牽挂,并在1990年時,終于獲得了外派去俄羅斯的機會(當時還是蘇聯)。
在俄羅斯跟哈薩克斯坦交界的地方,他終于找到了傳說中的陝西村,一進村他就差點感動地留下了眼淚——在異國他鄉能夠聽到滿耳的家鄉話,實在是太親切了。陝西村内部的居民也很詫異王國傑竟然跟他們講一樣的話,張口就問:“你大清來的?”雖然大清已亡,但他們還是習慣性稱遙遠的家鄉為大清。
确定王國傑真的來自中國後,陝西村内的那些青年們立刻高聲喊着:“老舅家來人了!老舅家來人了!”聲音響徹整個村莊,挨家挨戶都打開門來招待這位遠道而來的家鄉客——在部分陝西話中,老舅就是漢人的意思。
陝西村所保留的原汁原味的陝西風俗深深打動了王國傑,現在國内的陝西那塊都很少能将過去的風俗儲存地如此完好。于是在3年後,他再次踏上了尋訪陝西村之路,一口氣去到了15個陝西村。
他将在這些村莊中的所見所聞全部記錄下來,等到回國時竟帶了一大捆資料。這些資料全都被他整理成冊,形成了一部陝西村,也就是東幹族的發展史。因着王國傑帶回的這些資料,使得陝西村逐漸被大家知曉,開始有記者去到這裡進行采訪。
如今的陝西村日子過得很不錯,很多村子都開上了汽車,有了公路以及網絡。剛到中亞的時候,他們需要靠着給俄羅斯人放牧以及蓋房來混口飯吃,但如今他們已經可以反過來,聘請俄羅斯人來幫他們放牧、種植了。
參考資料:《絲路上的“陝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