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大清入關後,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在使用太監一事上尤其謹慎。順治帝曾制定了嚴厲的措施防範内廷宦官幹政,并在宮中立下鐵牌警醒後世太監。有清一代,太監的勢力始終被壓制,沒有對朝政形成多大的負面影響。

從順治朝到鹹豐朝,清宮太監權勢熏天的一個都沒有。可到了慈禧掌權時,先後出了安德海、李蓮英等顯赫一時的大太監。不過話又說回來,僅憑慈禧的寵信并不能確定萬無一失,安德海就是個例子,他仗着慈禧的權勢胡作非為,最終在恭親王的授意下被山東巡撫丁寶桢斬首于鬧市。
說到底,宮中太監的自身素質也很重要,如果既能得統治者的寵信又能深谙人情世故,那麼自然就能長盛不衰。李蓮英就将這兩者很好地融會貫通,生前享盡榮華富貴,死後也樂得安生。
李蓮英是同治、光緒兩朝的太監大總管,陪伴慈禧左右形影不離,他對内政、外交無不涉及。是個極有特殊地位的人物。那麼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李蓮英原名李美泰,字靈傑。祖籍浙江紹興,後移居直隸河間府大城縣。他的父親是個修鞋匠,家境極為貧寒。道光二十八年(1846)李蓮英出生,自懂事起他便跟着父親以修鞋為業,他經常幫着父親削切皮頭,是以人們都叫他“皮削李”。
李蓮英七歲淨身,九歲入宮成了一名小太監,此後他便在宮中待了53年。李蓮英為人乖巧機警,行事謹慎周全。自安德海被誅殺後,李蓮英成了慈禧身邊最得寵的太監。升為大總管後,李蓮英權勢日大,賣官鬻爵,營私受賄,無惡不作。
當時朝中的文武大臣官職的任免升降,也往往取決于李蓮英在慈禧面前如何進言。事實上,在慈禧垂簾聽政的那些年,李蓮英這個太監的權力要比光緒皇帝大的多。
慈禧對李蓮英之寵信,實際上已經觸犯了大清祖制。順治時就明文規定:“不準内監參與朝政,違者斬。”但慈禧置家法祖制于不顧,還将賞李蓮英二品頂戴。照理說,李蓮英的種種不法和違背祖制的做法在慈禧死後理應受到清算,可是當隆裕太後掌權後,不僅不與追究,反而還讓他以二品頂戴退休,每月還有60兩銀子的俸祿,這個結果大出人們意料。
難道這是李蓮英幸運嗎?當然不是,顯赫一時的李蓮英之是以能在宮廷中善保終身,全憑“戒驕戒矜”這四字真言。從以下兩件事中便知李蓮英處事高明之處。
李蓮英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絕不是戲劇舞台上的劉瑾,雖然也有至高的權勢,也有數不盡的财富,但他在生活方面還是比較低調的。盡管他有二品的頂戴,但是在1886年奉旨陪同醇親王巡視北洋水師時,他竟不戴二品紅頂子,而是戴個七品小官的金頂子。
因為李蓮英很清楚,太監授二品頂戴是違祖制的,若是在此時炫耀“殊榮”,必定惹來非議。一路上,李蓮英的态度十分拘謹,布鞋、布衣,每日都精心伺候着醇親王,俨然就是一個王府家奴。
檢閱北洋水師一行,倒不是李蓮英真心不想擺譜,理由有二。第一是醇親王身份尤其尊貴,他是當今皇上的生父、慈禧的妹夫,論權勢絕不在當年恭親王之下。盡管醇親王在政治上作為有限,也十分懼怕慈禧,但李蓮英的眼光還是比較長遠。道理很簡單,因為慈禧年老,光緒早晚必将有親政的那一天,是以要拍好醇親王的馬屁;第二,太監巡視軍隊這本身也不符合清朝定制,此行朝中已經是議論紛紛,那些禦史們就等着李蓮英的把柄,一旦落實必将群起而攻之。
是以,李蓮英是有着很清醒的政治頭腦的,縱有愛财之心,他也絕不會像安德海那樣肆無忌憚,而是采用韬略之計,絕不惹事。
對于受賄,李蓮英也很講究政策。他經常對手下人說:“一個内務府,每年穩穩當當的十萬兩銀子足夠我花了,用不着交外官,交外官是有危險的。”庚子之變後,袁世凱等地方官在給慈禧進貢之時,總會給李蓮英也捎帶一份。
但是,李蓮英做事很有分寸,每次都會将禮品收下,并于次日傳回大部分,僅留一小部分。因為拒絕收禮是要得罪人的,全部笑納又怕惹出不好應付的事來,是以他采用了這個折中的辦法,不可謂不高明。